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读书笔记-《教育漫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育漫话
1.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备的一项技能:控制欲望,服从理性的指向。
儿童的欲望是玩具、零食、恶作剧等,成年人的欲望是金钱、女人、社会地位……儿童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能做的就是哭闹,而成年人满足欲望的方式则是犯罪。
想要成年人控制自己的欲望,避免犯罪,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幼年时就培养他控制欲望的能力。
幼年时期,孩子想要玩具,想要吃垃圾食物,他们会哭会闹直到家长被屈服或者采用替代品满足他们。而家长为了求得片刻的安静,大多时候会满足这看似没有多大影响的要求。但是等到孩子上学之后,孩子不想去学校,不想写作业的时候,依然采用哭闹的方式,求得父母的同意。这时父母却突然拒绝了,甚至会打骂孩子不听话。
这样的突然转变,孩子完全不能理解了。之前我哭闹你就能满足我,为什么现在就不行了呢?
对于孩子来说,吃糖、买玩具和不去上学、不写作业是一样的概念,都是欲望。等到上学之后,欲望突然不再被满足,孩子很难立马就适应,只会单纯觉得是因为上学导致自己的要求没有被同意,所以开始厌恶上学。
所以说,各位家长不要去怪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是你们态度转变的太快,让他们猝不及防。
那是不是孩子的所有要求(欲望)都不能满足呢?并不是。
适合他们的要求是可以被满足的,让孩子知道自己得到某种东西不是因为自己想要,而是因为自己适合。
如何判断是否适合,则需要父母的判断力。当你认为不合适的时候,绝对不要因为年幼或者认为的无关紧要而同意。你应该做的事是,无论孩子多么的无理取闹都拒绝,让他们明白即使纠缠也是无用功。慢慢的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全部都能实现,也就不会在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哭闹。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做对孩子很苛刻,但是在理性越少的时候,就越应该将其放置绝对的权力之下进行约束。及早的约束带来的是更大、更久的自由。
2. 孩子的恶习很有可能是父母或长辈亲自传授。
“宝宝,妈妈被打哭了,你帮妈妈打一下他”,“宝宝,你说一下他傻逼”,“你再不听话,我就拿皮带抽你”……这一类的话,相信很多成年人都曾对小孩说过,可能是因为好玩,可能是因为孩子不听话等各种理由。
成年人认为这些都是无伤大雅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全部都会记在孩子的心中。他们会发现,自己打人的行为会让大人哈哈大笑,那这一行为是不是值得被表扬呢?还会发现,当不满意别人的行为时,自己可以使用暴力手段让他听我的。
这就是为什么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位老师。
3. 父母不仅要成为孩子贴心的朋友,还要让孩子敬畏你。
很早之前外界就在宣扬,父母要跟孩子做朋友。后来又出现另一种声音,孩子和家长是不可能成为朋友的。
洛克给出的观点是,在孩子幼年时期,要先树立权威,让孩子敬畏父母。随着孩子年龄逐渐增大,慢慢采用亲切的态度对待他,成为他的朋友。
幼年时期的儿童,理性太少,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会一味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时候就需要有敬畏的对象,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从而减少放纵的可能性。
但这种敬畏是在棍棒教育下形成的话,随着年龄的增大,效用会越来越低。相信下面这样的案例肯定有很多人遇到过:
孩子在家的时候特别的乖巧,在家长面前从来不会说一句脏话。每次检查作业都是百分百的完成。突然有一天,班主任找到家长,说孩子在学校不听课,经常与人打架,出口成某某。这一刻你一定会怀疑,这说的是不是同一个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因为强权下的管教只是让被管教者表面的服从。为了得到家长的欢心或者躲避责骂,他们会表现的恭敬有加,言听计从。但是脱离你的管控之后,他们会释放天性,展现真正的自己。这就是你看到“两个孩子”。
