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14.梁启超和严复的维新教育思想ppt》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梁启超和严复的教育思想梁启超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概览
一、培养新民的教育宗旨(339)
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主张(339-341)
三、介绍西方学理,指点教育新政(341-342)一、培养“新民”的教育宗旨1902年2月至1903年11月间, 梁启超撰写了洋洋十余万言的《新民说》,全面探讨了国民性改造问题,形成了系统的新民学说。他确信国民素质决定民族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撰写《新民说》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造新民,强某某,培植新国民。他从世界各民族竞争的大趋势来探讨中国国民性改造的重要意义,把培养“新民”作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梁启超新民学说的形成,适应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潮流。第一次直接地完整地提出国民性改造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人的近代化问题,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救国”社会思潮的进一步深化。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主张1.变科举、兴学校
2.师范学校,群学之基
3倡导女子教育
4.改革儿童教育1.变科举,兴学校变科举、兴学校,建立近代教育制度,是梁启超重要的教育主张。他在《变法通议·论科举》中,深刻地批判了以八股为中心的科举考试制度,认为八股取士制“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行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而这种制度不改,“士大夫之家聪颖子弟皆以入学为耻”,一心追求功名利禄,不愿意入新式学堂。因此,他断言:“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在主张废八股、变科举的同时,梁启超极力倡导兴学校,培育人才。他在《学校总论》中指出:“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某某,条理万端,皆归本于某某。”2.师范学校,群学之基梁启超于1896年发表了《变法通议·论师范》一文,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他指出师范教育是“群学之基”,“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
他指出当时府州县学和书院的教师都是不通六艺和不读史书的人,更不懂西方最基本的知识,因此,不能作为合格的教师。洋务派虽然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但由没有开办专门培养师资的师范学校,尽聘洋教习,造成语言不通、效率低下、学问粗陋和滥竽充数等弊端。他认为,中国设置新式学堂,不能依靠以上两类人,根本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梁启超倡导师范教育,不仅是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出发,强调对教师进行专门培养,希望通过广设师范学校,统一课程设置,培养一批在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上都符合维新要求的新教师,推动维新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
3.倡导女子教育
1896年,在《时某某》上发表《记江西康女士》一文,号召发展女子教育。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一文中。系统地论述女子教育问题,从女子自养自立、成才成德、教育子女、事实文明胎教等方面揭示了女子教育的必要性。他还认为,接受教育是女子天赋的权利,也是男女平等的保障。
梁启超认为,女子教育发展水平反映国势强弱,中国要救亡图存,就必须大力发展女子教育。1898年,他积极参与中国第一所女学——经正女学的创办。4.改革儿童教育
在戊戌变法前,西方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已经零星传入中国。梁启超以这些知识为基础,通过比较中西儿童教育差异,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梁启超新政时期的教育思想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文化教育水平,其核心是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和训诂之学,讲求西学。
新民德:改变传统德育内容,用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取代封建伦理道德,培养人民忠爱国家的观念意识。
因为,严复认为,“愚”是中国最基本的问题。因此,在严复的德智体三育体系中,智育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对严复三育模式的评价
严复在国家危亡的严重关头,希望通过改革教育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以实现救亡图存,进而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反映了他对教育作用的高度重视和评价。他提出的德智体三育兼备的教育目标体系,无论是其结构要素,还是内容而言,都基本上确立了中国教育目标体系的近代化模式,开辟了教育理论探索的新境界。[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14.梁启超和严复的维新教育思想ppt》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