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4节 婴幼儿情绪情感与社会性行为培养》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4节 婴幼儿情绪情感与社会性行为培养
学习单元1 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培养
学习目标
了解婴幼儿基本情绪情惑的特点
能识别和应答要幼儿情绪情感反应
知识要求
情绪、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和情境的主观态度和体验,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情绪是对主观态度和体验的较短暂状态,情感则是稳定、持续的态度反映,如责任感、义务感、道德观、美感等。情绪、情感伴随着人从出生到成长的整个过程,并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一生的幸福。
一、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
1.原始情绪反应
婴幼儿情绪发展最早可追溯到新生儿期,这时的情绪反应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密切相关,它更多的是一种未分化的一般性兴奋,是由强烈刺激引起的内脏和肌肉的节律性反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绪。
原始情绪反应的特点是,它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关联着。身体内部或外部的不舒适的刺激,如饥饿或尿布潮湿等刺激,会引起婴儿哭闹等不愉快情绪。当直接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消失后,这种情绪反应也就停止了,代之以新的情绪反应。例如,换上干净尿布以后,晏儿立即停止哭声,情绪也变得愉快。
著名的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根据对医院晏儿室内600多名初生婴儿的观察提出,婴儿天生的情绪反应有三种:怕、怒、爱。但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原始的情绪反应是笼统的,还没有分化为若干种。
2. 情绪的分化
心理学家曾遍认为,婴幼儿的情绪是从不分化到分化、一步步发展的。在原始情绪反应基础上,婴儿出现了真正的情绪,并开始分化为愉快和不愉快两极;后来,不快的情绪又分化为愤怒、厌恶和害怕;愉快的情绪分化为喜欢、好奇等;到两三岁时,幼儿的情绪和成人的情绪就相差无几了,别看人小,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好奇、害羞等情绪几乎一个也不比成人少。
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早期比较著名的理论。她通过对一百多个要幼儿的观察,提出了关于情绪分化的较完整的理论和0~2岁婴幼儿情绪分化的模式。她认为,初生婴儿只有皱眉和哭的反应。这种反应是未分化的一般性激动,是强烈刺激引起的内脏和肌肉反应。3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快乐和痛苦。6个月以后,又分化为愤怒、厌恶和恐惧。比如,眼睛睁大、肌肉紧张,是恐惧的表现。12个月以后,快乐的情绪又分化为高兴和喜爱。18个月以后,分化出喜悦和妒忌。
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观察了500多个出生后1到10天的婴儿所反应的54种动作的情况。他认为,新生婴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映,即愉快和不愉快二者都是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的表现。他提出从出生后第一个月的后半月到第三个月末,相继出现6种情绪,用情绪词汇表达为:欲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这些情绪不是高度分化的,只是在愉快或不愉快的轮廓上附加了一些东西,主要是面部表情。而惊骇则是强烈的特殊体态反应。4~6个月已出现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喜悦、忿急,逐渐摆脱同生理需要的联系,如对同伴、玩具的情感。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的情绪分化理论在当代美国情绪研究中颇有影响。他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情绪也逐渐增长和分化,形成了人类的9种基本情绪即愉快、惊奇、悲伤、愤怒、厌恶、惧怕、兴趣、轻蔑、痛苦。每一种情绪都有相应的面部表情模式。他把面部分为三个区域:额一眉,眼一鼻一颊,嘴唇一下巴,并提出了区分面部运动的编码手册。
