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XXXXX疑点》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疑点
?(2018-02-28 10:38:31)
分类:?快乐地工作
1 实验原理? 本实验所用的染色剂刚果红(以下简称CR),它能够和多糖物质发生反应(比如纤维素、淀粉)形成红色物质,但是它并不能和多糖物质分解后的产物发生这种反应。当配置的培养基中含有纤维素的时候,加入CR,那么两种物质就会发生反应,结合成红色物质。假如培养基中有纤维素分解菌存在,纤维素就会被分解,那么红色物质就会消失,因此就会在纤维素分解菌菌落的四周呈现一个比较明显的透明圈。按照此种方法,就可以挑选出我们所需要的菌落。? 2 实验流程? 2.1土壤取样。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取土样,用无菌水溶解,取土壤浸出液待用。? 2.2选择培养。取适量浸出液加入到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中进行扩大培养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2.3梯度稀释。取适量上述的培养液进行适当浓度的梯度稀释。? 2.4将稀释后的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2.5刚果红染色法筛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教材上提供的CR染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实验方法:先配置适宜的培养基,然后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当培养基上出现菌落后,然后加入配置好的适宜浓度的CR液体,大约染色15分钟左右,然后倒去多余的染液,再加入配置好的氯化钠溶液,大约15分钟后再除去氯化钠溶液,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周围有透明圈出现的菌落,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纤维素分解菌(可能含有少量杂菌)。? 第二种实验方法:先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它就可以水解纤维素变成葡萄糖利用,而那些无分解纤维素酶的菌种,则不能生存。微生物自身的酶系统决定了其对碳源的利用方式,微生物往往能利用多种碳源,就像人一样,有钱时可以吃“大餐”,如果破产了,饿极了,窝窝头也照样吃。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有速效碳源和迟效碳源之分,“大餐”就是微生物的速效碳源,利于吸收容易消化,比如葡萄糖或者淀粉;“窝窝头”就是微生物的迟效碳源,即微生物将速效碳源用完后为了生存,利用其他碳源,比如纤维素。? 由上述可见,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利用培养基中的碳源有先后次序,即优先使用淀粉这样的速效碳源,当速效碳源耗尽后再使用像纤维素这样的迟效碳源。? 在本实验中,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用纤维素粉作为碳源,把纤维素分解菌初步筛选出来,使其在培养液中占据优势。但是在鉴别选择的环节,将稀释后的样品涂布到鉴别培养基上时,细菌的密度要降低很多,这样的话不利于其发展成一个菌落,而马铃薯汁中的淀粉可以保证菌体的大量繁殖形成菌落。?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过程中,分解淀粉的细菌也会随之大量增殖,有可能形成菌落,而且有可能在其周围形成一个透明圈(淀粉被分解后产生的),从而干扰实验结果。但是这个问题不必过分担心,因为马铃薯汁中主要含有的是纤维素,淀粉的含量是少量的,当淀粉被消耗完毕以后,由于分解淀粉的细菌不能利用纤维素而受到抑制,所以有可能根本不足以形成菌落,就算发展成了菌落且周围出现透明圈,也不会太明显,完全能够和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素形成的明显透明圈加以区分。
?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XXXXX疑点》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