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美学最终版

本文由用户“gechenlei”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1-19 04:00:54 举报文档

以下为《审美美学最终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 审美现象的构成 2

二、审美关系的特点 2

三、鲍姆加登与“美学” 2

四、A 康德(1724-1804) 3

五、《美学》的基本内容: 3

六、美学的研究对象 3

(一)历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3

(二)我们的看法:审美活动/审美关系 3

七、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美学的研究方法) 3

八、什么是意境? 4

九、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4

十、现代美学 4

十一、中国当代美学简况,三大阶段,四大流派 5

十二、哲学对于美学的重要性、马克思实践论 5

十三、审美关系、审美活动 5

十四、、审美需要、审美情感、审美趣味 6

一、审美需要 6

二、审美理想 6

三、审美趣味 6

十五、本己化、个性化、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7

十六、审美活动的特殊价值 7

十七、 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7

十八、手稿》的价值和意义 8

十九、惊异、审美体验、澄明 9

二十、美和审美形态 9

二十一、1、审美经验可以通过三条基本途径完成;一是对 9

二十二、审美需要 9

二十三、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 10

二十四、 体验 10

二十五、悲剧、喜剧 10

二十六、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11

二十七、 崇高 12

三、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14

四、优美与崇高的辩证统一 14

二十八、丑与荒诞 16

二十九意境内涵的历史生成 17

三十、意境的审美内涵和特征 17

三十一、意境的新变与回归 18

三十二、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18

三十三、审美形态的特点 18

三十四、 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关系 18

三十五、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 18

三十六、神妙的内涵和审美特征 19

一、神妙的内涵 19

二、神妙的审美特征 19

三十七、气韵、审美特征、在中国审美文化的体现和发展 19

三十八、审美经验的实践性 19

三十九、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20

四十、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的内涵 20

四十一、、关于艺术本质的不同观点 20

四十二、艺术的存在方式 21

四十三、艺术与体验 21

四十四、创造与界定、艺术家 21

四十五、艺术家的特殊素质与一般素质 21

四十六、、艺术品创造的过程 22

四十七、物质材料层、符号形式层、意象世界层、超验意境层 22

四十八、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空间、时间艺术、) 22

审美现象的构成

A、它是“审”和“美”的统一,是主客体的有机结合。

B、主客关系:没有离开对象的主体,也没有离开主体的对象。两者相互生成,相互决定。主体生成客体,对象只能是人的对象,离开人无所谓对象。客体生成主体,马克思“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C、我们用“关系”来概括审美现象,反对以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审美现象进行解释。因为只有基于关系,基于主客关系统一,才能理解审美现象。所以我们说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二、审美关系的特点

A 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和现实建立关系,而它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觉性。(突出感性和形式)

B 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C 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D 审美关系还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三、鲍姆加登与“美学”

1、“美学”这个名称以及美学的第一个较完整的理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A.G.Baumgarten 1714-1762)于1750年出版著作Aesthetica提出的,他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被公认为是美学学科的创立者。

2、背景:鲍姆加登是沃尔夫的学生,欧洲大陆唯理论者。为了填补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中忽略感性知识的空白,鲍姆加登提出了关于感性知识的科学。填补了一直以来理性有逻辑学,意志有伦理学,感性没有学科研究的空白,也为诗和艺术找到并奠定了在人类能力与知识中的位置,他称这门学科为“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拉丁文。德文为 Asthetik,英文为 Aesthetic)也就是感性学,因为此词源于希腊文 aisthesne(感性)。1750年,他根据讲义出版了Aesthetica。这标志着美学学科的形成。

四、A 康德(1724-1804)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也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康德在哲学和美学中都企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解决理性和感性的矛盾和对立。他把自己的哲学分为认识论(研究真)、伦理学(研究善)和审美学(研究美)三大块。审美判断力可以将人类在事件过程中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相统一。用美来沟通真善对立。

五、《美学》的基本内容:

美的本质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感性显现”是美的形式、美的外观,即理念的感性化、具体化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六、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历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美 (客观)美的对象何以为美?对象自身不明晰。

2、艺术 美学与艺术学的关系问题

3、心理、感受、意识 (主观)只看到主体的力量,忽略对象自身的影响。

4、审美关系/审美活动

(二)我们的看法:审美活动/审美关系

六、人文科学的性质 :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比较,人文科学具有三个特征:

A、以作为主体的人为对象

B、评价性而非事实性判断

C、体验性

七、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美学的研究方法)

美学的研究方法强调以哲学的方法为核心,并综合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方法论,如科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是因为美学更强调对人生和艺术所进行的精神性判断,并进一步达到对人生和社会的判断。

美学研究的哲学方法包括包括观察、了解、分析、体验、感悟、追问、对话、解释、建构等。它强调感官和理性知识对对象属性的把握,强调生命的直接卷入,从而完成人与对象理论的建构。

八、什么是意境?

