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读懂学生的方法和策略》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读懂学生的方法和策略
全面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把学生的一切“了然于胸”,教学活动才能更高效,才能使教学活动达到教师与学生水乳交融的状态。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多角度去关注学生,读懂学生。下面说说几种我在教学中读懂学生的方法:
(1)学生访谈
认真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是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保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教学计划,上了《乘法口诀》这节课。事先做了精心的准备,带着饱满的激情走进了课堂,可是随着教学的进行,渐渐发现,学生对教学不怎么感兴趣,于是也就越上越没有精神了。
课后反思这堂课,是我出了什么问题了吗?于是我就找几个学生进行了课后访谈。
师:上完这节乘法口诀课,你们觉得怎么样呀?
生1:九的乘法口诀我都会背了,老师讲课非常没意思。
生2:我也都会背了,我都烦了。
师:你们觉得上课没有意思,是吗?
生:是。
师:九的乘法口诀你们是怎么会的呀?
生1:家长在家都教我了。
师:你呢?
生2:我也是。
听了学生的想法,我追问自己,学生真的会了吗?到底有多少学生会了呢?他们会到了什么程度呢?
于是,带着这样的疑问,老师对另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测试:“写出你会的9 的乘法口诀。”统计的结果是这样的:九的乘法口诀,大多数学生都会背了。有少数学生,对于像八九、七九这样数大的口诀记忆不清。而真正存在问题的只有三个同学。对于这样的学生都会了的课——九的乘法口诀,老师到底还教不教呢?到底教给学生些什么呢?通过对学生的调研,进行了二度设计。学生虽然大多数都会默写、会背九的乘法口诀了,但是许多学生都属于死记硬背,没有掌握方法。导致像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这种口诀学生容易混淆,像六九、七九、八九这样的口诀又记忆不清,记起来有困难。所以我觉得应该对学生进行记忆口诀方法的指导,以及在具体解决问题当中的实际应用。最后,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先由学生自由说出九的乘法口诀来,然后再带着学生一起研究口诀,通过找规律和手指操来记忆口诀,最后应用口诀。
多元智能理论还告诉我们,“没有差生, 只有差异”,学生之间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学习基础、学习风格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差异既有显性也有隐性,教师在关注群体共性特征的基础上也要关注个体,关注学生的性别、年龄差异,学习兴趣与动机,习的方式等,学生访谈是了解这些学生差异的有效方法之一。读懂学生间的差异并将其作为教学资源,才能实行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适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学生研究方法。用在课前,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定教学的起点;用在课后,可以作为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检验。
以教学前测为例:
1.确定调研目标
在进行问卷调研之前,要结合调研内容,确定调研目标:了解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有关知识基础;了解学生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了解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可能存在的难点;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及喜欢的学习方式。
2.选择调研对象
根据不同的调研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选择调研对象。一般情况下,问卷调查可以覆盖面广一些,选择一个或几个班、全年级、甚至跨校同年级学生进行调研;学生访谈和过程观察由于时间和教师精力的限制,很难面向全体学生,可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3.设计调研题目,选择调研方式
明确调研目标和调研对象之后,就可以设计相应的调研题目,并选择合适的调研方式。
案例:《方向与位置》的教学前测:
由案例看出,对调研结果的分析,便于教师把教材的目标和学生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完善教学目标,使其成为以学生已有知识和技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乐的一种生活方式,让作业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的桥梁。
像这样课后的“读懂学生”,可以让教师不仅了解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对新知的理解程度,还能及时进行针对性的纠错,以弥补学生的认知缺陷,还能使师生之间彼此进行心灵交流与思维碰撞。
研究学生的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
观察与描述——解释与分析——学习理论——应用与反思
在具体的研究中, 我们需要认真地观察学生的行为,清晰真实地描述下来; 对学生的想法尝试从多种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与分析;在解释与分析的过程中,学习必要的理论是重要的,这会促使我们选择更为合理的解释框架,深入地分析学生的行为;最后,还要把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读懂学生的方法和策略》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