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植树问题评课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植树问题》评课稿
---黄某某
植树问题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吴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主线明朗清晰,目标定位准确,训练扎实有效,主要表现在:
1、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植树问题应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直线上植树就有三种不同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老师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实际,选定将两端都种的情况作为一课时教学目标来完成,定位很准确,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起点,符合中段儿童的认知规律。如果一节课将直线上植树的三种情况一起来探究学习,必然会造成知识容量大,学生学得累,掌握效果不佳的后果。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老师提出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树问题与归一问题揉合于一起,设计了一个时钟问题,这些都较好地体现了思维训练的开放性。
值得商榷的是:
整节课,教师没能真正的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导至于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不多,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也没能得到较好的培养。因此,在有些教学环节的处理上应予以调整。如:在归纳直线上种树有三种情况,应让学生经历一种猜想、验证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画一画、摆一摆的操作,亲历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自己归纳发现几种结果,而不是老师一锤定音,让学生将信将疑地被动接受。又如:本节课的难点应是数学模型的建构,即植树问题的公式推导。这一环节同样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总长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几次更改间隔距离,让学生多次从不同结果中发现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应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公式,构建数学模型。而不应该是老师代替包办。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植树问题评课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