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已修改第三单元空气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三单元 空气
一、教材简析
空气覆盖在地球表面,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也是地球圈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认识空气这种特殊的物质,是认识地球环境的重要内容。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学生每时每刻生活在空气的包裹之中而不自知。一年级学生虽然朦胧地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于空气是一种物质,尤其是空气的基本特征还缺少明确的认识。
本单元共有三课组成:《找空气》、《这里面有空气吗》和《空气是什么样的》。本单元对空气的观察和描述,采用先感知再观察的设计思路层层递进。《找空气》通过把空气装进塑料袋里以及把塑料袋里的空气放出来这一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的确有空气,同时了解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这里面有空气吗》围绕“空瓶和孔隙中是否有空气”这一话题展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空气是什么样的》首先通过一组活动,发现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及空气会流动;再运用前两单元认识石头、泥土、水的方法,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尽可能多地描述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点。
本单元的设计,从简单易行又生动有趣的“找空气”出发,带领学生充分感知空气的存在,再初步认识空气的特征,体会空气的重要性。本单元力求让学生在充分的直接经验基础上,初步建立空气是一种物质的概念。本单元在探究技能的培养方面,继续强调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如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此外还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或证明。
二、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的。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空气的特征。能用多种感觉器官和简单的工具观察空气的特点等。
3.初步了解空气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人类可以利用风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三、教学重点
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流动性等特征。
四、教学难点
会做纸风车,知道怎样让纸风车转得更快。比较空气和水的不同点。
五、教学措施
1.在活动中了解活动特点。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通过做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2.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六、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塑料袋、大头针、口哨、水槽、矿泉水瓶、粉笔、石块、土块、海绵、水泥块、气球、气筒。
分组材料:塑料袋、大头针、口哨、水槽、矿泉水瓶、粉笔、石块、土块、海绵、水泥块、气球、气筒、杯子、纸屑。
七、课时安排
1.找空气……………………………………………………………………………………1课时
2.认识空气…………………………………………………………………………………1课时
3.纸风车……………………………………………………………………………………1课时
课时编号:07
7.找空气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找空气。
教学目标:
1.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空气。
2.通过做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3.通过憋气活动,知道空气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
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办法能让我们看见呢?小组讨论。
5.请一位学生和老师一同合作完成。杯子里装满了水。瓶子的口冒出了泡泡。这个气泡就是瓶子里的空气,跑到了杯子里。
小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借助一些物体,可以观察到空气在流动。
五、课堂总结
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空气是什么样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2.了解空气和水的不同
我们用了相同的方法来观察水和空气。水和空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学生汇报。
3.教师评价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
复 备 栏
复 备 栏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已修改第三单元空气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