年龄增长,自我意识在不断的加强,三观也在不断的完善,孩子更加会倾向于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的规则,而不是由别人告知。所以在孩长.子大后,家长对待孩子应该采用越来越亲切的方式,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他们信赖的朋友,尊重、热爱他们。从内在去打造一个善良有德行的孩子,才不会出现“两个孩子”的现象。
4. 鞭挞是最偷懒、最无效的教育方式。
洛克认为鞭挞孩子是根本达不到教育者想要的目的。理由有四点:
第一,人的天性倾向于迷恋肉体和现实快乐,远离各种痛苦。父母打骂孩子看上去是在教育孩子,孩子面对这样的鞭挞会违背自己内心所想,满足父母当下的要求。而他们选择服从,更大的原因在于躲避肉体上的痛苦,想办法让自己享受肉体的快乐。这样的鞭挞不仅会逐渐形成“两个孩子”的现象,还是在鼓励孩子去追寻这种天性。“而这就是一切邪恶与生活中反常行为产生之源”。
第二,鞭挞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家长的要求。这道理很简单,被逼着去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大多数人都是厌恶的。不喜欢看书的你被人揍着每天看世界名著,不喜欢吃蔬菜的你被人揍着每顿饭都要吃青菜,不喜欢画画的你被人揍着每天背画板去画室,谁会不增加对这件事的厌恶感。
第三,“奴隶似的纪律所造就的也是奴隶似的性格”。教鞭高悬,孩子会佯装听话,成为执鞭者眼中的“合格者”。但是当教鞭远离时,孩子就是将压制的天性释放出来。长久的积累,天性压制不住爆发出来时,新闻上就能看到“学生刺伤教师”事件。
第四,严厉的管教或许可以解决孩子目前的缺点,但是这也容易让孩子变成一个不吵不闹,不会让人感到麻烦,唯唯诺诺、呆板的人。我们常说,学生时代的“好学生”长大之后不如那些让老师头痛的人。那些落后的好学生大部分是这里说的不吵不闹的孩子。
5. 不恰当的奖励容易滋长孩子的欲望。
洛克认为奖励是因为得到家长与教师的重视和认可,而不是为了吸引他们做不愿意事情的手段。
你为了让孩子乖乖的写作业,告诉她,只要完成了作业就让你看电视。这实际上是在助长孩子看电视的欲望。你只是在延后这个欲望的实现。
6. 教育的一大秘诀在于让孩子爱好信誉,知道羞耻。
1.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凡是身体和心智都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这句话不够完整,仅限于个人,没有考虑到个人的社会贡献,也没有考虑随着时间和经历的积累,身体和心智将会不断改变)。
2.第一,凡是不能控制自己的嗜好,不知道听从理智的指导去抵制当下的快乐或痛苦的纠缠的人,就是缺乏德行和勤劳,就有陷入一无所能的危险。这种自制的品质与人懒惰的本性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应该尽早培养。同时,这种习惯和品质也是未来培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真正基础,所以应尽早灌输到孩子的心中。第二,如果孩子的精神受到过分的压抑,如果由于管教太严而使其精神遭受过多打击,他们会失去活力,这种情形比第一种更可怕。任性奔放的年轻人通常是生龙活虎,一旦走上正轨,往往会成为杰出能干的人物,而被过多压制、消极沮丧的人则很难振作起来,难以成就一番事业(童年的时候懂事又自制,甚至显得少年老成,长大后却令人大跌眼镜,放纵过度,而且消极沮丧,难以振作)。
洛克之问:如何平衡这两方面呢?既能让孩子的精神保持舒畅自由,又能使他们有很好的节制力。
3.父母最喜欢训练死板的孩子,因为这种孩子不吵不闹、不会给他们惹麻烦。然而长大成人后,这种孩子不会使朋友们感到舒服,不会使父母感到满意,只会觉得处处拘谨,他们终其一生也不会对自己和别人有什么用处。
4.恐吓和鞭打在短期有用,但只是暂时压抑住了孩子的天性,反而培养了他嗔恨的心;用糖果奖励或孩子的注意力,短期有用,但这只是以一种物欲的快乐来取代物欲的痛苦,只会让孩子不断固化贪爱、嗔恨的心理。现在压住了,在以后的某个时间段一定会以更强烈的方式爆发出来。所以洛克说,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荣辱观,孩子受到自己所依赖的人的尊重和赞誉,会觉得比品尝糖果更加快乐,看见孩子好的行为,应给予恰当的表扬,看见不好的行为,就表现出冷淡,长此以往,要达到一个目的:让孩子热爱自己的名誉并为此而快乐,让孩子天性中的欲望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孩子德行的发展并使孩子爱上美德。如果一件事会让周围的人轻视自己,孩子善于模仿,他也会自然而然的厌恶它,这就是好的成长环境的重要性。(在缺少独立思考的强大心智能力前,把自己置于良好的环境,好的影响将是一辈子的)。
