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灯下 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
**_*学 孙某某
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
构思特点。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品味作者以
情人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3.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
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二、切入点:
对“第一、二样时代”以及“第三样时代”的
理解。
三、教学流程:
(一)导语:
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就在鲁迅安葬后的第三天,郁达夫含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一段堪称警世格言的文字: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之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怀鲁迅》)为什么说“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呢?学了《灯下漫笔》,相信我们会有较深刻的理解。
(记得聂某某在《我若为王》中通过对“我若为王”的种种情形的虚拟设想,批判了皇权的基础——奴才,呼唤要铲除一切奴种,表达了对人类尊严和独立思想的崇尚和追求。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对奴性的批判则更深刻。)
(二)、解题与背景介绍:
关于《灯下漫笔》: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日本作家增田涉这样回忆:“有一天夜里两三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在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灯,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象感到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鲁迅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这就点明了“灯下”之含义。
《灯下漫笔》的“漫”,既是内容的“漫”无
设计思路
分析鲁迅的文章最紧要的是抓思路。
鉴赏重点是散文的情和理,是品味文章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这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新课开始,注意力的集中期。通过营造情景交融的气氛,诱发注意力,将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向对鲁迅作品的深入理解,对中国社会本质的思考,对人性的感悟。用郁达夫的文章,意在以文解文。
新旧联系导入课文,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般文章的背景介绍并不是教学重点,不应放在课堂的“黄金阶段”,但鲁迅的文章深刻难懂,既与现实结合紧密,又常用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作依据,所以背景的讲解分析是非常必要的。甚至有的背景讲析之后,文章的主旨大体也就明确了。
介绍背景时要注意
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 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也就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至此,可否这样解读:灯下漫笔,即以“夜的眼”对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即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老百姓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在乱世,连奴隶也做不成。中国历史总是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这是鲁迅先生面对中国历史的沉重思考之后,在《灯下漫笔》中得出的结论。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此偏激,却如此深刻,你不得不惊叹。
本文写于1925年春末,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末期。北洋军阀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政权后,对外依靠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对内实行专制暴政,加紧压迫人民,摧残革命。鲁迅当时曾愤慨地说:“现在的中华民国也还是五代,是宋某某,是明某某。”不仅如此,北洋军阀还在思想文化领域加强统治,大肆叫嚣“保存国粹”,帝国主义也极力鼓吹“中国必须尊孔”,实现古道之复兴,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针对当时的复古主义逆流,也针对当时的社会,鲁迅这一时期先后写下了《论雷峰塔的倒掉》《春末闲谈》《杂感》《导师》等数十篇战斗性极强的杂文,而其中具有深刻意义的代表作品是《灯下漫笔》。鲁迅先生洞察国势,以敏锐的触觉,独到的眼光,对中国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尖锐地批判了统治阶级和旧史学家所言的“汉族发祥”、“汉族发达”、“汉族中兴”的观点。指出他们所恭颂的“太平盛世”,不过是让劳动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而生于“乱世”,人民连奴隶也做不成,所以,中国的历史,劳动人民只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种时代中轮回。而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人民遭殃,老百姓已沦入“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地步。
(三)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让学生带着三个引导性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全文,理清脉络,明确思路,把握结构。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什么小事联想到了重大社会问题?
2、作者对中国历史是怎样进行总结的?
3、作者所号召的第三时代是什么时代?
提示:抓住过渡句,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第12自然段某某是一条分水岭,第5自然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假设心理性分析与前文有关“银为文章服务,重在使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
本文虽为“漫笔”,但结构严谨,脉络分明。阅读时,只要抓住过渡句便可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这些过渡句就是把握文章结构的一把钥匙。
元”的得失心理显然具有相似性,是对上文的补充说明,理所当然归为第一部分。由此可见,全文的总体思路为:第一部分(1~5)对现实的抨击→第二部分(6~11)对封建社会历史的批判→第三部分(12~14)回到现实,提出使命。
板书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5节)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发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高兴”。
第二部分(6-11节)回溯历史,分析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三部分(12-14节)分析目前的社会状况,对青年提出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时代的希望和要求。
小结:虽然在段落层次的划分上并没有定制,不过通过阅读我们却可以找到这样一条脉络:作品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第三部分以讽刺现实,展望未来作结。全文结构严谨,浑然成某某。
(四)抓关键句,理解主题:
1、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三大部分的三个关键句:
⑴“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
⑵“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⑶“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2、再围绕这三个关键句设置三个问题,请学生根据课文回答:
⑴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
“钞票打折换银元吃了亏反而非常高兴”与“人变成了奴隶贱了身反而万分喜欢”有其内在的相似处: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人们为避免最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鲁迅由钞票贬值后的“降格以求” 和“非常高兴”,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
此时大致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由教师讲解转到学生阅读讨论、找过渡句等,既让学生充分活动,又避免学生因听讲疲倦而分散注意力。
这三个关键语句基本上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抓住一篇文章的关键语句,往往就抓住了总括文章主题思想的钥匙。
抓住文章叙述重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刻思考。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意在引导学生实实在在、认认真真地阅读课文,进行思考。
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
他们把做奴隶当作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喜欢”了。
⑵作者把中国百姓的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处境概括为两个时代,试从文中找出依据,并谈谈你的看法。
a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第5段)
b百姓就期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牛马,……(第7段)
c百姓就期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第8段)
d“予及奴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第9段)
e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了。(第9段)
可见,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作者由此得出结论,中国的社会历史就是这么两个时代的循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乱世,兵荒马乱 ,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治世,天下太平,有一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意志却被主子宰割。)共同本质:百姓始终是奴隶(牛马)。
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请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按“人”的价格的贬值程度来划分。
⑶作者所处的是哪个时代,他所号召青年创造的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是怎样的时代?现在是21世纪了,“第三样时代”是不是已经来到了呢?
