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

本文由用户“yuec3010040”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5-28 13:38:35 举报文档

以下为《《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录入: zhaism123

【教学设想】《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要在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就应该依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结合交流、研讨和教师的点拨启发,去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和体悟作家为我们描绘的优美景致和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同时培养学生对生活与自然细腻而优雅的体味,对生命过程深刻而复杂的感悟,揣摩作者消除郁闷、孤独和哀愁的方式,以及由此表露出来的作者的性格特征、学识素养、人生追求和人生矛盾。同时还要进一步明确:作为一代文学大师的朱自清集儿子、丈夫、父亲、学者多种角色于一身,他在特殊的时局下、特定的氛围里平凡而普通的一面。

鉴于此,我将这篇散文的教学作以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通过诵读,品味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那宁静、淡雅、柔和、朦胧的美妙景色;

2.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3.深刻领悟作者独特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欣赏作家笔下优美的荷塘月色;学习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或教师与学生共同回忆)朱自清的《匆匆》《春》《背影》等,给学生形象及文字的感受。

导语: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哪里呢?……(一个惜时如金的智者形象)(《匆

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个热爱自然、渴望青春的人)(《春》)

△《背影》中父亲越过站台给“我”买橘子的情景。

以上就是一代文学大师朱自清先生用饱蘸深情又富有灵性的笔,为我们描绘出的优美画卷和刻画出的感人形象。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又一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进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宁静、淡雅、柔和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

2.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配乐朗读(舒伯特小夜曲)。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从朗读的要求和技巧方面略作指导),

掌握下列词语:独处,颤动,霎时,脉脉,袅娜,蓊蓊郁郁,羞涩。

(3)赏析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

学生自主质疑,师生讨论,出示思考题:

①第四段写了荷塘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最突出的形态特征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技巧?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下流水。写出了荷叶的茂密,身姿高某某,荷塘的深广,荷花的稀少、明亮、洁白,荷香的清馨、飘渺,流水的脉脉含情,把荷的情态通过动静结合的方法形象地展现出来。

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中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通感(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

“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巧妙地把它转化为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使人把花散发出的清香若有若无、轻淡幽香与远处高楼里传出的歌声的时断时续、隐约缥缈的情形相沟通,从而产生出特殊而美妙的艺术效果。

③朗读本段,体会月色下的荷塘美景,并尝试背诵。

(4)欣赏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

△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像若干只女神的手,一齐按着生命的键。(臧克家《春鸟》)

明确:两句都是视觉与听觉相通.第一句是把视觉转化为听觉,给人舒缓、幽静、悠远的感觉,很有意境;第二句是把听觉转化为视觉,给人以美妙之感、形象之感。

课堂小结:我们领略了一代散文大师给我们描绘的梦幻般朦胧、宁静和谐的荷塘美景,揣摩品味了作者精湛的语言表达技巧,从中更全面真切地了解了融多种角色于一身的朱自清平凡而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他对美满和谐生活的追求以及消解苦闷、哀愁的方式,从中更增添了对生活的挚爱,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我们更感到生活着、学习着是快乐的人生境界。

板书设计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