(1)所谓意境乃是主观的思想情感与客观的生活景象溶为一体后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是形与神,情与理,心与物的和谐交融。使有限的艺术形式孕含无限的审美内蕴,从而对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深邃的感受和领悟。

(2)意境有这样一些特征:

首先,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构多起于山水之中,外部自然中能够传达出生活神趣的事物形象是构成意境的客观基础,而内部心灵中灵动变化的情感意趣又恰似那外部自然的主观延伸。因此,山水成了艺术家抒写情思的媒介,故中国诗和画都爱以山水境界做为表现和吟咏的中心,这与西洋艺术自古希腊以来拿人体做主要对象的艺术途径迥然不同。

其次,艺术意境是情与理的统一,意境之中包含着艺术家的精神情感和人格涵养。正所谓“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只有这样,作品的意境才能开拓的更为深远,在这样的境界之中,方能万虑消沉,仅有林泉之心;名利淡泊,唯有山水之意。艺术家那不可言状的精神与人格、心灵与生命的律动在这一境界之中使得通脱呈现。

再次,对意境的创造要求以“形”写“神”,达到形神合一。意境要空灵自然,灵动不羁,富于变化,这就要求有虚有实,虚实相生,如同河流有高有低,上下贯通,方可流走自然。书法的线条、绘画的笔墨、建筑的飞檐、音乐的旋律、诗歌的节奏等等,在其最深处,莫不是心灵与对象的翩然起舞。“舞”是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的最高表现。

中国艺术的意境不是一个单纯的平面的描摹,而是一个气韵生动、心物共舞的天地。所以中国艺术的意境是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哲理精髓和艺术创造的和谐结合,意境理论的形成、发展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大伟绩。

九、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总体特征,在于它始终坚持从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现象的根源、实质和含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内在精神。

中国古典美学在美学思想产生的基础上侧重伦理性,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一种普通的研究对象,并将美与善等同。它侧重于人生实践,比西方美学思想更具有广阔性的人生实践性,而其思想的精微处,又能够显示出更大的包容性。

十、现代美学

1、王国维受叔本华哲学影响较大,写作《红楼梦评论》。后来研读康德,写了《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1907年以后写了《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两部著作。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

2、蔡元培的美学是以美育实践为轴心而展开发挥。他提出用美育代替宗教,成为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开拓者。

十一、中国当代美学简况,三大阶段,四大流派

1、1956年产生了中国美学的第一次大讨论,形成四种观点:一是以高某某、吕某某代表的主观派;二是以蔡某某代表的客观派;三是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四是以李某某为代表社会性与客观性相统一。

2、70年代后,中国美学讨论有几种现象:一是围绕《手稿》引发激烈论证,形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二是方法论的引进;三是李某某的社会实践美学得以完善;四是蒋某某为代表的以社会为基础、以人类创造为核心的美学思想不断完善。

3、90年代以后,美学发展从形而上转向形而下,应用美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十二、哲学对于美学的重要性、马克思实践论

1、为什么要以哲学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

从研究对象看:每一种人文学科都是从某一领域或某一层次来考察人生与世界的,它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世界的最一般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哲学问题。

从研究目标看:每一种人文学科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人生与世界问题的整体解决作出贡献,或者说,都服务于人生与世界问题的哲学解决,因此或深或浅地要指引到哲学层面上来。

从研究方法看:每一种人文学科只有在人生与世界的整体背景之下来思考自身所面对的特殊领域和层次,才会有一个更深刻、更广大、更开阔的视野,才会获得更清晰、更准确、更精当的认识。

美学的哲学基础:是指美学为了深刻掌握自己的研究对象,顺利实现自身的研究目的,有效地选择自己的研究方法所必须持有的一种哲学的宏阔视野、哲学的终极目标、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的理论根基。

