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表达技巧汇释

本文由用户“cui917001”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8-22 05:28:11 举报文档

以下为《常见表达技巧汇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常见表达技巧汇释

(一)常见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写法)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由两个层面构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包括抒情手法(方式)、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二、抒情手法(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某某)、托物言志(象征)、借物喻某某、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吊古抒怀)

三、描写手法

1.渲染 2.烘托 3.衬托 ?4.动静结合 5.虚实结合 6.抑扬结合 7.白描 8.细节描写??9正侧面描写???10.多角度描写(点面结合、远近结合、明暗结合、浓淡结合、上下结合、高低结合、俯仰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结合、音形色结合)

四、修辞手法

1.比喻 2.比拟 3.双关 4.借代 5.夸张 ?6.互文 7.对偶 8.顶真 ?9.设问 10.反问 11.反复 12.对比 13.用典 14.起兴

五、结构技巧

先景某某、先情后景、以景某某,首尾照应、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过渡、照应、抑扬,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

(二)常见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某某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直抒胸臆的艺术效果:真切自然,感情强烈,浓重感人。

2、借景抒情(融情于某某或情景交融):遒

在表现手法上,借景抒情的四种形式,即一是触景某某情,二是以景某某,三是寓情于某某,四是情景交融。

?①触景某某情(景→情):

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例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某某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某某,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登高》)???【析】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常年飘泊、老病孤愁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某某情,抒写了韶光易某某、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在这里,客观景物引发了创作主体一系列相关的感情,这诸种感情交织融会为一种复杂但合情合理的心境,最终与景物融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境。

②以景某某(情→景):

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某某。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某某。此情是由景某某,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 ????例1:“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浣溪沙》)【析】这是一首写早春晨景的词,“漠漠轻寒”是作者的感受,渲染了楼上孤寂的气氛。接着句句写景,最后一句,写飞花似梦,细雨如愁,作者巧用反比,以情喻某某,借景写情,此时诗境之中,情景浑然玉成,臻至一个情景高度统一的意境整体。

③寓情于某某(有景无情):

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寓情于某某是意境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某某,景依情活,至于触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某某,情景融为一体。例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某某《江南春绝句》)【析】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全某某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④情景交融:

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某某,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

【引】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①以乐景写乐情

例1:“孤山寺北贾某某,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某某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析】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XX,生意盎然的XX,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莺争”“燕某某”“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XX的情有独钟。

②以哀景写哀情:

例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某某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某某,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某某,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③以乐景衬哀情

例1:“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析】本诗作于XX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XX,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④以哀景写乐情

例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析】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遒遒

例2:“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某某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

3.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比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如虞某某《蝉》:“垂}桃迓叮飨斐鍪柰>痈呱栽叮鞘墙迩锓?rdquo;。托蝉言志: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1)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例如:“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某某》,托物言志)。“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借景抒情)。

(2)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a、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b、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c、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d、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3)比喻和象征:比喻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如李煜《虞某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中用的是比喻,把愁思比喻成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如果诗歌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是托意于物、藏意于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如毛泽东和陆游均写有《卜算子·咏梅》,都是以“梅”为象征客体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毛泽东是这样写梅花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而陆游写的梅花则另有意味:“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两首词通篇都以梅为意象,只不过,毛泽东赋予梅花以乐观、热情、昂扬、坚强的象征义;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象征词人自我,把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打击的遭遇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节操的品格融入了梅花的形象中。同是梅花这一象征客体,因人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

4.借物喻某某:把深刻的道理蕴含在对事物的描摹中。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是一首富有哲理性的小诗,借“源头活水”说明这样的道理: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

?

5.借古讽今(怀古伤今):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把当年的繁华和现今“惟有鹧鸪飞”的荒凉进行对比,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怀古伤今还可以是“怀古”而“伤(悲)己”,通过遥想古人古事,感慨或愤激于自己功业未建、年华逝去、报国无门、怀才不遇、遭贬被弃等。如苏轼的《念奴娇·XX怀古》。

(三)描写手法

1.渲染:渲染属于正面描写,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以营造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往往是一两句可以了结的,诗人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如杜甫《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某某鸟飞回”, 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从形、声、色、态等方面刻画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

?

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1)以物烘托人(情)。如《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以景烘托朋友离别时凄凉的心境。

(2)以人烘托人(情)。杜甫《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安.长。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3)以物烘托境。如“蝉噪林某某,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3.衬托: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1)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XX。XX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XX山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XX,壮丽非凡。

(2)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反衬在古诗词中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以声(动)衬静,二是以乐景衬哀情,三是对比。如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主要写静景,颈联则写动景,虽互为衬托,但诗人的着眼点是以动衬静,以突出境界的幽深。

【引】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例如,王某某《白某某》:“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杨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某某。”诗歌首句运用衬托,以“冰雪林”反衬梅的坚毅;次句则运用对比,将梅与“混芳尘”的桃李作对比,一方面写出了桃李的媚俗和轻佻,另一方面又显示出梅的清高脱俗,表达了诗人坚持自己的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XX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

4.虚实结合:“虚”指直觉中看不见的,但能从诗的字里行间感悟到的、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多为未来之事、想像之物、梦中之境;“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象、实人、实事。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姜某某《扬某某》:此词中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XX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某某,桃花依旧笑春风”,“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十全十美;实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怅惘顿生。以虚衬实,把读者带进无限凄美的意境之中。

5.抑扬结合: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刻画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深刻表现了她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6.白描:指用简练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事烘托,不施色彩,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XX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在这幅图画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印象是萧索而暗淡的,这就是白描。

7、工笔是对事物注重局部细节描写,对之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如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到来的种种情景:清早启门待客来,但坐立不安,时坐时起。接着又描写听觉上的幻境,然后又通过景物描写(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从早到晚,友人还是没有来,而是自己多情(空复情)。在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景物),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急切心情以及好友未至的怅惘心情。

?

8、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着”的效果。如《过华清宫》杜某某:“安.长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

9、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白居易《杨柳枝词》“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

10.多角度描写(点面结合、远近结合、明暗结合、浓淡结合、上下结合、高低结合、俯仰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结合、音形色结合)

(四)修辞手法

1.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某某《扬某某》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而“春风十里”又是引用杜某某的诗句,表现往日XX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

2.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3.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相互拼合、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上文里省了在下文出现的词,下文里省了在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运用互文手法,能使语言节奏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应理解为“秦汉明月秦汉关”。

4、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10、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特点,结构性较强。

例1: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某某,不及人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析】 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六)其他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某某《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XX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某某。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阅读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2. 雨霖铃教学设计
  3. 《声声慢XXXXX寻寻觅觅》 教案
  4. 小学少先队争章活动实施方案
  5. 敏感期结合主题的运用
  6.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小石潭记》说课稿
  7. 备考复习专题:诗歌知识大全,做题技巧
  8. 区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交流评选作品申报表
  9. 19号课题开题报告
  10. XX区全力打造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
  11. 写作方法内容
  12. 雨霖铃教学设计
  13. 诗歌鉴赏步骤及方法介绍

以上为《常见表达技巧汇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