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
近些年,“核心素养”是一个热词,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框架,“核心素养”的提出指向了一件事情,即关于培养人的问题的研究。全世界不约而同地将“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必然有其背后原因。其实,教育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改革。作为教师,我们怎样理解这场全球性的大改革?
1.?课堂教学转型的背后逻辑
阿尔文?? 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到,人类近一万年只有三个阶段,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浪潮为农业化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次浪潮为工业化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浪潮为信息化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从农业化时代转向工业化时代,产生了班级授课制,教学经历了巨大转变,而从工业化时代转向信息化时代,又是一场教育大变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下新概念层出不穷的原因。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因为今天我们需要的教学和原有的教学经验甚至学习经历都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珀金斯(Perkins,D.N.)所著的《Future Wise(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里提出了工业化时代的教学模型和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模型,两个模型的区别在哪儿?
工业化时代是“层级模型”,由专家提炼学科知识,再转变成教材,然后由老师传授给学生,总体来说,工业化时代教“专家结论”;信息化时代由“层级结构”转为“网状结构”,而这里的网状结构围绕的是“真实生活和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和机遇”,这是因为信息时代教“专家思维”,而专家思维是要经历一个从生活世界自上而下提取的过程,每个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真实生活的经验。所以,每个人都有参与权,同时也需要参与,这就形成了网状结构。
教育教学不仅从真实中来,还要回到真实中去,要打通学校教育和真实世界的路径,要考虑今天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是否可以迁移到他们未来解决的真实问题中去。
因此,真实性是理解这场素养导向的教育教学变革的关键,钟启泉提出真实性是“核心素养”的精髓,是其区别于应试学力的最大特质,而所谓真实性,是指“超越学校价值”的知识成果。
2.?知识转化为能力素养的重要途径
杜威(J.Dewey)描述过三种水平的教学,最不好的教学就是把每堂课都看做一个独立的整体,那么第二层次的教学是关注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最好的教学是关注到真实世界和学校教育的关联。
应该说,大部分老师的教学都在第二水平上,即关注书本知识或者说专家结论的体系化,因此也有很多教师把“大概念”理解成学科的“核心概念”,但“大概念”今天之所以在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中得到重视,就是因为它站在第三种水平上思考教学,“大概念”最主要的特征是“真实性”,这是把握“大概念”的关键,否则教师没法理解其真正意义。
所以,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我们要求教育更精准,同时还要追问其迁移的价值,要为真实而学,在真实中学。
这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重点改革了教育目标,而教育目标指向培养怎样的人,自然里面就有了核心素养。
那么为什么要有学科核心素养呢?尽管全世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新形态,但不得不承认学科教学在未来会长时间存在,必然要讨论学科里最应该教授的知识是什么,这就是学科核心素养。
那“大概念”也就不难理解了,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素养的重要途径,起到抓手的作用,否则核心素养很难落地。将“大概念”放在单元层面上,它可以跟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带来教学的具体转型。
3.?理解“大概念”的“大”及其内涵的多样性
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语境下,真实性学习特别注重专家素养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其目的一方面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特征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是教育的本意,所以为真实而考也应该成为当前学校教学评价转型的主要方向。这一评价转型的关键在于设置真实性问题情境。其主要步骤包括:(1)确定问题情境的目标;(2)寻找问题情境的原型;(3)明确问题情境的类型;(4)设计问题情境的框架;(5)精致问题情境的呈现;(6)组织问题情境族。
“大概念”学习注重引发学生真正的疑问和讨论,要求设计与“大概念”单元目标相匹配的“基本问题”。这种“基本问题”不以寻求固定的答案为旨归,相反,它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能够引发与“大概念”相关的持续性思考。传统教学之所以无法促进学生的思考,恰恰在于把问题切得过小、过细,而且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到唯一或有限的正确答案。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