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学习目标】
1.了解郁达夫、朱自清的生平经历,梳理文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感受两篇文章的写景之美、文辞之美。
3.把握“以情驭景,以景某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层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
【学习重点】
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学习难点】
深层理解作者独特的情感和审美心理。
【教法与学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对比阅读法,读写结合法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面对同一景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比如,面对秋天,宋玉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哀叹;杜甫眼里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刘禹锡却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代伟人毛泽东赞叹“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面对荷塘,杨万里发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赞叹,而朱庭玉却看到“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今天,我们走进郁达夫和朱自清,看看他们笔下的秋与荷,又会具有怎样的一番景致。
二、学习活动
(一)、预习效果检测:
1疏通字音:
混沌(dùn)
潭柘寺(zhè)
一椽(chuán)
平仄(zè)
歧韵(qí)
椭圆(tuXXXXX)
廿四(niàn)
鲈鱼(lú)
煤屑(xiè)
幽僻(pì)
蓊蓊郁郁(wXXXXXng)
踱着(duó)
袅娜(niXXXXXo)(nuó)
渺茫(miXXXXXo)
酣眠(hXXXXXn)
斑驳(bXXXXXn)(bó)
峭楞楞(qiào)(léng)
倩影(qiàn)
梵婀玲(fàn)
乍看(zhà)
媛女(yuàn)
瀊首(yì)
敛裾(liXXXXXn )(jXXXXX)
2.知人论世
作者生平
作者作品
《故都的秋》
郁达夫,原名郁某某,浙江富阳人。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
中短篇小说:《沉沦》(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短篇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集:《达夫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
《荷塘月色》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
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3.寻踪背景
《故都的秋》本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散文。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荷塘月色》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年4月12日,南方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
【小结】
郁达夫和朱自清都用自己的才情创造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绝美世界:现实世界让郁达夫辗转奔波,所以郁达夫在北平炽热的秋景里寻求陶醉;现实世界让朱自清感到压抑和窒息,所以在自己的荷月世界里暂时受用一会儿。他俩都创造了美,但美得不同:一个是忧郁的文人用绝美的笔调抒写对北平之秋的赞歌,这曲赞歌有点清静,有点悲凉;一个是苦闷和困窘的文人在混乱大时代的暂时逃避,到自己创造出来的荷月世界喘会气。朱自清和郁达夫意在表达自己,不经意间折射出时代对个人的冲击,无论如何,他们的表达都留住了他们生活的时代,又超越了他们生活的时代,映照了一代又一代人。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