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育心理学作业》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归因理论
心理学家海德于 1958 年提出了归因理论,用以描述人们如何利用信息去生成因果解释。海德认为,多数归因分析中的主导性问题是发现行为的原因在个人(即内在原因)还是在情境(外在原因),以及谁对结果负责。那么,人们如何做出上述判断的呢?
另一位心理学家凯利完善了海德的理论。凯利发现,人们多半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归结事情的原因。人们通常很难掌握充分的信息,很难很有把握地说某人的特定行为方式是由什么引起的。凯利提出了了协变原理来解释人们的归因模式。协变原理指出,如果某个因素一旦出现就会引发某个行为,该因素不出现就不会引发某个行为,那么人们就会把该因素归结为该行为的原因。
凯利指出,当人们解释某一行为时,通常通过如下三方面来评估协变:
区别性: 该行为是否是特定情况下的具体行为;
一贯性: 该行为是否反复出现以回应这一情境;
一致性: 是否所有人在同一情境中也产生同样的行为。
可以说,凯利的协变归因理论,设置了更多变量,即把情境的变化加以考虑,又对一个事件的发生展开纵向横向两方面的思考,是较为贴近现实归因模式的归因理论。举个例子, 比如,小张今早与同事凯文大吵,拍案而去。作为同事,势必会判断小张该行为的可能原因。按照凯利的归类模型,我们应该回答如下问题:
小张是个脾气暴躁的人,还是只针对凯文一个人态度不佳?
小张每次遇到凯文都要发生争吵,还是这是唯一的一次?
是否其他人也无法与凯文和平相处? 如果以上的问题都是否定的,而且我们又知道小张早上因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作失败的打算;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如运气不好或不够努力,则会对以后的成功抱有更高的期望。
自我效能理论首先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后经认知心理学家加以借鉴,发展成现在的自我效能感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感受,即对自身力的主观判断。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他在成就情境中的行为动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有关的活动中行动的积极性高,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和采取策略来应付遇到的问题,解决面临的困难。而当问题和困难得到解决和克服时,他当初的效能感就得到了证实,这就维持了动机,使个体偶尔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时,他对有能力取得成功的信心也有助于克服先前的消极方面,诱发动机行为。
习得无助概念最早是由动物学理论家斯里格曼提出的。斯里格曼在对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于1967年提出:将动物放在一个无法逃避的电击范围,开始动物极力逃避电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物的逃避反映明显的减弱甚至消失了,即动机缺乏、联想及情绪的缺失。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无助”。而产生该行为的原因并非消极事件本身,而是个体认识到自身对消极事件得无能为力。而且这种习得无助具有弥散性,能够扩散到新的情景中去。习得无助概念提出以后,很快便引起人们的兴趣,并用以研究人类的类似行为。他认为消极行为事件或结果本身并不一定产生习得无助感,只有当这种事件或结果被个体知觉为自己难以控制的时候,人才会产生无助感。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教育心理学作业》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