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
前世今生
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既是一门经典的课程,也是一门新课程。说它经典是因为它的前世是由来已久的《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再到后来的中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它的今生就是2021年起在全通行的《道德与法治》课。它是一门继往开来的,体现国家意志、行使国家使命的综合性课程。
南京师范大学的鲁洁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德育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她认为德育最具魅力,其主要根据就在于: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
课标学习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标的教学,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上,每位教师都应努力将这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研读课程标准,选择恰当教法,落实新课程理念。新课程对《品德与社会》教材的要求:
(1)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积极探究、有创意地生活”,为儿童形成正确地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2)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时代对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的新要求。
(3)以学生的生活为轴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按照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来设计和编写教材。(引导学生提升生活智慧,让生活更美好!)
(4)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学会、热爱生活,为学生形成初步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5)在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教育的同时,尤其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扬善抑恶行为方式的培养。
(6)以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儿童当下的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体现生活全景及其各部分相互联系的系列主题活动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为教材呈现的基本形式。
体现教材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发展特性,突破传统德育教材的单一、封闭和静止的特性。
(7)有利于“活动性”或“实践性”教学方式的采用,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做中学”或“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做”形成学生合作、探究、负责的主体性素质。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强制性规范”的教材呈现思想。
(8)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以及教材的形式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同一主题在不同阶段目标不同,但前后衔接,螺旋式上升。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兴趣,是儿童乐于和可能接受的。
教材解读
1.源于儿童生活,服务儿童生活。
教材坚持“以人为本”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时代对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的新要求。
(1)教材编写贯彻课程标准精神,坚持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相统一,以生活逻辑为主导;
(2)品德培养与知识学习相统一,尤其注重品德培养;
(3)体验形式与认知形式相统一,强调学生体验,力图在生活化、情感性、探究式等方面形成特色。
2.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儿童文化。
教材编排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出发,帮助他们生活得更加美好,是我们教材编写的重要追求。
根据课程的综合性要求,我们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构建了主题引领、层级衔接的包括“单元主题—板块主题—活动内容”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彰。如三年级第一单元“做好我自己”,第二单元“温暖的家”,第三单元“我爱我们学校”中的许多活动与学校品格工作室的“友善”“亲子”“亲师”活动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孩子高兴、家长满意,班主任更喜欢它的实用性、实效性。
期末检测
《品德与社会》课的评价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健康发展、健康成长为前提,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进行发展性评价。
教科院对非基础性学科课程期末检测,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通过观察、体验、问答或试卷测试等途径,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技能,对重要历史事件、文化名人的常识性知识了解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品德修养。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