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认识人民币-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认识人民币-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8例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解决关于人民币的简单问题时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初步学会有序思考。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
难点: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周末,妈妈和玲玲一块儿来到邮政报刊门市部,妈妈用购书券买了一些书,玲玲看到了一些适合小朋友看的杂志,也想买。购书券只剩下13元了,妈妈说:“玲玲,你选两本杂志正好用完妈妈的购书券吧!”玲玲该怎么选呢?
理解题意
师: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怎样叫做“正好用完”呢?
出示:
师:你能根据妈妈的要求选出正好13元的两本杂志吗?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入,抓住关键词理解问题。由于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计算也是2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应注重让学生说明思考过程,为后面问题策略的教学做准备。】
二、探究问题,寻找策略
(一)教学“尝试-调整”策略
1.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这么快就选出了这两本杂志。可是玲玲是这样选的:
师:玲玲选的杂志符合妈妈的要求吗?
学生得出:这两本杂志共计11元,比13元少了,不符合要求。
师:那该怎么调整呢?
学生得出:可以把其中一本换成贵一些的;也可以把两本都换成贵一些的。
师:玲玲接受大家的意见,她换了一本贵一些的杂志,小朋友们帮她看看,这回符合要求了吗?
学生得出:这两本杂志共计12元,还是比13元少了,不符合要求。
师:还可以怎么调整呢?
学生得出:可以把其中一本换成再贵一些的,也可以把两本都换成贵一些的。
师:可以把两本都换成贵一些的吗?换成这两本杂志行吗?
学生得出:把两本都换成贵一些的总价就超过13元,变成14元了,不符合要求。只把《连环画》换成《卡通世界》就正好是13元。
2.小结解题策略
引导学生总结:有时候,我们不能一次就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试算的结果和要求进行有方向性的调整。如果试算的结果大了,我们可以调整成小一些的;如果试算的结果小了,我们还可以再调整成大一些的,直到找出正确答案为止。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尝试-调整”。
板书:“尝试-调整”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大胆发言。解决问题的本身不是目的,教学活动应重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调整的方向性,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二)教学“有序罗列”策略
1.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还有什么其他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得出:还可以把所有的选择方法全部罗列出来,然后分别算出总价,看看哪种搭配正好是13元。
2.有序搭配
出示情境图:
(1)师:妈妈让玲玲从这些杂志中选出2本,玲玲可以怎样选呢?
指名学生回答。
(2)师:小朋友们想到了很多种不同的情况,从这4本杂志中选出2本来玲玲一共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呢?怎样才能把所有的情况都列出来,而且不重复、不遗漏呢?
分组活动:怎样把把所有的情况都找出来?
(3)汇报交流
先让学生说一说搭配的方法,教师把学生说出的方法用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板书:
第一种:《我是小学生》和《画报》
第二种:《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
第三种:《我是小学生》和《连环画》
第四种: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市,超市真大呀,零食多极了,该怎么选呢?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解题方法。
学生得出:运用“尝试-调整”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可以先随便选3件,然后算一算价格,再根据试算的结果和要求进行有方向性的调整。如果试算的结果大了,我们可以换成便宜一些的;如果试算的结果小了,我们还可以再调整成贵一些的,直到找到正确答案为止。
(4)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验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四、回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我们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巩固所学的策略。】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认识人民币-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