它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思考:向外的一维是直接借助哲学的成果,吸收哲学的思想资源,用以解答美学的基本问题。向内的一维是美学自身理论的总结和提升,即把自身的思维视野、思考方式提升到哲学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用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的方法论来探索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与对象在相互作用中不断变化发展。

十三、审美关系、审美活动

1、审美关系:是根植于某某在世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自由情感关系。

2、审美关系中主客体相互依存的意义:在表层现象上,客体对象向主体的人显示出其存在的价值,而主体的人则能够在对象中显示出存在的需要和能力。在更深一层上,审美关系显示出“人化自然”这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它使对象存在变成人机体的延伸,生成一个属人的世界。

3、审美活动:它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审美关系含于内,审美活动显于外,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两者不可分割。

审美活动的特征:a、在审美活动中,使对象的存在从自在转向自为,即生成无限的价值意义。b、能够使主体与客体相互交融,而摆脱了生活中的功利性、认知性等存在方式。c、主体最终达到了对自我的超越,而体悟到当下自我存在的价值意义。

冯友兰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十四、、审美需要、审美情感、审美趣味

一、审美需要

需要:是指生命体的存在对外在环境所具有的依赖,并为维持生命的发展所需要条件的总和。

人的需要特征:一是人的需要根本上是一种超出了机体限制的社会性需要。我们能够自由自觉地选择和改造对象世界,以满足自身;二是人的需要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它表现在满足需要的手段和需要本身,它使生产劳动向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宽;三是人的需要具有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这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辩证的关系,而需要水平的高低直接显示着人的生存状态,满足方式的好坏,也显示着生命本身内在创造力的大小。

审美需要具有两个特征: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人有自我意识,因此只有人才真正懂得去追问自身存在的意义,并自觉的去创造自己生命的价值。其次,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主体能够在审美活动中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并生成自己,最终肯定自己,在具体的扬弃活动中完善自己。

黑格尔:“儿童的最早冲动就有要以这种实践活动趣改变外在事物的意味。例如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到他自己活动的结果。这种需要贯穿在各种各样的现象里,一直到艺术作品里的那种样式的在外在事物中进行自我创造(或创造自己)。”(《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9页)

可见,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精神要求。

二、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它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它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它引导着人们的审美判断。

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作出的审美判断。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审美趣味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另一方面,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它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防止将审美趣味相对化,虽然其具有个性,但是仍有高低之分。

判断审美趣味高低的标准:能否准确客观的反映对象的属性,能否准确的显示出审美的理想,最关键的是,能否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十五、本己化、个性化、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所谓审美是一种最具本己性的活动,就是说,审美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本真性:是指主体的人能够在实践中实现对对象的自由自觉地改造,能够展示出人自身的存在形式,并以符合人性的方式去观照对象存在,使对象显示出自身存在的价值,并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创造性的展示和确证。

审美活动不仅使人从日常世俗的、受到局限的、操劳繁忙着的存在状态中解放出来进入自由的生存状态,而且也使对象物从被支配、被肢解、被遮蔽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而以其独有的新颖面貌向人敞亮开来。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往和对话。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构建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仅不和对象相分离,而且他就直接地栖居在它所创造的世界中。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就在自己当下直接性的生存过程中体悟着生命的意义,就在与对象相融相通的生活状态中探寻着生活的真谛。它不仅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且永远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功利是强调实际的利益占有,而无功利则是指存粹的精神想象而造成的精神愉悦。审美活动在直接层面总是无功利,在间接层面总是功利。

审美活动又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自律是指向审美活动过程就是目的的本身,它构成一个自足的存在,而他律则是指向审美活动要受制于物质的限制,随物质水平

十六、审美活动的特殊价值

1、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

2、审美活动追求的不是一般的价值,而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

3、审美活动能够在劳动创造中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它能够沟通认识物质领域中的真,伦理道德中的善和情感领域中的美,实现慰藉心灵和启迪智慧的双重作用。它能使个体有限的生命存在体悟到已经发生,将要发生及其正在发生着的生命意义,其结果使生命的存在状态能够充分地展示出来,为人类追求理想的生存状态及人对自我本质力量的全面性占有这以生存的实现。

