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5.《大学之道 》教案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大学之道》教案
【学习目标】
1.诵读文本,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2.了解儒家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
3.结合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指导意义。
【重点难点】
1. 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2. 思考《大学之道》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指导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满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天”的理想,把生命的进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今天我们循着古圣贤修德治政的脚印,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
二、解题。
1.《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某某、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
自主阅读——参照注释,翻译文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1.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明、彰显。第二个“明”是形容词,美好。
3.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是“新民”,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4.止:至、到。
5.知止:知道目标所在,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6.静:心不妄动。
7.安:性情安和。
8.虑:思虑精详。
9.得:处事合宜。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也译为“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注释]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齐,使……整齐有序。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3.正:使……端正。
4.诚:使……真诚。意:心意。
5.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6.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格:推究。
7.庶人:普通百姓。
8.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
[译文]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的人,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德行。要想修养好自身德行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心意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
——《礼记·大学》
(三)“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五、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六、课后作业
1.背诵本文,梳理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
2.学完本文,你有怎样的感悟,结合自身经验和社会现实谈一谈,不少于150字。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5.《大学之道 》教案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