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职业道德基础知识》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职业道德基础知识
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节 职业道德的意义
职业道德是公民道德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机关、事业单位全体工人中,开展职业道德知识学习,可以使机关、事业单位工人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处理劳动过程中各种新的关系和新的矛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不适应改革开放的各种旧的道德理念,抵制资产阶级道德观念的侵蚀,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造就出新时期合格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人队伍。
1、没有职业道德的人干不好任何工作。职业道德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对人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职业道德是人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在现代社会中,职业道德在人们事业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3、职业道德品质反映着人的整体道德素质。
4、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是人格升华最重要的途径。
道德素质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
道德涉及的领域:包含恋爱、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
第二节 职业道德的特点和职能
一、职业道德的特点:职业性、从属性和强制性、稳定性和继承性、实践性和适用性、多样性和具体性。
职业道德的职业性特点还表现在职业道德调节的范围上,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本职业的人员。主要调节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从事同一职业人员内部关系;二是职业从事者同职业对象之间的关系。
二、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1、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职业化;2、具有促进社会道德风尚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能;3、具有帮助人们提高认识社会实现能力的职能;4、具有调节职业关系,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职能;5、具有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促进事业发展的职能。
第三节 职业道德的原则
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就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调整人们职业关系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根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它是职业道德社会本质和阶级属性最集中的反映,也是衡量人们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最高标准。
职业道德:主要是针对职业行为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通过人们的职业活动、职业关系、职业态度、职业作风以及它们的社会效果表现出来。
为人民服务原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灵魂,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为人民服务原则包括的内容:一是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二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目的;三是一切向人民负责;四是热爱人民,服务人民,关心人民;五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言行作坚决斗争。
如何实践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原则:1、要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2、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3、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实践为人民服务原则。
树立无产阶级人生观: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武装头脑,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信念,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养成勤劳节俭的品格,吃苦耐劳的作风,勇于牺牲、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集体主义的最高道德目标和核心的内容是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集体主义原则的主要内容:一是坚持和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和集体主义的有机统一;二是重视个人正当利益,激发人的活力与创造性来体现集体主义;三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二者也决不是没有矛盾和冲突的。
第四节 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的职业道德:原始社会仅仅出现了职业道德的萌芽。由于当时没有文字记载,职业道德只是在职业生活中一代一代地积累和形成起来,并通过宗教仪式、氏族禁忌、模仿老人的行为、动作、语言等形式表现出来和流传下来。
奴隶社会的职业道德:所谓奴隶社会的职业道德,主要是指奴隶主和自由民的职业道德而言的。而奴隶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生产劳动中对奴隶主的愤慨、反抗和争取人身自由。
封建社会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在封建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职业分工越来越具体,社会上各行各业都在“三纲五常”的根本要求下,产生了具有行业特点的“律”、“规”、“戒”等。
在封建社会里,农民具有两重性,其职业道德也具有两重性的特点。一方面他们是劳动者,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下,形成了反抗剥削、要求平等、勤劳节俭、朴实善良的优良品德;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私有者,由于小农经济地位和生产条件的限制,又决定了他们的道德有自私狭隘、保守散漫。绝对平均主义等特点。
资本主义社会的职业道德:虽然在人类社会职业道德的丰富和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有些职业道德准则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但是它毕竟是受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产阶级道德的利己主义所制约的,因此必然表现出很大的阶级局限性和虚伪性。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同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道德观念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一定的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产物。
职业道德的范畴与规范
职业道德范畴和职业道德规范都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反映职业道德现象的一些基本观念,后者是关于职业行为的规范。
职业道德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
职业行为规范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追求岗位的社会价值,是全部职业道德观念的核心。
第一节 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一个最基本、最普遍、最重要的要求,是职业道德的基本精神。
爱岗是敬业的感情铺垫,敬业是爱岗的逻辑推演。
一、爱岗敬业是一种美德。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主要是: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工作部门和工作种类的向往和对现行职业发展将达到什么水平、程度的憧憬。
职业理想的三个层次:
1、初级层次 工作目的是谋生手段。
2、中级层次 工作目的是寻求和从事能够发挥专长的职业。
3、高级层次 工作目的是承担社会义务。把自己的职业同社会、为他人服务联系起来,同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
职业理想形成的条件:人的年龄增长、环境的影响和受教育程度是人的职业理想形成的内在因素,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职业理想形成的客观依据。一方面凡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理想都具有可能性,都是社会所承认和肯定的职业理想;另一方面个人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是职业理想形成的重要基础,条件的不同决定着职业理想的不同,条件的变化规定者职业理想的变化。
职业责任:是指人们在一定职业活动中所承担的特定的职责,它包括人们应该做的工作以及应该承担的义务。
职业责任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是职业活动的中心,也是构成特定职业的基础,它往往通过行政的甚至法律的方式加以确定和维护。
从事职业活动的当事人是否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是这个当事人是否称职。是否胜任工作的尺度。
职业责任的特点:1、具有明确的规定性;2、与物质利益存在直接关系;3、具有法律及其纪律的强制性。
如何强化职业责任:1、依据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目的、有组织地从外部对从业人员施加影响(如培训,完善制度等);2、强化从业人员有意识地进行职业责任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
职业责任修养与职业责任教育都是树立和强化从业人员职业责任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职业责任修养:是指通过用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对自己的职业责任意识进行反省、对照、检查和实际锻炼,提高自己的职业责任感。
职业责任修养活动包括:一是学习与自己工作有关的各项岗位责任规章制度,理解它们存在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并领会它们的精神实质,在内心形成一定的责任目标;二是在职业实践中不断比照特定的责任规定,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和检查,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不断矫正自己的职业行为偏差,排除一切干扰,将正确的尽职尽责的行为不懈坚持下去,使之变成一种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最终转化为内在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职业道德品质。
爱岗敬业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的具体体现。
如何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要忠于职守;2、要做到干一行、精一行。3、要克服职业偏见,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节 诚实守信
一、诚实守信对为人处世至关重要
***最基本的规则之一,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要求。
(一)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二)诚实守信是从业之道;
为人为什么必须诚实守信?