总之,可以认为,初生婴儿的情绪是笼统不分化的,后逐渐分化,两岁左右,已
出现各种基本情绪。在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其情绪表现有以下特点。
(1) 短暂性:产生情绪的时间较短。
(2) 强烈性:对成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刺激,但对婴幼儿可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
3)易变性:情绪可以在短时期内有很大的改变。
(4)真实性和外显性:情绪毫不掩盖,完全表现出来。
3.幼儿情感初步发展
情绪在进化过程中先于情感而产生,情绪不仅人有,动物也有。情感是在与理性的相互作用下,并在社会关系形成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对于人类来说,情绪着重体现情感现象的过程和状态,情感主要体现情感现象的内容方面,而且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那部分情感现象。
对0~3岁婴幼儿来说,其生活经历短暂,尚不足以形成稳定的情感。但道德感、
美感等高级情感开始萌芽。
二、婴幼儿基本情绪情感表现与应对
1.哭
众所周知,婴儿出生就会哭。哭代表不愉快的情绪。研究发现,婴儿通过哭的表情和动作反映出来的情绪,很早就有所分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更进一步分化。第一周婴儿啼哭的原因,主要是饥饿、冷、裸体、疼痛、想睡眠,等等;第2、第3、第4周又增加了很多原因,如中断喂奶、烦躁等。以后又出现了因成人离开或玩具被拿走等原因的啼哭。研究表明,婴儿的啼哭有不同的模式,母亲或其他看护人员正是根据这些不同的哭声来判别婴儿啼哭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
(1)正常的啼哭
婴儿正常的啼哭声抑扬顿挫,不刺耳,声音响亮,节奏感强,无泪液流出。每日
累计啼哭时间可达2小时,每日4~5次,均无伴随症状,不影响饮食、睡眠及玩要
每次哭时较短。
(2) 饥饿的啼哭
饥饿的啼哭是有节奏的,是婴儿的基本哭声。啼哭时还伴随着闭眼、号叫、双脚紧蹬。出生第一个月时,有一半啼哭是由于饥渴引起的。到第6个月,这一类啼哭就下降为30%。对饥饿的啼哭,只要马上给晏儿喂奶,哭声就能戛然而止。
(3)尿湿性啼哭
尿湿性啼哭常在吃完奶或睡醒后,啼哭强度较轻,无泪,哭的同时,两腿蹬被,
有时边哭边活动小屁股。对尿湿性啼哭,需要检查一下婴儿的尿布是否湿了,如果湿了只要为要儿换上一块干净的尿布即可使婴儿的哭声终止。
(4)困倦性啼哭
困倦性啼哭一般很强烈,而且还略有颤抖和跳跃,一声声不耐烦地嚎叫。此时应尽快让婴儿的周边安静下来,或者将婴儿置于安静的房间内,轻轻拍拍他,自然会止哭,不久便安然入睡。
5)温度不适性啼哭
温度不适性啼哭是指室温偏高或衣服被子太厚时,要儿吴声较高,并且四肢乱蹬乱伸,伴有面部甚至全身出汗,自己置开被子后,哭闹即停止。父母可用手去摸摸摸婴儿的额头、脖子和耳朵等暴露在外面的部位,如果婴儿脖子和耳朵后面有汗,那表示太热了,如果这些地方很凉,且哭声低沉,哭时肢体少动,则温度太低,需要给婴幼儿添加衣被。
6)其他原因引发的啼哭
另外,发怒的啼哭声音往往有点失真。疼痛的啼哭事先没有鸣咽,也没有缓慢的哭泣,突然高声大哭,拉直了嗓门连哭数秒,接着是平静地呼气、再吸气,然后又呼气,由此引起一连串的叫声。恐惧和惊吓的啼哭突然发作,强烈而刺耳,伴有间隔时间较短的号叫。招引别人注意的啼哭,从第三周开始出现。先是长时间哼哼,低沉单调,断断续续。如果没有人理他,就要大声哭起来。
在良好的护理条件下,婴儿随着年龄增长,哭的现象减少。这是由于,第一,婴
儿对外界环境和成人的适应能力增强,周围成人,特别是初次当父母的成人,对婴儿的适应性逐渐改善,从而减少了婴儿的不愉快情绪。第二,婴儿逐渐学会用动作和语言来表示自己的需求和不愉快情绪,这就取代了啼哭的表情。偶尔发生莫名其妙的啼哭或其他不愉快现象,可能是发病的征兆。
2. 笑
