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对朱子后学及阳明知行观之解构与重构

本文由用户“qingyihe”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8-25 15:46:04 举报文档

以下为《船山对朱子后学及阳明知行观之解构与重构》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船山对朱子后学的批判船山对朱子后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学理上的问题和现实流弊两个方面。在学理上,船山指出朱子后学过分强调了“知”和“行”的分离,导致学者对于实际行动的忽视。朱子后学将“知”视为首要,认为只有通过学习经典和理论知识才能对“行”有正确的指导。然而,这种观念使得学者们将知识和行动分割开来,忽视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船山认为这种“知先行后”的观点是一种“划然之序”,即强调“知”和“行”的工夫截然两分。

在现实流弊方面,船山指出朱子后学存在“玩物丧志”的问题。由于学者们长期沉迷于追求名利和社会地位,他们逐渐丧失了自己的主意和追求真理的热情。他们将学问当作一种工具,用来获取名誉和地位,而忽视了学问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真正价值。

总结起来,船山对朱子后学的批判主要包括学理上的问题和现实流弊两个方面。在学理上,朱子后学过分强调了“知”和“行”的分离,导致学者对于实际行动的忽视。在现实流弊方面,学者们长期沉迷于追求名利和社会地位,丧失了自己的主意和追求真理的热情。船山的批判为后来的知行观重构提供了思想基础。二、船山对阳明知行观的批判

A. 学理上的问题:以知为行的失误

船山认为阳某某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理层面,即以知为行的观念。阳某某强调人的内在良知,认为只要心中有道德准则,自然会产生正确的行动。然而,船山指出,知识只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而并不是行动本身。将知识等同于行动,会导致人们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无法真正付诸实践。

船山进一步指出,阳某某的知行合一观念也存在着问题。阳某某强调内心的直觉和感悟,认为只要内心感觉到某种道德准则,就可以立即行动。然而,船山认为这种观念忽视了人的情感和欲望的复杂性。人的行动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依靠内心的感悟来决定。因此,以知为行的观念在实际操作中容易产生偏差。

B. 现实流弊:失者恍惚与对释氏学的依附

在现实流弊方面,船山认为阳某某存在着失者恍惚的问题。阳某某强调内心的直觉和自我觉察,认为只要内心感悟到道德准则,就可以自觉行动。然而,船山指出,人的感觉和自觉容易受到主观偏见和情感的干扰,不能完全依赖自我感悟来决定行动。这种失者恍惚的状态容易导致人们无法正确理解和判断事物,从而产生错误的行动。

此外,船山还指出阳某某对于释氏学的依附问题。阳某某在学术根基上以释氏之学为基础,强调内心的直觉和感悟,而忽视了儒学的传统观念和价值体系。船山认为,阳某某过于依赖释氏学,导致其失去了儒学的独特性和传承性,使得知行观的建构缺乏坚实的学术根基。

综上所述,船山对阳明知行观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学理层面和现实流弊两个方面。在学理层面,阳某某的以知为行观念忽视了知识与行动的区别,导致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无法付诸实践。在现实流弊方面,阳某某的知行合一观念容易导致失者恍惚的状态,同时也存在对释氏学的过度依赖问题。船山的批判为重构知行观提供了基础,其后续的知行观重构将在下一部分进行阐述。三、共同问题:离行以为知在船山对朱子后学及阳明知行观的批判中,他指出了它们存在的共同问题,即“离行以为知”。这一问题在学理上和现实流弊上都有不同的表现。

首先,在学理上,朱子后学强调“知先行后”,将知和行划然分开。这种观点导致知与行的关系不够紧密,知识与实践的联系被割裂。学者们将知识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他们过分追求知识的积累,却不注重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这种“划然之序”的观点,使得学者们过于理论化,失去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其次,在现实流弊上,朱子后学存在着“玩物丧志”的问题。学者们长时间沉浸在名利之中,忽视了自身的主意和追求。他们追逐权势和名利,将学术研究变成了一种游戏,失去了对道德和真理的追求。这种现实流弊使得朱子后学的知行观变得虚浮且缺乏实际效用。

在阳某某中,船山指出其主要问题在于学理上“以知为行”。阳某某强调内心的直觉和良知的发现,认为只要内心有了正确的认识,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跟随。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船山认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验证和实现,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

在现实流弊上,阳某某存在着“失者恍惚”和对释氏学的依附问题。学者们过于追求内心的纯净和灵感,而忽视了对外界的关注和实际行动。他们常常迷失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忽视了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和关怀。此外,阳某某对于释氏学的依附也使其在学术根基上出现了问题,过于依赖他人的思想而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