首先,做人是否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状况和人格高下的表现;其次,做人是否诚实守信,是能否赢得别人尊重和友善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二、诚实守信的具体要求:1、忠诚所属单位;2、维护单位信誉;3、保守组织秘密。
忠诚所属企业应该做到:1、诚实劳动;2、关心组织发展;3、遵守合同和契约。
第三节 办事公道
(一) 办事公道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
办事公道:意指坚持原则,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实事求是地待人处事。是高尚道德情操在职业活动中的重要体现,是千百年来为人所称道的职业道德。
(二) 办事公道是企业活动的根本要求:1、办事公道是组织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2、办事公道是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重要内容;3、办事公道是职业劳动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三)办事公道的具体要求:1、坚持真理;2、公私分明;3、公平公正4、光明磊落。
在职业实践中如何做到公私分明:1、要正确认识公与私的关系,增强整体意识,培养集体精神;2、要有奉献精神;3、要从细致处严格要求自己;4、在劳动创造中满足和发展个人的需求。
公平公正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当普遍遵守的道德要求。
从业者如何做到公平公正:1、坚持按照原则办事;2、要不徇私情;3、不怕各种权势,不计个人得失。
对于从业者来说,做到光明磊落是坚持办事公道的重要要求。
如何做到光明磊落:1、把社会、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是做到光明磊落的前提条件;2、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3、坚持原则无私无畏;4、敢于负责,敢担风险。
第四节 服务群众
服务群众揭示了职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指出了职业劳动者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服务群众的具体要求就是每个职业劳动者心里应当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乐群众之所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服务群众的基本要求:1、必须自觉履行职业责任;2、必须严格遵守职业规则;3、必须保持与其他岗位间的有序合作。
服务群众的根本点:就是尊重群众和方便群众,为群众谋福利。
服务群众要求做到:1、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2、要文明服务,一切为群众着想;3、要勇于向人民负责。
第五节 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特有规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最好体现,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终归宿。它要求从事各种职业的个人,努力多为社会做贡献,为社会整体长远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道德利益。
奉献社会职业道德的突出特征:一是自觉自愿地为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完全为了增进公众福利而积极劳动;二是有热心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竭尽全力;三是不计报酬,完全出于自觉精神和奉献意识。
奉献社会要求做到:1、要明白人生的幸福在于奉献的道理;2、要大力提倡奉献社会的精神;3、奉献社会要在实际行动中体现。
职业道德评价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评价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职业道德评价来实现的。
道德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的态度。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评价: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根据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对他人和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所做的善恶判断,表明褒贬的态度。
职业道德评价的作用主要是:1、维护作用和规范作用;2、教育作用;3、调节作用。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职业道德评价实现的。
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
道德评价的最基本的标准是善与恶。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公开申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是当代判断善恶的根本基础。
在我国评价职业集体和个人行为善恶的标准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具体指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主人翁的劳动态度等原则以及一系列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愿望,是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根本准绳,具体而有效指导和规范着人们的职业道德实践活动,它是评价职业集体和个人职业行为善恶的正确标准。
职业道德行为善恶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测评:1、规范内容的具体测评;2、经济效益测评;3、社会效益测评;4、业务技能;5、服务对象的测评。
业务技术的测评仅仅能间接地推断职业道德行为价值的大小,作为测评的参照数,而不是直接的善恶标准。
为减少测评的片面性和误差,应有三方面人员参加:1、主管领导人和所在单位领导测评;2、同行、同事和所在单位群众测评;3、职工自我测评。
职业道德评价的依据:是职业行为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
动机是指一个人在道德行为前的愿望或意图。
效果是指一个人的道德行为给社会或他人带来的实际后果。
动机和效果的关系主要有:1、好的动机产生好的效果;2、坏的动机产生坏的效果;3、好的动机产生坏的效果,就是人们所说的“事与愿违”;4、坏的动机产生好的效果,就是人们说的“歪打正着”。
怎样才能使好的动机产生好的效果:1、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要学会唯物辩证的工作方法,在工作或劳动实践中,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好动机达到好的效果。3、要精通本职业务,深入实际,在不断实践中取得经验。
职业道德评价的方式和手段:主要有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
职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调节和教育作用,就是通过职业道德评价的方式和手段来实现的。
社会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范围内,或在相当数量的人群之中,对某种事件、现象、行为等,正式传播或自发流行的情绪、态度和看法。
在职业道德评价中,社会舆论有外在强制的功能。
道德舆论是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
如何正确地发挥社会舆论在职业道德评价中的作用:1、要区分正确的错误的社会舆论;2、要自觉抵制错误的社会舆论,形成良好的舆论风气;3、要自觉恪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做坚持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舆论的宣传者、实践者。
传统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职业生活中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被人们普遍承认、具有稳定性的习俗和行为常规。
职业道德传统习惯对成文的职业道德规范起补充和制约作用,它是评价职业行为总体善恶的重要根据。
内心信念:简称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观点、原则和理想等形成的真挚信仰。
职业道德中的内心信念就是职业良心。
职业良心:是指从业人员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职业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个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统一。
职业良心在行为进行中,起着监督作用;在行为后起着对行为后果和影响的评价作用。
职业道德内心信念(职业良心)是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推动人们对自己职业行为进行评价的内在动力和直接的善恶标准,对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形成行业新风,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职业道德修养与人生观
