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物理知识点汇总(一册全)

本文由用户“kuan_kuan”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6-23 05:59:58 举报文档

以下为《八年级下学期物理知识点汇总(一册全)》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知识点汇总(一册全)

第七章 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比如: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物体由运动到静止、物体运动速度由快变慢、物体运动速度由慢变快。)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二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要同时有两个物体,它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也就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同时存在。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①发生弹性形变;②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某某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使用前:(1)观察量程、分度值(便于读数)。 (2)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调零)。 (3)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卡壳。 使用中:(4)测力时,要使弹簧中心的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使指针和外壳无摩擦,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5)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面垂直。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正比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地理位置有关。公式:G=mg [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g=9.8N/kg(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是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第八章 力和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实验设计】如图,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不同的物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推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事项】

①三个小车需要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原因是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同。这利用了控制变量法。

②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惯性不是力,“惯性力”、“在惯性作用下”或“受到惯性”、“克服惯性”等说法是错误的。

利用惯性的实例: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的实例:小型客车前排乘客系安全带、车辆行驶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汽车限速、汽车禁止超载。

解释惯性现象的基本步骤:

①确认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状态;

②其中的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受何种力,运动状态发生何种改变;

③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④发生了何种现象(或造成了何种结果)

二、力的合成:

1、方向相同时,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与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方向不相同时,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与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三、二力平衡

1、几个力平衡:物体在受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平衡力。

2、平衡状态:物体如果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可以用八字概括“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5、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设计】在一个光滑的桌面上放一辆小车,小车两端分别用细线拴住,通过定滑轮与等质量的砝码连接,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把小车转一个角度,过一会儿,松开手,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实验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注意事项】

①实验要在光滑的桌面上进行,目的是使实验更加准确、可靠(排除摩擦带来的影响)。

②定滑轮的作用:改变力的方向。

6、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7、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受平衡力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8、判断二力是不是平衡力的两种方法:

(1)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若二力满足“同物、等大、反向、共线”的条件,就是一对平衡力。

(2)根据二力平衡的定义:若物体在二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是一对平衡力。

9、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1)如果物体在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则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如果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时,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如做变速运动、曲线运动等。

10、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与上面的判断思维过程正好相反)

(1)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则物体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2)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则物体一定受到了非平衡力的作用。

三、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产生的条件:第一:两物体相互接触。 第二:两物体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弹力。 第三: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第四:两物体间接触面粗糙。

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5、测量滑动摩擦力:

①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②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③ 结论:由甲乙图可知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由甲丙图可知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6、应用:

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②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第九章 压强

一、压强

1、压力:

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注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F = G

⑵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某某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如上图,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⑴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⑵公式:p = 推导公式:F = PS、S=

⑶单位: 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受力面积是两物体相互接触的面积。

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我们一般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用压强的定义式求)。

4.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或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例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等就是利用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

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或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例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就是利用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减小压强。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2)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如上图甲和乙可知:同种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乙、丙、丁三图可知: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丁和戊可知:在同一深度,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仅适用于液体。

该公式的物体意义是: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重力、质量、体积、面积、形状等无关。

公式中的:“ρ”为液体的密度 ,单位是千克/立方米,“g”为9.8N/kg,题中不特别指出一般不用10N/kg “h”是指液体的深度,液体中的某点到液面的垂直距离,单位:米。 另外,对于置于桌面上的均匀材料组成的直柱形固体(例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同样适用。对桌面的压强P = ρgh(注意:ρ为组成直柱体材料的密度,而不是液体的密度;h为直柱体的高)

压 强



公式

p=

p = ρ g h



适用范围

通用公式:一般固体

一般液体



一般思路

水平面:先F = G 再 p=

先 p = ρ g h再 F = PS



特殊思路

圆柱形物体p = ρg h

规则容器装液体:F = G

p=





4、连通器:

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强

1、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2、大气压的测量:XX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标准大气压: 支某某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

3、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4、大气压的特点:

⑴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

⑵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上升10米,大气压大约降低100 Pa

5、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 降低 ,气压增大时 升高 。

6、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伯努利原理: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上凸下平,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 浮力

一、浮力

1:浮力: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液(气)体

二、阿基米德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方向:竖直向上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动状态无关。

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⑴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物体运动状态

物体运动方向

力的关系

V排与V物

密度关系



下沉

向下

F浮< G物

V排=V物

ρ液 G物



ρ液>ρ物



漂浮

静止在液体表面

F浮= G物

V排ρ液



沉底

静止在液体底部

G物=F浮+N

V排=V物

ρ液ρ物;V排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2. 第2课时力2.20
  3. 八年级物理第1节压强学案
  4. 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5. 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
  6. 2.1XXXXX重力XXXXX弹力XXXXX摩擦力物理选考总复习
  7. 第七章八下物理填空题
  8. 第七章《力》单元测试题
  9. 第二学期寒假作业监测考试 八年级物理试卷
  10. 句子作用笔记
  11. 弹力与摩擦力知识点
  12. 八下物理知识点总结教科版
  13. 第1课时《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14.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15. 摩擦力教学设计
  16.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各年龄阶段目标
  17. 第五单元《常见的力》应知应会

以上为《八年级下学期物理知识点汇总(一册全)》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