综上所述,朱子后学及阳某某的知行观存在着共同问题,“离行以为知”。船山对于这一问题的批判揭示了知识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强调了实际效用的重要性。为了重构知行观,船山提出了“行先知后”和“行可兼知”的观点。他将知行观的使用对象限定于学者群体,并以“实”为儒学精神特质,重塑了儒学知行观。对于船山来说,反儒学的空疏化和守正学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他以此为基础,秉持着接续孔孟、横渠、朱子正学的学术使命。四、船山的知行观重构

A. 强调实际效用最大化:行先知后观

船山对朱子后学及阳某某的知行观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自己的知行观。他认为朱子后学过分强调“知”和“行”的分离,导致学者对于实际行动的忽视,而阳某某则存在以知代行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船山提出了行先知后的观点。

行先知后观强调实际行动在知行关系中的重要性。船山认为,知识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得到真正的验证和实践。行动是知识的基础和验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智慧。因此,船山主张在知行关系中,行动应该优先于知识。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B. 行可兼知的观点

除了强调行先知后的观点,船山还主张行可兼知。他认为,行动和知识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互为支撑的。行动可以通过实践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知识也可以指导行动,使行动更加有效和有目的性。因此,船山认为,在实际行动中,知识和行动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船山提出的行可兼知的观点,既强调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又肯定了知识在行动中的作用。他认为,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通过行可兼知的观点,船山试图解决朱子后学及阳某某知行观的问题,使知识与行动相互促进,实现最大化的实际效用。

船山的知行观重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朱子后学及阳某某知行观的不足。他强调实际行动在知识实践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行先知后和行可兼知的观点,使知识与行动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这种重构不仅对儒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对当代教育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船山的知行观重构基于他对朱子后学及阳某某知行观的批判,并且与他接续孔孟、横渠、朱子正学的学术使命相一致。他以“实”为儒学精神特质,强调实际效用最大化,将知行观的使用对象限定于学者群体。通过重构儒学知行观,船山试图保持儒学的实践导向,避免空疏化和拒异学以守正学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船山的知行观重构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是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重要要求。只有将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因此,船山的知行观对于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五、船山的儒学精神特质:以实为重船山的儒学精神特质可以概括为以实为重。他认为知行观应该强调实际效用最大化,即在学者的实际行动中追求最大的实际效果。船山批判朱子后学和阳某某的知行观,主要是因为他们过分强调了知和行的分离,导致学者忽视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船山认为儒学的核心是实践,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和应用。他强调学者应该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船山认为,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才能真正体现儒学的价值和意义。

船山还指出,知行观的使用对象应该限定于学者群体。他认为,只有学者具备了充分的知识和理论基础,才能在实际行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船山主张知行观应该成为学者的行为准则,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追求最大的实际效果。

船山的重构知行观中还强调了行可兼知的观点。他认为,实际行动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还应该通过行动来获取新的知识和理解。行动可以帮助学者深入理解和探索问题,从而推动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船山的儒学精神特质以实为重,意味着他对于空洞的理论和虚无的言辞持怀疑态度。他认为,儒学应该关注实际的问题和实际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纠结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发挥儒学的价值和作用。

船山的反儒学态度以及对守正学的重视也体现了他对于实际的重视。他批判那些空洞化、虚无化的学术观点和言辞,呼吁学者们要守正学,坚持儒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六、船山的反儒学态度及守正学的重要性

船山在对朱子后学及阳明知行观的批判和重构中,展现了他对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态度。他认为朱子后学和阳某某存在各自的问题,其中共同的问题是将知离开了行,即“离行以为知”。船山以接续孔孟、横渠、朱子的正学为基础,重构了知行观,并强调实际效用的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船山还强调了反儒学态度和守正学的重要性。

首先,船山持有反儒学态度,他对朱子后学及阳某某的批判可以视为对儒学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反思。船山认为朱子后学过分强调“知”和“行”的分离,导致学者对实际行动的忽视,而阳某某则存在以知代行的问题。他对这两种知行观的批判是对儒学圣人之道的回归,以寻求儒学的真正价值和实践意义。

其次,船山强调守正学的重要性。他认为儒学的核心是以实为重,强调实际的效用和实践的结果。在知行观的重构中,船山将知行观的使用对象限定于学者群体,强调学者要以实际行动来体现知识和智慧。他以“实”为儒学精神特质,重新塑造了儒学知行观,强调儒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船山的反儒学态度和守正学的重要性体现了他对儒学传统的珍视和批判精神。他坚持接续孔孟、横渠、朱子的正学,将儒学的道德伦理观念与实际行动紧密结合起来。他反对儒学的空疏***派的教条主义,主张学者要保持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并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儒学的智慧和价值。

以上为《船山对朱子后学及阳明知行观之解构与重构》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