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商鞅变法[教案8]【人教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商鞅变法》的教学设计
──以故事(细节)、材料和问题为思路
一、过程设计
导入:请一学生阅读上节课课文的倒数两个自然段:“公元前361年,秦某某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秦某某受到很大刺激,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商鞅辗转来到了秦国,辅佐雄心勃勃的秦某某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
? 通常课堂教学的导人新课,是注意本节课与上节课的衔接,没有必要就不必使用电化教学手段。这段课文阐述了秦某某急于变法的细节,完全可以做开场白。
?问题1:秦国变法的决心来自哪里?
? 学生能想到决心来自国君秦某某。教师要进一步说明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成败决定于国君,成果能否延续则要看变法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商鞅是卫国公子的儿子,他姓公孙,应该叫他公孙某某,或卫某某,后来他率秦国军队打败了魏国,秦某某把商这个地方赐给他,封号“商君”,《史记》中有一篇他的传记,司马迁按封号取名“商君列传”,后人习惯上叫他“商鞅”。小小的卫国实际上是大魏国的附庸,地域都在现在的河南省,因此,商鞅应该算是河南人。他起初投身于魏国丞相的门下。
故事1:魏国丞相公叔痤非常赏识商鞅的才干,公叔痤病危时,魏某某亲自来探望,问:“您要有个三长两短的,谁能接替您呢?”公叔痤说:“商鞅虽然年轻,但是个难得的人才,可以把全部政务交给他。”魏某某沉默不语。公叔痤让左右的人都出去,又对魏某某说:“大王不用他,一定要杀了他,不能让他去别的国。”事后,公叔痤本着先国君后臣子的原则,把原话又告诉了商鞅,让他赶紧逃走。商某某不以为然,说“魏王不听你的话起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结果正如商鞅所料,魏某某认为公叔痤的建议很荒唐。
问题2:魏国丞相举荐商鞅代替自己,又建议魏王不用就杀了他,说明什么?
商某某是个人才啊,你看,他对自己命运的判断很准确,面临被杀头的危险,还那么从容,一般人做不到。说明他判断能力强、心理素质好,有政治头脑,有政治智慧,是一个可以担当重要政治责任的人。
上述故事教科书只讲了一半,完整地讲这个故事,意在介绍商鞅这个人的特征。商鞅长的什么模样?史书没记载,教科书里的画像也是根据他的性格想象的,一幅冷面孔,看上去坚毅、果敢。商鞅是变法的主角,因此必须让学生首先了解这个人。以往教学大都忽视人物的个性,讲王安石变法,不讲王安石这个人,讲张居正改革,不讲张居正。尽管考试很少涉及人物的个性,但这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入历史情境进而理解历史的“药引子”。商鞅的个性特征和政治智慧与他后来能够推行改革有直接关系。
?
但是,他要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在当时只有一个渠道──把自己推荐给一个能够赏识自己、重用自己的国君。于是他跑到现在的陕西,投奔决心发愤图强的秦某某。
? 故事2:一个河南人跑到陕西来想当官,成就一番事业,难度不小啊。商鞅也得走门路,怎样打通的关系?史书没有记载,这已不重要了。他通过秦某某的亲信景某某求见。第一次见孝公,他大讲“帝道”,即:黄帝、尧、舜等统治经验。孝公听了昏昏欲睡,事后很生气地斥责景某某:你怎么介绍这样的混入?我怎么可能用这样的人呢!景某某挨了训,责备商鞅。商某某说,我在试探他的想法呢,要求再次接见。5天后,第二次见孝公,商鞅大谈“王道”,就是夏某某、商某某、周文王的治国方略,秦某某耐心听下来,但不以为然。事后又责备景某某,景某某又责备商鞅,商鞅说,我还没说到正题呢,请再安排接见。第三次商鞅分析了当时的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预期效果
以故事、材料、问题为主的教学,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并不矛盾。故事和细节则由教师讲述,考验教师的基本功。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应有所准备。因此,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是促使教师阅读、研究,能够让教师体验如何用教材教。人教版选修l这一单元的编排和叙述,有很多独到之处,可以充分利用。以故事、材料、问题为主的教学思路,并不排除教材,而且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合理的部分。这样,学生再阅读教材,可能会真正读懂。
? 可能达到的教学目标:
1.对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留下比较深的印象。
?2.了解商鞅变法历史记录的基本来源,感知文本历史的产生。
?3.认识改革的价值取向及历史影响。
?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商鞅变法[教案8]【人教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