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时)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y2034826y”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12-05 14:36:35 举报文档

以下为《(第19课时)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19课时)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课程

标准

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



教学

目标

1. 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 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

重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教学

难点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学情

分析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题都注重历史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试题的基础性。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每个版块及每个阶段的基本历史线索,再次基础上还要理解每个阶段的历史大背景。要达到这一目的在复习时引导学生自习阅读每个单元的前言,并紧扣引言中的关键词去复习。



教学

方法

自主学习、史料研习、创设情境、分组讨论



教学

准备

学案、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情景

导入

播放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片段(十月革命后列宁对群众的一段演说),分析了俄国十月革命后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困难,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能否经受严峻考验

课件展示

激发学生探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趣。



自主

探究

〖任务一〗

1.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7本课的导言。

2. 问题情境1: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的形势。多媒体展示材料

3. 提问: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呢?

学生回答后总结: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正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却要面对如此严峻的背景。

〖任务二〗

1.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本课正文。

2.问题情境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特点是什么?

3.(板书)2.内容3.特点

〖任务三〗

1、自主学习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贸易:取消自由贸易(物物交换),除此之外,为保障劳动力的供给还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2、合作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什么特点?

〖任务四〗

1. 合作探究:新经济政策是相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这一政策“新”在何处呢?

〖任务五〗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任务六〗

引导学生课堂总结



课堂上,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借助学案,明确学习任务,结合教材,归纳、合作、交流,自主完成探究任务。



通过“学案”的引领和“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与任务,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性,培养自学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围绕目标追求、探索新知。

(对学或群学)





精讲

精导

(一)说明斯大林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而这一做法与后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给苏联的经济、政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二)问题情境:什么是“斯大林模式”?

过渡:“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致命不足。

具体而言,要求学生依据教材填写下列表格:(三)问题情境: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四)教师提问: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苏联面临着怎样的形势?(由教师补充,同时多媒体展示)

(五)多媒体展示材料:合作探究:“斯大林模式”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后,围绕学习目标,结合课件,积极思考并作答,进行知识梳理,做好相应的笔记,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建构知识框架。

学生在教材上相应位置做好笔记。



体现新课标中的“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 动,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新理念。

教师在“精讲精导”时,借助课件,创设历史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开展史料研习、兼顾跨学科学习。整个环节只讲学生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点,以及讲重点、讲难点;不讲学生已经懂的、能学懂的知识点。



课堂

小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苏俄的诞生。为巩固新生政权,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对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被俄共和后来的苏联领导人过早地终止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建设方针,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失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日益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模式的日益僵化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总结归纳,促使知识内化。



教后

反思

设定的学习目标具有一定挑战性,学生会为其付出较大努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设定的学习目标只比实际学习水平高出一点,学生只需稍加努力,就可以达到,其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较慢;设定的目标与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相当甚至低于实际学习水平,学生可以毫不费力达到目标,不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因此,制定科学合理、难度适宜的学习目标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将学习变成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使学生在不断完成其设定的预期目标中逐步养成和强化其自主学习能力。





附1:板书设计

/

以上为《(第19课时)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