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第三样时代指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和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成为社会主人的时代。总之,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百姓有“人”的价格的时代,把“人”当“人”的时代,百姓活着真正体现了“人”的价值的时代。换言之,民主、自由的新时代。)
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就不再深奥了:作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第一个问题),并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
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对中国社会的本质做一个深入的思考。由于学生的认识不同,可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教师把握原则:什么时候真正争取到“人”的价格了,也就迎来了“第三样时代”。
从时间看,这大约是第一课时的结尾部分,对“第三样时代”的讨论正好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在高潮中结束。
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和麻木,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第二个问题),号召
创造自由和民主的新时代(第三个问题)。
(五)研习课文,理解难句:
1、重点鉴赏第二个部分中鲁迅“披情入理,情理交融”地批驳正史观点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深沉的感情。(找句子,品字词,鉴感情)
⑴鲁迅怎样将乱世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① 请同学找出鲁迅概括乱世的句子,品味字里行间鲁迅所表露出的感情。
强盗来了 —— 杀 官兵既到——仍被杀
敌 他 —— 杀 降 他——也 杀
不服役纳粮—— 杀 服役纳粮——还要杀
举例:五胡十六国、黄某某、五代、宋某某元末、张献忠的时候 ——表现了鲁迅对封建暴政的憎恨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排比、举例子)
② 在乱世中百姓产生了何种心理?请同学找出表现乱世百姓心理的句子。抓住重点字词,认真揣摩字面背后鲁迅蕴藏其中的感情。
“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较为顾及……奴隶规则,可使他们上奴隶的轨道。”
——表现了鲁迅对中国百姓奴性人格的悲哀。(形象、讽刺的语言)
⑵鲁迅怎样将治世概括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① 请同学找出鲁迅描述治世的句子,品味鲁迅辛辣的讽刺艺术。
“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形象、讽刺的语言)
② 找出表现治世百姓心理的句子,品味鲁迅对治世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
“不象乱世那样朝三暮四,只要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 , 天下太平’。”
2、思辨讨论,深入剖析:
⑴作者说,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你是如何理解“人”的价格的?
紧扣文本,分析理解课文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人”的价格:即“人”的价值,“人”之所以称为“人”的本质,“‘人’的价格”的内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强
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有“人” 的尊严,“人”的权利,能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
⑵本文主题一方面是作者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一方面是作者思考国民性问题,批判国民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请问作者的批判锋芒侧重于哪一方?
