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滑轮》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滑轮》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探究了杠杆知识之后,对简单机械的引申扩展。本节课既是对杠杆原理的延伸,又是对后面学习“功的原理、机械效率”作准备,所以,本节课是简单机械的重要内容。这节课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有大量的学生探究活动,在实践中得到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本节课贴近生活,趣味性强,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要求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组装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和分析综合能力(根据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推想滑轮组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在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是有什么特点,滑轮组有什么好处,在具体应用时应如何组装滑轮组?是这节课的重点。而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正确的规律,则是难点。另外,通过学生活动,归纳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不省功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所以,做好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支架、滑轮(2个)、细绳(两端拴有小铁丝钩)、钩码、测力计、铁架台。
二、教法和学法
1、教法分析:从整体上,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指导学生认识滑轮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再探知认识滑轮的作用。在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作用时,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然后再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2、学法指导
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利用实验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寻求知识,从而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流程:“提出问题——思考分析——进行假设——实验探究——加以应用”
三、教学思路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通过复习杠杆原理、分类等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滑轮的本质预先打下伏笔,做到前后照应。
利用升旗仪式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介绍滑轮。这样的引课,自然贴切,易于学生接受。
(二)新课教学
1、引申指导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滑轮的结构的基础上,展示在各种场合下,滑轮都是被怎样应用的。由学生依据观察,利用给定的器材,小组合作设计并组装滑轮,而且能够提升重物。
此时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活动,并适时给予指导,在学生能够正确组装的情况下,教师通过点评加强学生的印象。
2、活动探究
(1)定滑轮
提出猜想:①定滑轮有什么作用?这有什么好处? ②使用定滑轮提起其他重物省不省力呢?
设计实验: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研究,提出实验要求:探究拉力与物体重力的关系,探究拉力自由端移动距离与物体上升高度的关系。并设计记录表格。
动手探究: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始探究实验此时教师也应参与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活动,并适时给予指导。对于由于实验误差导致的数据偏离,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免导致错误实验结论的得出。
分析归纳: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自由端移动距离等于物体上升的高度;使用定滑轮不省功。
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提问,谈谈实验设计和操作的体会等,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揭示定滑轮的本质:定滑轮可以看作一个等臂杠杆。
(2) 动滑轮
在定滑轮的探究结果之上,引导学生探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提出猜想:①动滑轮的作用与定滑轮的作用是否相同?如果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滑轮并非是滑轮结构的区别,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学生认识事物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视差异性。
二、本节课容易出现的问题
时间容易过于仓促。学生由于平时亲自动手操作不多,对实验的要求不明确,还有器材的组装,测力计的校对,读数等都会延缓课堂的教学速度。
本节课中,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实事求是的得出了拉力的数据,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滑轮作用的理解,这是我们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在实验前要明确实验方向,研讨实验方法,实验时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及时纠正。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滑轮》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