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学设计与实施
------ 攸县江桥中学 蒋某某
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以及生存所需的条件;
(2)培养细菌和真菌,掌握其培养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制定科学的探究方案,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教学重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说出其生存条件。
教学难点: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细菌和真菌的第一节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细菌和真菌虽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在生态系统中学习,学生已经对细菌真菌作为分解者有所了解。但对它们是什么样?在哪儿?及他们了解的知识不一定正确等问题。比如他们可能不知道菌落的概念,会以为自己用肉眼看到的就是细菌或真菌。学生的这些认识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面对这一情况,学生产生了困惑,它们很渴望知道相关的知识。因此本节教学中可以从感性认识入手,观察认识菌落,并引导学生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和技能,主动地解决问题。初中的大部分学生素质较高,反应比较敏捷,喜欢动手,动手实验能力也比较强。
生物实验中能嵌入信息技术的元素有利于更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发学生探索的激情。我校虽是新建的学校,但网络已经覆盖到了学校的每个角落。我们的教室都安装了鸿合教学一体机,这为我们老师提供了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提,同时生物教学中的很多实验,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投屏完成演示,再到实验室由学生进行操作,这样有利于学生提前对实验的操作有个大概的了解,使得实验的成功率上升,也可以减少学生在实验室内因为人数比较多,老师无法一一照看,导致仪器使用不当而损坏仪器或是学生受伤。在“双减”政策下,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所以要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设计课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播放 30 秒的“舒某某”广告视频,感受无处不在的细菌,认识爱护卫生可避免细菌危害、保护身体健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自主学习,学生质疑:预习教材68到69页,写下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
三、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任务一:观察菌落
1、【提出问题】同学们平时见过细菌、真菌吗?能举例说说吗?随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蘑菇、木耳等照片。
2、【追问激疑】
问题1:细菌和真菌都比较小,肉眼不可见,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呢?除此之外呢?
问题2:细菌、真菌的菌落有哪些不同之处?(展开小组活动,观察桌上细菌、真菌的培养基,利用放大镜并结合课本 P67 的图片,从大小、颜色、形态上区分它们的不同。)
任务二: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如何培养菌落?请学生阅读课本P67科学方法,说出培养步骤。
【追问激疑】
问题 1:在制作培养基的时候为什么要加入牛肉汁?(提示学生:牛肉汁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等物质。)
问题 2:为什么要先进行高温灭菌?(提示学生:在配培养基时,操作环境、物质、仪器等都会有细菌、真菌。)
问题 3:接种的过程应该如何操作呢?(提示学生:既要操作方便又要科学合理,可以考虑利用其它工具转接。)
【归纳概括】利用图画流程图梳理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并指出其注意事项。
任务三: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提出问题】:不同环境下有细菌和真菌吗?哪一种更多,哪一种更少呢?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不同的环境进行采集(例如书本、桌面、衣服等)
【作出假设】:引导学生针对选择的环境和探究侧重点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先向学生展示材料和用具(包括两套已高温灭菌的牛肉汁培养基、无菌棉棒、标签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生物实验的融合,通过投屏,微课等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双减背景下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能将有效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兴趣,为学习者与知识间架起有效的桥梁。如,在导入新课时,我用身边的实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领悟到细菌和多数真菌较“小”“分布广 ”的特征。再比如,学生对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只有从书上简短的几行文字中有个大致印象,而后面探究活动中学生要具体应用这些方法步骤。我认为学生平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投屏技术进行展示。由于时间有些紧张,这节课中设计方案展示环节讨论的不够充分,只展示了两个小组。并且组间评价展开的也不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