5.关于第四点,要经常性的和孩子讲明白道理,讲清楚我这样教育你的目的,把背后的原理和孩子讲清楚,他们其实都能懂的。即使没有完全懂,孩子也能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能感觉到父母把自己当成大人来看待,因为父母在和自己平等的讲道理。这一点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在讲道理时,如果你的小孩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不要用冗长的演绎逻辑来讲述,孩子只会感到惊奇,把他们需要效仿的榜样直接摆在他们面前,这个效果是最好的。
6.骂孩子一定要在背地里骂,他哪里做的不好,一定要及时指出来,不要带情绪,好好和孩子讲清楚。目的是为了培养他的良好的德行。所以说,当父母的如果自己的心理不健全,经常当着别人的面嫌弃自己的孩子,甚至打骂自己的孩子,那这样的父母是不合格的。父母当着别人的面打骂自己的孩子,将错误归咎于小家伙,无非是为了证明自己能管的住自己的儿,无非是害怕别人说自己缺乏管教孩子的能力,可是对小孩却是百害而无一利,只会加深和孩子的隔阂。
7.让孩子反复的做一个好的事情,经过多次练习让良好的行为成为他的习惯,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比如,与人交谈应真诚的注视着对方。
8.一个人之所以表现的矫揉造作,归根于管理与教导以及一种不能没有礼貌的感觉。(假设有一个小孩,从小母亲教育他看见任何人都要有礼貌、要亲切的称呼长辈,可是却没有告诉小孩这样做的目的以及方式,孩子如果不造她说的做,她就会生气并且很慌张,很害怕自己的小孩被人说没有家教。于是孩子学会了表面上的礼貌,并且从小就学会了称呼完长辈后观察他们的脸色,十年如一日这样的观察,目的就是为了寻找这件事的意义,以至于长大后看见谁都会先把自己放在低一辈的位置,并且察言观色,没有什么个性和男子气概。有些长辈很开心,会笑着招呼,有些长辈素质一般,孩子叫他了,他也不回应,搞的自己很尴尬。有时候显得没那么礼貌一点,反而活的比较轻松。有时候孩子根本就不想待人礼貌,心里也懒得理人,但外在的形式做的很好,导致长大后做任何一件事、做任何一个表情神态都要先考虑别人的眼光,先考虑别人喜不喜欢,时时刻刻都觉得有眼光在观察他,因此必须表现的好,这样的活法好累。以至于多年被养成了这种习惯,哪一天自己稍微没礼貌一点,还很容易内疚并耿耿于怀)。教育本来是好的,但由于走入歧途,它努力想改正天性中的缺点,并且总是想达到获取别人欢心的目的,尽管这一目的根本不存在,也达不到。越是被教育装出优雅的举止,离优雅的实质就越远。真正的优雅是随意自然的、是落落大方的。一切矫揉造作的事物,无论方式怎样,都是令人反感的,你是怎样,就展现出你该有的自然的模样,没有必要为了讨别人的欢心故意展现出对方所希望看到的样子。如果自己没有什么成就,或者行为方面有不足,即使没有很优雅,也没人会觉得有什么,但是一旦装模作样,想努力表现出自己缺失的部分,那就是在自己身上装了放大镜,一定会有很多人注意到,会被人觉得虚头巴脑。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的懒惰,只知道制定规范并且活在规范之中,却不和实践结合,导致不接地气,导致好的行为没有被反复操作从而变得自然和自如,没有融为自己性格和气质里的浑然天成的一部分。
9.很多女孩是大家闺秀,从小养在深闺之中,但她们的品性却很好,出去社会以后也令人尊敬。往往是在学校鱼龙混杂的环境中成长的女生,喜欢拉帮结派、勾心斗角、崇尚暴力和攀比,沾染了很多不好的品性。在同龄人较多的环境中长大,比较能懂得人情世故,但相对于人情,德行的获取和保持却更可贵。
10.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如果父母本身很好学、勤奋,并且时刻注重培养自己的德行,那小孩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一定会是一个正直的人。
11.要教育好一个小孩,真的不容易,教育是一个伟大且恒久的命题。要认清自己,也不容易,这同样是一个伟大并且历史悠久的命题。这两个命题是相辅相成的。你能否清晰的说出从小到大身边的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以及自己参与做过的事,对你现在的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产生影响?能捋清吗?