笑是情绪愉快的表现。婴幼儿的笑比哭发生得晚,可分为自发性的笑和诱发性的笑。引起笑的刺激可以是视觉刺激、触觉刺激、听觉刺激和社会性刺激。4~6个月婴儿的笑多由触觉刺激引发,7~9个月婴儿的笑多由触觉刺激、视觉刺激和社会性刺激引发,10~12个月婴幼儿的笑多由视觉刺激和社会性刺激引发,18个月婴幼儿的笑多是非社交性微笑,3岁时有较多的社交性微笑。
婴儿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或称内源性的笑。这是一种生理表现,而不是交往的表情手段。内源性的微笑,主要发生于婴儿的睡眠中,困倦时也可能出现,这种微笑通常是突然出现的,是低强度的笑。其表现只是卷口角,即嘴周围的肌肉活动,不包括眼周围的肌肉活动。这种早期的笑在8个月后逐渐减少。出生后一个星期,新生儿在清醒时间内,吃饱了或听到柔和的声音时,也会本能地嫣然一笑,这种微笑最初也是生理性的,是反射性微笑。
婴儿最初的诱发性笑也发生于睡眠时间。诱发笑与自我笑不同,它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比如温柔地碰碰婴儿的脸频,就可能出现诱发笑。新生儿在第3周某某,开始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比如轻轻触摸或吹其皮肤敏感区4~5秒钟,即可出现微笑。4~5周婴儿对各种不同刺激可产生微笑。
4个月前的婴儿只会微笑,不会出声笑。4个月以后才笑出“咯咯”声来。4个月
前的诱发性笑是无差别的微笑,这种微笑往往还不分对象。比如,3个月婴儿对正面人的脸,不论其是生气还是笑,都报以微笑。如果接着把正面人脸变为侧面人脸,或者把脸的大小变了,婴儿就停止微笑。3个月的婴儿,看见白色或是有斑的花纹,也会微笑。4个月左右,晏儿出现有差别的微笑。婴儿只对亲近的人笑,或者对熟悉的人脸比对不熟悉的人脸笑得更多。这是最初的社会性微笑。
随着年龄增长,晏幼儿愉快的情绪进一步分化,愉快情绪的表情手段也不再停留于笑的表情了,甚至不只是用面部表情,而较多地用手舞足蹈及其他动作来表示。
家长要尽量满足婴幼儿合理的需要,多拥抱、抚摸、亲吻婴幼儿,给婴幼儿布置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多带他外出,多给他看美好的事物,听令人愉悦的声音等,让他置身于一个适合他身心发展的优美环境,激发他的快乐情绪。
3.恐惧
恐惧是婴幼儿出生就有的情绪反应,甚至可以说是本能的反应。恐惧是一种消极情绪,会引起高度紧张感,使思维受抑制,感知狭窄。
最初的恐惧出生就有,不是由视觉刺激引起,而是由听觉、触觉、机体觉等刺激引起的。如尖锐刺耳的高声、皮肤受伤、疼痛、身体位置突然发生急剧变化、从高处摔下,等等。
婴儿从4个月左右开始,出现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此时,恐惧主要由不
愉快经验引起,引起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激起恐惧情绪。也是从这时候开始,视觉对恐惧的产生渐渐起主要作用。例如“恐高”现象,也随着深度知觉的产生而产生。
6~8个月时,婴儿出现怕生现象,开始害怕陌生人以及陌生物体。
2岁左右的婴幼儿,随着想象的发展,出现预测性恐惧,如怕黑、怕狼、怕坏人
等。这些是和想象相联系的恐惧情绪。往往是由环境影响而形成。与此同时,由于语言在婴幼儿心理发展中作用的增加,可以通过成人讲解来帮助婴幼儿克服这种恐惧。
处于恐惧情绪中的婴幼儿往往会哭闹不安,有的还会伴有面色苍白或赤红、出冷汗、心率加速、呼吸急促、血压升高等一系列躯体症状。当婴幼儿感觉恐惧时,父母最好把他抱在怀里,并用温和平静的语言告诉他爸妈会在他身边陪伴他。婴幼儿的恐惧情绪一般针对具体情境、具体事物,因此,要及时了解他恐惧的原因,向他做些说明与解释,让他远离恐惧的环境,帮助他减轻恐惧感。
4.依恋
(1)依恋的定义及类型
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有人认为,依恋是本能,小动物也有依恋行为。依恋理论起源于对动物的观察及实验,早期依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婴幼儿的依恋的原因、影响因素、依恋的特性和发展。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母亲对要幼儿的依恋是先于要幼儿对母亲的依恋,并提出了婴幼儿形成依恋的“敏感期”假说。
史克佛和艾默生针对苏格兰婴幼儿的研究指出了依恋的过程:非社会期(0~6周);无辨识性依恋期(6周~7个月);特定依恋期(约在7个月大时);多重依态期。
一般认为,新生儿的依恋对任何人没有较大区别,8~12周开始对母亲反应更多,6~