侧重于批判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高举争取人的价值的旗帜,找出中国积贫积弱的病根,剖析国民劣根性是鲁迅先生一贯的思想。
鲁迅的爱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对我们民族自身“劣根性”的彻底否定上。举凡奴性、惰性、愚昧、麻木、怯懦、巧滑、中庸、投机、残忍、虚伪、吹牛、撒谎、健忘、盲从、敷衍、偷生、自欺欺人、粉饰太平、怯于外斗而勇于内争、用瞒和骗造出许多奇妙的逃路、“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奴性十足”,以及求神拜佛、扶乩打拳等等,都在他那锋利无比的解剖下无处藏身。——安XX《走向鲁迅的初级阶段》
鲁迅说过:“中国文明不过是大小的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在扼杀新生力量的同时,又在不断物色新的奴才,一代一代承续下去。
“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鲁迅对传统等级制度及其在这种等级制度下形成的主奴心态有深刻的揭露,他写道:
“我们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僚臣仆,仆臣台。’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自己被人凌某某,但也可以凌某某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每个人都是奴才,同时也可以是主人,即使是最低贱的仆隶,还有妻子儿女可以支配、宰割。于是,“做主人的时候,以一切别人为奴才;而有了主人,也必然以奴才自命”,“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
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造反
这是教学难点,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敢于发表见解。学生的见解如何是无关紧要的,在不同见解的交锋中,自然会有真知灼见。
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层次
自我实现需要:成就 5
尊重需要:尊严、自尊 4
社交需要:友谊、爱情、归属感 3
安全需要:安全、职业、医疗、养老 2
生存需要:吃、穿、住、行、性 1
补充作者有关言论,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的深刻思想,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和近代的革命,并不是要使人改变自己的奴隶地位,不过是争夺一把椅子,也即争夺谁做“主人”。他说,
奴才做了主人,是绝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目的就是当老爷。根据《史记》记载,当年秦始皇很阔气,刘邦、项羽见了很是羡慕不已,刘邦说:“彼可取而代之也。”项羽说:“嗟夫,大丈夫当如此!”鲁迅指出:“如此”者,一是“威福”,有权有势;二是“子女”,女人老婆;三是“玉帛”,金银钱财。所以奴隶们是羡慕主人的。“当如此”,就是大丈夫就要做主人,当统治者。这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观念。鲁迅说,农民是根本不可能改变政权性质的,他们是想把皇帝推倒,自己过皇帝瘾去。)
⑶比较阅读
(材料一)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XX路。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材料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材料三)为了有更多的抨击黑暗的阵地,鲁某某1925年4月创办了《莽原》周刊,作为《京报》的副刊发行。鲁迅深深感到文坛上“最缺少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想由此引起新的一种批评者来,虽在割去敝舌之后,也还有人说话,继续撕去旧社会的假面”。(《两地书一七》)鲁迅自己起了带头作用,他发表在《莽原》上的杂文,就都有着很深刻的见解,可以说是“社会批评”的杰作。
鲁迅还控诉和鞭挞了“中国的精神文明”。“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就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繁琐的条款,因此它“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在鲁迅这愤怒的呼号中,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思想得到了更为猛烈的发挥。他在写《灯下漫笔》之前的1925年4月,曾写过一篇《〈苏俄文艺论战〉前记》,显示出他已开.经始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了,正是吸收了这种新的思想,他的战斗精神才变得更高昂起来。
(摘自林某某、刘再复著《鲁某某》)
思考与讨论:鲁迅的小说、散文我们已学过不
少,综观他的作品,尤其注意将这篇《灯下漫笔》和上述材料作综合分析,看鲁迅始终关注的热点话
题是什么。同时可将鲁迅对国民悲苦命运的同情与古代志士仁人对老百姓的同情作比较,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刻画他们饱受贫困折磨的形象,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深刨造成这种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唤起人们关注。与历代志士仁人的同情心相比,鲁迅的同情心更显得深刻、彻底,他不是停留在一般同情的层面上,而是寄希望于青年人的奋斗“扫荡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彻底改变奴隶的命运。鲁迅的同情心出自对人民和整个民族命运的关心,同时蕴藏着对黑暗社会的强烈反抗精神。这正是一个革命家、思想家深沉、独到、彻底之处。
(六)课堂训练:
完成课后练习三,进一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品味文章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1、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读)
(〈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愤怒地抨击了暴政,也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重点词语:羡慕 心悦诚服 恭颂)
小结:这段话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人、乱世人、牛马。这三者哪样最便宜?(乱世人,“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牛马平起平坐?(太平盛世)中国的老百姓是多么容易满足啊,只要能把自己卖个牛马的价格便觉得洪福齐天了。作者这段话是通过打比方,愤怒抨击封建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我们能体会这位名满天下的伟人内心的悲哀吗?他在探索着,他也在激励着我们去探索。
四、板书设计:
灯下漫笔 (鲁迅)
现实(引子) 历史(观点) 现实(号召)
事(兑钞) 现象(治乱) 不满
想(变奴隶) 本质 做不成; 创造
做稳)
原因 批专制 揭奴性 出路
(由小及大) (情理交融) (画龙点睛)
临近下课是注意力的反弹期,应充分利用,进行归纳总结。尾声的设计,不仅充满感情,而且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说明:
根据鲁迅随笔的特点,本课设计采用议论文“溯因—会意”教学模式,主要环节为:谈背景 说意图—理结构
清思路—解难句 析内容—明某某 作迁移。
课前布置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搜集作者和背景的有关资料。
整个分析理解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读、思、议结合,充分活动,注重思辨性。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灯下 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