12.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你看哪种书,都要记住:尽信书不如无书。书里的东西是大千世界经验的总结或者升华,是一种普适观念,然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最值得自己下功夫研究的所在。书一定要读活来,不要懒惰,不要以为抱着专家的理论就可以一劳永逸。读书不要懒惰,要时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生活中的观察,进行批判和思考。
13.如果一个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内心还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那么,行为举止就会变的勉强不自然,也就无法得到他人行为上的支持和帮助。有些人虽然暂时物质贫穷,但是他的精神富足、举止坦然,这样的人在内心上是快乐的。
14.在佛教的故事里,有些得道高僧并不识字,却明白很多人世间的道理且充满智慧,拥有很高的德行,有时候,正确的判断人并且聪明的与人相处,即情商,是更重要的。
15.在某个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在教师或者别人制定的规范中成才的,持续的热爱和精进的勤奋才是至关重要的。
16.孩子天生喜欢一件东西:统治权。这方面有两个表现:一是要别人顺从他们的愿望,力争周围的人都随时准备顺从他们,二是他们渴望把东西都据为己有。如果不能满足自己的统治欲望,孩子就会哭闹、撒泼打滚。洛克怎么看待这个行为?他认为这是人类不公正和恶性竞争的根源,必须加以引导,及时培养孩子杰出的品质,即乐于分享并宽容博大。那么作者认为应该怎么做呢?第一,如果孩子提出自然方面的需要,那是需要满足的,比如御寒、睡眠、食物等,但如果孩子一定要穿某种材质、某种品牌的衣服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那就应该予以拒绝。如果过于溺爱或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虚荣的需求,那有损孩子的精神。对于孩子的好奇心,则要认真回答,小心呵护,对于其他的欲望方面的要求,必须予以压制。第二,教导孩子把自己拥有的东西慷慨的同朋友分享,并让孩子明白,慷慨的人是收获最多的,这种收获不仅来自于精神与德行方面的富足,更是因为亲密的友谊和社会关系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这一点我母亲做的非常好,她乐于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一生都为此乐此不疲,在奉献中她能由衷的感受到快乐,这个品质对我的影响深远)。
17.坚韧是其他美德的保障和支柱。天性对于勇敢品质的影响尽管很大,但即便是软弱和胆怯的人,通过管理教育得当,也能变得果敢。比如,适度的提高忍受肉体痛苦的能力,能提高意志力;比如,通过参加有一定强度的体育运动,让孩子参加长跑,有利于提高意志力。
18.培养孩子的爱心。如果孩子喜欢麻木地杀害小动物,一定要和孩子讲清楚,要培养他们的爱心。培养起孩子的善良和爱心,他们在长大后便不会从损坏东西、浪费事物中获取快乐,看着弱小的东西遭受痛苦从而获取快乐,这是人性的阴暗面,应该予以遏制。
19.孩子的好奇心应该予以鼓励,并加以适当的引导,这种引导要以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才能称之为适当。其实在知识和智慧的无知方面,大人和小孩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当孩子提问时,你们的身份时刻是平等的,大人和小孩同样匍匐在伟大的智慧前不断摸索。对于一些现在的阶段还不应该让孩子知道的东西,应该和孩子讲清楚。(永远不要主动去夸自己,也不要试图去显摆自己的学识,在杰出的人面前,在无尽的智慧面前,你除了无知,还是无知,有什么好虚荣、夸耀的呢?)好问的孩子问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值得让一个肯动脑筋的人深深思索研究一番。在我看来,孩子无意中提出的问题,比成年人闲聊中的从别处得来的观点或成见,更能让人学到一点东西。
20.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和洞察能力,比鼓励孩子东拉西扯、天马行空地逗人高兴更好一点。如果担心过于理性会遏制孩子的天性和想象力,那是想多了,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能让孩子更好的梳理不着边际的事物,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主动的进行推理,只会使想象力更接地气,更有力量,对于生活也更有帮助。
21.如果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那要仔细观察。如果只是在学习上无精打采,但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积极的追求,并且善于计划,那没有关系,如果对于任何事情都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那就要多加引导,要注重培养并增强孩子的远见和欲望;或者让他主动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让他自己去参与一点积极的事情。