7个月时出现明显的对母亲依恋的情绪,1岁以后逐渐对父亲以及其他家人产生依态。
艾菌沃斯运用生情境测验提出了依恋的四种特质:安全依态型(secure)、抗
型( resistant)、逃避型( avoidant)和矛盾型( disorganized),其中后三者属于不安全依态型。研究表明:依态模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受母亲或养育者对晏幼儿信号敏感性的影响。同时,依恋模式和婴幼儿个人的气质也有关系。一些研究认为,依态突出表现为三个特点:(1)依恋对象比任何别的人更能抚慰晏幼儿;(2)婴幼儿更多趋向依恋目标;(3)当依恋对象在旁时,婴幼儿较少害怕。当婴幼儿害怕时,更容易出现依恋行为。
刘占兰的研究说明,6个月至一岁半的婴幼儿开始进入托儿所时,普遍存在分离
焦虑。这种分离焦虑源于依恋障碍,主要是依恋对象的消失。该年龄婴幼儿依恋程度的差异与交往经验的差异有关。
(2)婴幼儿不同阶段的母婴依恋行为特征
母婴依态表现为:将多种行为,如微笑、咿呀学语、哭叫、注视、依偎、追踪
拥抱等都指向母亲,最喜欢同母亲在一起,与母亲的接近会使他感到最大的舒适、愉快,在母亲身边能使他得到最大的安慰;同母亲的分离则会使他感到最大的痛苦;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能使他感到最大的安全、得到最大的抚慰;而平时当他们饥饿、寒冷、疲倦、厌烦或疼痛时,首先要做的往往是寻找依态对象。婴幼儿不同阶段的母婴依恋行为表现见表3-5
表3-5 婴幼儿不同阶段的母婴依恋行为表现
月龄
依恋阶段
行为表现
0~3个月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此时婴儿还未对任何人,包括对母亲产生偏爱
注视人的脸,看到人的脸或听到人的声音都会微笑、手舞足蹈。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都是一样的,他们与婴儿的接触,如抱他、对他说话,都能使之高兴、兴奋,同时感到愉快、满足
3~6个月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
婴儿对母亲和他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这时婴儿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如其她家庭成员面前,这些反映则相对少一些,对陌生人的反映更少,但是依然有这些反应,多数婴儿也不怕生
从6~7个月起
特珠的情感联结阶段,婴儿进一步对母亲的存在特别关切,婴儿此时开始怯生
愿意与母亲在一起,与她在一起特别高兴,
而当她离开时则哭喊不让离开,别人还不能
替代使婴儿快活,当她回来时婴儿则能马上显得十分高兴。同时,只要母亲在他身边,婴儿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环境,好像母亲是其安全的基地。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咿呀作语,而
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三、在生活照顾中渗透情感交流
马尔文某某:“在第一年末儿童企图影响他们的照料者按照他们的行为去做。在第二年和第三年时,儿童可调整他们的计划去适应照料者的计划。然而,在这个时期,儿童并不是从人的角度来看待照料者,他们只是关心照料者怎么做。到4岁左右时儿童才把照料者看作有感情、有动机的独立的人……为了相互适应,儿童必须能够设身处地的了解别人。因为道德包含着对别人的尊敬,包含着了解别人的成熟的依恋在道德发展中是重要的。”基于0~3岁婴幼儿的主要成长环境是家庭,育婴员在各项生活照顾中渗透情感交流,对促进婴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发展尤为重要。
1. 在生活照顾中渗透情感交流的原则
初生婴儿无法独立生活,必须依赖成人的生活照顾,尤其是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养成良好的性格。这当中,包括给他母乳及营养食物,供给他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保证他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及大脑获得足够的休息;帮助他处理大小便,保持清洁,做好身体的卫生保健;帮助他激发并汲取感官经验,保证脑需要的“精神食物”;给他安全的环境,防止伤害避免危险,等等。不难看出,对婴幼儿一日生活照料就是由若干环节组成的,如觉醒时间、哺喂时间等。