职业道德修养是劳动者重要的道德实践活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对劳动者履行职责、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净化心灵,完善职业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形成相应的道德情操,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道德道德实践活动。
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员,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一定的职业境界。
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从业人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基础和内在因素。
职业道德修养是从业人员根据职业道德规范自觉调整自己职业行为的过程,同时也是自觉同自己进行思想斗争的过程。
怎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1、要有对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即明确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必要条件;2、要根据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和自我完善。
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为了在职业活动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提高自己、更新自己、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
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1、是提高劳动者的职业道德品质,达到崇高道德境界的需要;2、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合格人才的需要;
职业道德境界: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从一定的职业道德观念出发,通过道德修养所形成的一定的觉悟水平和精神境界。它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反映,代表着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职业道德境界的类型:在我国大体可分为献身型、尽职型、雇佣性三种。
献身型是高层次的职业道德境界。是把个人的一切溶化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以献身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生活的幸福,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尽职型是中层次的职业道德境界。是把社会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的利益凡在从属的地位,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维护他人和社会利益。
雇佣性是低层次的职业道德境界。是把职业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做为满足个人的私利。
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的关键是劳动者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体现一种外部的道德要求。
自觉地加强品德修养,是提高劳动者职业道德品质的关键环节。
职业道德素质:是指人们在长期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职业道德意识素质和职业道德行为素质的总和。
职业道德意识:包括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信念等
职业道德修养:包括职业道德认识的提高、职业道德情感的培养、职业道德意志的锻炼、职业道德信念的树立和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职业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理解,是产生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信念,支配职业道德行为的基础和起点。
职业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对事物进行善恶判断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它包括职业道德荣誉感、幸福感、责任感和良心感等,如爱、恨、荣、辱、美、丑等不同感受。
职业道德情感是伴随着人们的职业道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们的认识转化为行为的中心环节,是人们选择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职业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履行职业道德义务,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将职业道德行为坚持到底的一种精神力量。
职业道德意志是职业道德认识阶段转化为职业道德信念和职业道德行为习惯阶段的桥梁和杠杆,在职业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职业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职业道德义务所具有的坚定的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它是深刻的职业道德认识。炽热的职业道德情感、坚强的职业道德原则的有机统一,是职业道德品质的核心。
职业道德信念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它是职业道德意识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的强大的内在推动力。
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
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修养:就是按照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行为选择和评价,逐步养成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做到自知、自爱、自律、塑造美好的职业形象,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是职业道德修养的结果和归宿。
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1、学习理论和参加实践相结合;2、向革命前辈和先进人物学习;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立科学的人生观
提高广大劳动者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素质和品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解决人生观的问题。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用世界观观察和对待人生问题。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人生观是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一定的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是一定阶级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反映。
人们的人生观总是由他们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地位决定的。
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好坏,修养水平的高低,根本上取决于以什么的人生观为基础。
一个真正树立了正确人生观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职业道德高尚的劳动者。
人生观指导并支配着人们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规定者职业道德行为的基本倾向和职业道德评价的根本态度,制约着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剥削阶级的人生观的特征:1、是私有制的产物,是剥削阶级利益和意志的反映;2、其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是自私自利,个人主义;3、基本内容是追求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力;4、其基础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无产阶级的人生观的特征是:1、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人生的最崇高的理想;2、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目的;3、以乐观主义精神作为人生态度。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职业道德基础知识》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