以下为《中国文学名家名作期末论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中国文学名家名作》期末论文
学年学期:
2022-2023 学年冬学期
姓名与学号:
宋某某 ***32
年级与专业:
18级 心理系
任课教师:
徐某某
论文题目:
“才高固八斗,诗赋非缘情”——从历史背景与文学思想赏析曹植
提交日期 2022年12月29日
“才高固八斗,诗赋非缘情”
——从历史背景与文学思想赏析曹植
摘 要:曹植是建安时期最重要的赋家,他的美学意识和思想对魏晋六朝赋美学具有开启性的历史意义,他明确把赋文学的本质定义为对赋言之美的创造,文学家对赋言之美的创造亦即是文学创作者对赋之意象和气韵的审美创造,强调慷慨悲壮是赋美的基本精神。他将审美的文章从价值论方面定性为小道,反对赋文的审美创作可以令作者收获自己生命的不朽,在这一点上他和自己兄长曹某某的文章不朽论几乎直接对立,对立的背后,隐约可见曹植同曹某某在政治上各自处境、位势的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决定了他们对赋文创作是否具有审美救赎功能有了各自不同的认知
关键词:曹植 ; 赋美学观;洛神赋
曹植在其短暂而绚丽的一生留下诸多佳作。他有着曹操嫡子的高贵出身,“生乎乱,长乎军”的宝贵履历、忠贞不渝的崇高理想和远大超越的情感价值。八斗雄才与锦绣文章使之成为魏太子之位最有力的竞争者。但作为天才的不拘小节和过度骄纵自信终究让他失去了曹操的宠信,尤其是在司马门事件后,曹操正式偏向了曹某某一派。夺嫡失利后,他并不颓废或怨天尤人,依旧对兄长曹某某忠心耿耿,并甘心辅佐侄儿魏某某。良好的心态、崇高的情怀与忠贞的品行,为他赢得后世主流学界的好评。根据本传和史志记载,与父亲曹操、胞兄曹某某合称“三曹”的曹植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他的代表作有《洛神赋》《白某某》《七哀诗》等。他的诗歌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其散文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品种的丰富多样,使曹植在文学史上获得卓越成就和极高评价。
历史上对曹植溢美之词多,但思考分析何以至此的人却少之又少。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是获得像以上所列曹植作品的数量质量者,还是具有曹植那样过人才华者,大概都可以数以百计。那么为什么唯独曹植有这个幸运,独享此殊荣呢?这个问题还需要从曹植本人所处时代的文化大背景来考察。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曹植的文学成就是建安文学成就的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与汉代文学相比,建安文学的重要转折和贡献是从歌功颂德的铺排大赋转变为反映现实慷慨悲歌的抒情小赋,并且把传统的政治社会四言诗转变为文人五言诗。决定这个文学史变迁背后的杠杆,是中国文化舞台上先秦两汉的帝王文化中心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转变为士人文化中心这一文化史转向的重大变革(关于这点可见于宁稼雨《中国文化“三段说”刍论》,《求索》2017年第3期)。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文学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从与其他文类相混淆走向独立,都是中国文化从帝王文化走向士人文化的重要表现。
每个文化舞台中心都需要有自己的形象代言人,如果说从传说时期的尧舜,到文明社会的春秋五霸、秦皇汉武算是帝王文化的代言人的话,那么从魏晋开始起步的士人文化也需要寻找自己的形象代言人。帝王文化的核心主题是文治武功,士人文化的核心主题则是才华。于是,曹植生逢其时,占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历史地成为士人文化崭露头角时首批形象代言人。而“才高八斗”的头衔,则是时代赋予曹植作为士人文化形象代言人的抢眼名片。
作为儒家设定的士人理想人生模式,并被朱熹吸收为《礼记·大学》“八条目”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汉代开始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分体现了建安文学的审美精神,他将赋文学活动的本质定义为美言的创作和对赋之美言的审美享受,这样的赋文学审美本质论明显受到汉代扬雄的赋言即美言论的影响。在赋文学的审美意识方面,曹植深受屈原和枚乘的影响,在其赋文学文本中自觉按美的尺度来进行创作,来细致地描写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彼此互动而达成的审美关系,来塑造赋文中的审美意象和审美气韵,这样的描写充分地体现了曹植对赋体文学之审美本质的深刻理解。他的赋美学否定赋文的审美创作可以让赋家从必死的命运中挣脱出来,强调赋文学审美活动不过是人生中的小道,其观点同曹某某的不朽观形成了直接的对立,这一对立的背后,隐约可见他们两人之间在政治上微妙复杂的对抗与争执的关系。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中国文学名家名作期末论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