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飞来的花瓣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飞来的花瓣》引导学生感受
体验歌曲所表现的学生对老师充满感激的真挚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诵、唱、等音乐活动,引导学生感受
作品的音乐特点和合唱所带来的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3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不同的表现和演唱形式以及混声合唱和谐的和声效果,激发学生对合唱艺术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合唱作品和谐的和声效果。
教学用具
课件、课本
教材分析
《飞来的花瓣》全曲抒发了学生对老师的思念及感激之情。歌曲为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的旋律中,休止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生动地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给予的谆谆教导的感激之情,形成了一种声断情不断的艺术效果。第二乐段采用了混声合唱的形式,旋律更加舒展、开放,逐渐进入高潮,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深深的依恋之情。最后把歌曲的情感进一步深化,令人感动,令人遐想。这首歌曲在演唱上突出了力度记号在表现作品意境上的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
整堂课始终围绕"花瓣"展开,以情感体验和表现为主线,借用视、听、唱、等各种手段,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品味歌曲所表现的对恩师的感激之情。通过对比欣赏,了解(混声)合唱歌曲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进而激发学生对合唱艺术的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音乐基础较弱,所以在上本课时首先应把情感教育放在首位,而歌曲情感的表达离不开音乐要素,
因而在上欣赏课时要把音乐要素放在首位,体会在歌曲中节奏、力度、和声等对于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学生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那熟悉的旋律中走入音乐室,老师的形象历历在目。
2、师:还记得这首歌吧,你们会唱吗?可以试着唱一唱吗?这
首歌曲运用了怎样的演唱方式?(生答)(出示声乐的演唱形式)
(设计思路),引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引发对老师的怀念感激,
从而引出本课题。
二、师生合作,欣赏歌曲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中,老师与我们朝夕相伴,无怨无悔的教育着我们、辛勤的培育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满怀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来欣赏另一首赞美老师的混声合唱歌曲《飞来的花瓣》。(出示歌名)
(一)完整欣赏歌曲
让我们一起完整聆听男女混声合唱《飞来的花瓣》。
思考:1、歌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2、歌曲的演唱形式以及歌曲的结构?(生讨论)
介绍混声合唱
师:“歌曲采用了混声合唱的表现形式。混声合唱是合唱艺术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是指由女声(或童声)与男声混合组织的合唱。具体一般说来是由女高音声部、女低音声部、男高音声部和男低音声部四个基本声部组成的。”(课件展示混声合唱的声部构成)
(设计思路)学生简单初听歌曲,引起共鸣,了解什么是混声合唱。
(二)欣赏歌曲A段
1.朗读歌词
师:“花瓣飘飘扬扬的洒落,谁想知道上面有什么秘密呢?这些花瓣将飘向何方?你能深情地把它读出来吗?你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在朗读的呢?”(亲切地、喜悦地、感激地)
2.试画旋律线
(1)师:“原来啊,这些都是已经毕业的学生写给老师的信。有
的为了问候,有的为了表达思念……听见大家那么动情地朗读,他们也想到现场来表现一下,听,他们用了怎样的方式?(演唱)确切的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演唱方式?”(齐唱)
师:“同学们能试着画出旋律线吗?旋律线很平稳还是起伏较大?这么平稳的旋律像是学生在对老师……?”(旋律平稳:像在向老师说悄悄话,表达思念之情…)
(设计思路),通过引导学生画旋律线,感受旋律起伏对音乐表达所起的作用。
(2)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有哪些?
《飞来的花瓣》课后反思
《飞来的花瓣》是一首欣赏歌曲,但为了学生们感受合唱的魅力我采用聆听与比较的形式,并在欣赏中辨别不同段落的情绪,以及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设计一个个的问题,我将相关的歌唱方法、音乐知识、歌曲感情体验与处理融入到欣赏过程,尽力使学生对歌曲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鉴赏的程度上来但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经过仔细思考,我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老师所创设的课堂氛围还远远不够,还远远不够激发学生的爱师重教情感,还远远不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尤其是学生对于美声唱法比较陌生和难以接受。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创设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飞来的花瓣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