22.要让孩子自己去制作一些他们可以自己制作的东西,而如果他们选择伸着手等别人给他,他们就不应该得到。长此以往,他们学会了凭借自身的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了思考、发明创造、勤劳的好习惯。所以,参与体力劳动对于一个人良好品质的培养是有益的。
23.当孩子被灌输一些鬼怪的观点,他一个人时会对自己的影子和黑暗感到害怕,那么这种害怕将会伴随一生。我们应该及时让孩子明白,上帝不仅创造了白天,也创造同样美好的黑夜,在黑暗中我们可以得到美好的睡眠,除此之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伤害我们。
24.不好的教养有两种表现:一是羞怯拘谨,一是疏忽他人或无礼待人。既不要轻视自己,也不要看不起他人。要改变拘谨,除了多与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交往,多与漂亮的女生交往,没有其他的方法了。良好教养的目的在于使交往过程充满放松和谐的气氛。
25.要说在孩子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母亲了。所以找一个好的伴侣,影响是好几代的。
26.一定不能把读书变成任务强加给孩子。要旁敲侧击的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
27.一个有理性的人,对于打牌、聚赌和酗酒,是无法获得任何乐趣的。如果是登山、有意义的闲谈或者做一些手工活,这样的消遣方式能带来更大的乐趣。把空闲时间花在无益的事情上,只是因为没有其他更有意义的、更合适的活动。
28.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是,每个孩子的思想和特性都不一样,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万金油可以用于指导不同的孩子。洛克的《教育漫话》只是提供一种启示,更丰富的、更加伟大的教育要在实际生活中思考和落实。
《教育漫话》读后感
明大巫某某
备受瞩目
为你朗读
11 分钟
146 人赞同了该文章
教育漫话:绅士养成的教育蓝图
《教育漫话》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的教育代表作,由作者流亡荷兰期间写给友人谈论其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几封信整理而成。而正如译者在导读中所写的那样:《教育漫话》看似谈家庭教育,实则描绘了绅士养成的教育蓝图,从儿童的体育、智育、德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100多个问题或主题出发,探讨了一个人格自由、理智健全的人的养成过程问题。
全书的三部分概述
第一部分:身体和健康
全书正文部分的第一句话便是“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其实不必赘述,每个人都能接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一传统又简单的道理。但是洛克所说的健康问题并不是从医学方面出发谈论该如何治疗病体,而是父母在不借助于药物的情况下该如何对没有疾病的身体进行维护和改进。他明确的指出“大多数的儿童,他们的身体都是因为娇生惯养而弄坏的,或者至少是因此而遭受了损害”。而这一观点与现在一些父母对儿童的过度保护或者溺爱是相符合的。对此,洛克提出了诸多建议,我只简单谈论以下几点:
(1)保暖。既然脸部能够不受遮蔽常年经受风寒,那么身体也可以,因此儿童的冬服不必过于温暖,外出不必戴帽子,使身体养成经受风寒的习惯便可。
这里的戴帽子问题其实我深有体会,不知从何时起,我每次外出必带帽子,不论风力大小,晴阴如何,甚至哪天不戴帽子出门,晚上我便会产生头痛的反应。这其实就是养成了一种习惯,我依赖于帽子能够替我抵御风寒,自身的抵抗能力便下降了。但是同时,我认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职方法,让他能够获取知识、提升自我。这一观点其实就说明了教师真正的专业性不是自己拥有多少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是在教导学生方面的专业能力如何。关于某某专业(师范方向)和某某教育专业的区别,其实就是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哪一部分更重要。
洛克在书中不止一次强调导师不必是一个十分地道的学者,因为“一个想深入钻研的绅士,务必在伺候凭借其自身的天赋和努力去实现,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因为导师的管束和强制学有所成,或在任何学科上做到出类拔萃”。这个道理我到了大学似乎才慢慢开始明白。这并不是说明博学对一个教师不重要,只是在知识性和健全的心智之间,后者更重要。
最后总结
其实读完《教育漫话》一书,我对于教育产生了更多的困惑,洛克的许多观点打破了我现有的认知,比如及早的把孩子当做一个成人来看待,不主张将孩子送入学校集体学习等,也有一些超越了我现在的认知水平。但是我想很多观点得放在作者的时代背景来考虑,我也需要反思自己现在的认识里有多少是因为众人都这么说,我就接受了的。
既然现在我还没有成为一名教师,也没有成为一名家长,那么我能做的就是把将来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先能做到,这样才能谈能不能成为教育别人的人。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读书笔记-《教育漫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