十七、 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1、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存在,它可呈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审美,想象,创造活动。它表现为主体和对象的相互交融,主体的投入和对象的展开同时进行,从而造成精神的一种超越;二是它是指日常生活中人的具体存在方式,使主体自身忘记了主体的精神性创造而直接呈现为实际的功利性占有,但仍以对象的属性作为占有的客观条件而被视为一种审美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审美方式。

2、审美活动可以说是一种深蕴着饱满人性意味和丰富情感内容的人的真正存在方式,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使主体与对象处于一种交互占有的存在状态,它促成主体在习惯自然中消解着内在的创造性。它具有安全感,却少有创新性。而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能够实现对生活的超越性理解,它影响并引导主体的新的行为方式,从而实现对日常生活的扬弃而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

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劳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异化劳动是指生产劳动的对象结果变成了一种对人进行控制和压迫的力量,使人不断否定着自身的。而真正的生存劳动应是人对对象的全面性认知把握和占有,从而体悟到生命自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实现人与对象的和谐统一。

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现实存在中,个体的人为日常生活所遮蔽,主体和对象呈现一种认知和伦理的关系,主客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它表现为主体占有对象而不能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是单面性的。应然的存在则强调主客在平等地位上交流对话,一方面认知占有对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象认知、体悟生命的本质存在,是一种全面的存在方式。在审美中,我们进入理想的、超越的存在状态,人的本质力量不再受到现实生活的种种限制,因而与对象世界的关系达到全面、充分的自由与和谐。在审美中,人才真正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和解放感。故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十八、手稿》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推翻了主客二分的思维传统,通过主客统一的实践即对象化活动来把握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进而说明美与审美主体的性质、关系和特点。

1、《手稿》从未离开人和人的活动来抽象地谈论作为对象美的问题,相反,马克思始终是从人的现实生成的角度来谈论美对人的依存性及美对人的肯定意义。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知识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

2、《手稿》也从未离开过美的对象抽象地谈论审美主体,而总是在主客体关系中来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3、《手稿》始终是在实践活动,即人化活动中论述审美主客体的辨证、互动、统一的关系的。

“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

十九、惊异、审美体验、澄明

1、“惊异”首先是审美活动中精神现象得以发生的起点,它表现为主体的人对于对象的一种追问,其根源在于对生命的存在状态表现出一种反思,从日常的生存状态走入理想的生存状态,一方面,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一种平面艺术,也就是说它所运用的媒介和材料都存在于同一个平面上,而雕塑和建筑一样都是存在于三维空间之中。

(二)时间艺术

时间艺术是在时间的流逝中感受审美价值的艺术。艺术品在时间中展现自身。

1、戏剧

从喜戏剧的存在方式来看,它实际上综合了建筑、雕塑与绘画等空间艺术的基本特点,只不过它把这些空间艺术的基本元素展现在了一种动态的时间进程之中。但是它的根本特点仍然是它的时间性。这是因为,自古以来,戏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表现一种动态的事件和情节。

它的媒介和形式多种多样。

情节结构有一个从开端、发展、高潮到尾声的变化过程,这种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戏剧中的事件显得完整与同一。

它还可以与其它艺术因素综合,构成新的艺术形态。如与音乐综合,产生歌剧;与摄影技术综合,产生新兴的影视艺术。

2、文学

3、音乐

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在各种艺术活动中,音乐史对物质材料依赖程度最轻的,这使它成了一种与情感活动联系得最紧密,也最具有动态色彩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是最为纯粹的时间艺术。

两个特征:a、音乐所表现的对象和思想极为抽象。b、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以表演者的演奏为中介。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个案工作管理六个步骤
  2. 李政培训线下总结
  3.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4. 教学反思: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
  5. 简某某简某某(审美与寻求知音)
  6. 教学设计: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
  7.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
  8. 高中定语从句课件
  9.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0.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教学反思
  11. 一次函数教学设计(1)
  12. XX***股权激励方案(分红权转实股)
  13. 高等教育学-潘某某-笔记
  14. 在职场中和同事关系的重要性 (1)
  15. 巡察谈话的技巧
  16. 艺术基础考试内容
  17. 《论语》第一单元检测(1)
  18. 类比推理
  19. c++基础和进阶课堂讲义
  20. 2018教学设计及反思

以上为《审美美学最终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