在生活照顾中渗透情感交流的原则有以下5点
(1)坚持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是母亲和婴幼儿心灵交往的开端。新生儿来到人间,在母亲的接抱与爱抚中立即感受到母爱与安全,增进母婴之间的情感。新生儿的皮肤感觉出现最早而且非常灵敏,当他投入母亲的怀抱,接触到母亲肌肤的体温时,婴幼儿获得的不仅是舒适的柔软和气息,他会把母亲当成他的整个世界。从此,他每时每刻都盼望母乳的喂哺,来满足他生理的需要,同时渴望着母亲的接抱来满足他的“皮肤饥饿”和“情感饥饿“。
(2)坚持和婴幼儿面对面地交流
这是婴幼儿最初的人际交流。母亲或育婴员的柔声细语、逗乐声能引起婴幼儿的听觉反应。母亲或育婴员微笑的脸能吸引婴幼儿视觉集中。面对面和他讲话,张嘴闭嘴多次重复的动作会诱引婴儿模仿张口动嘴的兴趣。心理学家称这种动作为“共鸣动作”。据研究证实:新生儿出生后仅20小时就能诱发他跟着母亲做伸吐舌头的动作。这种杰出的能力显示出母子间的精神联系。因此,不要认为喂奶或喂食仅能使婴儿消除饥饭,更重要的是婴儿在与母亲、育婴员的交往中获得观看、倾听、触摸的机会,
产生良好的情绪,启迪模仿能力,发展感知觉,学习与他人交往。
(3)在处理婴儿大小便及清洁卫生时间与婴幼儿交流
婴幼儿不能自理大小便,需要一天数十次地为他换尿布。清洗臀部、洗澡、换衣等生活照顾,也要接触婴幼儿的身体。湿尿布使他感到“难过”,干净尿布使他感到舒适”。多次更换尿布感受到的经验使婴幼儿学会了尿湿了就以哭来表示要求,换好后对着母亲或育婴员微笑,手舞足蹈表示满足。母亲或育婴员可在换尿布的过程中对婴儿说,“婴幼儿张开两腿,换尿布”,每次换尿布都重复,以建立条件反射。婴儿受到语言和动作的刺激,到了4~5个月时会自动配合换尿布,能自己翘起两腿,抬高臀部,等待母亲或育婴员为他换尿布,这是成人与婴儿交往获得的回报。同样,在洗手洗脸、洗澡等其他生活照顾中进行交流也会产生很好效果,使婴儿身体得到了锻炼,增强了活动能力,促使感知觉灵敏,情绪愉快。
(4)“玩”是与婴幼儿交流的最好形式
婴儿生长发育十分迅速,育婴员应随着婴幼儿发育的需求,适时地供给大脑丰富的“精神食物”,各种促进脑细胞生长的刺激,使大脑能“吃饱”“吃好”,并能消化吸收。从最初认识自己的手脚、奶瓶到其他用品、玩具等,从认识家人,到感知身边环境中的人和事,开始他人生最初的人际交往。
(5)安全的关系与环境是与婴幼儿进行良好交流的基础
婴儿年幼无知,随时随地都需要母亲及育婴员的保护以防受到伤害,在日常生活中对婴儿的照顾不可粗心大意,同时,满足婴儿依恋需要,给予其安全感也非常重要。
2.生活照顾中渗透情感交流的具体方法
在各种生活照料活动中,和婴幼儿进行情感交流的方法主要有目光交流、交谈、抚触、表情与动作等。
(1)温柔的注视
育婴员抱起新生晏儿面对面注视时,最佳距离为20~30cm。育婴员还可以一边说话,一边慢慢移动自己的面部,让婴幼儿的头和眼球随你而转动。这个动作虽然不难,却有着重大的意义,能够锻炼婴幼儿的敏感性,通过经常的训练有助于婴幼儿的智力开发和感觉发展。
(2)用温柔的语言和婴幼儿在注视中亲切地交流
母亲和育婴员可以这样和婴幼儿说话:“婴幼儿看到妈妈了吗?”“婴幼儿笑一笑
等,这时要幼儿可能会像很懂事地凝视着并听母亲与育婴员喃喃说话。他们有时会闻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
(3)敏感地应对婴幼儿的信号
当婴幼儿有需要时,会以各种方式吸引成人的注意力:哭闹、手势、咿咿呀呀地咕哝声。如果他的信号屡遭忽视,他就会对成人渐渐变得冷淡。
4)鼓励孩子加入同伴小群体
在婴幼儿18个月后,多让他与年龄相仿或稍大的孩子接触、玩要。让婴幼儿从家里走向社会,融入同伴群体,更能培养他的独立自主性。
二、注意事项
很多婴幼儿缺乏安全依态往往是由成人不当的带养方式造成的,如成人突然离开等,这些会导致要幼儿出现黏人、分离焦虑、依恋物等问题。
对于黏人的婴幼儿:(1)最好和孩子一起来熟悉环境,熟悉之后,使孩子体验到转入新环境、新关系后爱依然存在,黏人的问题也就慢慢消失了。(2)每次上班前,让父母和婴幼儿有一个正式的告别仪式,告诉婴幼儿爸爸妈妈会几点钟回来。另外,经常和要幼儿玩捉迷藏,通过游戏,反复告诉要幼儿:妈妈虽然看不见了,但依然会存在,而且会回到你身边。
对于有依恋物的要幼儿:平时多拥抱要幼儿;不要强行要求婴幼儿戒掉依恋物;多找替代品,逐步转移要幼儿对一个物品的依恋;适当的时候,可以为婴幼儿举行一个戒除依恋物的小仪式。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第4节 婴幼儿情绪情感与社会性行为培养》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