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义务教育教科书XXXXX数学(一年级上册)》《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设计与意图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8~19页。
【教材简析】
这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呈现了学生准备进行“拔河比赛”的情境,借助学生已有的游戏经验,引起学生的争论,即两边人数不一样多不能进行拔河比赛,从而引入两个数大小比较的学习,认识“>”“<”和“=”,并能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认识符号“>”、“<”、“=”的含义,并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操作活动,会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结果,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的含义,并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信息技术应用】
畅言智慧课堂、互动课堂、ppt 演示文稿、图片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中随机选人、拍照上传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拔河比赛吗?今天一年级的小同学正在进行拔河比赛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见图1)
谈话:请你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比赛怎么没开始?两边人数不一样。哪边的人数多?
【设计意图】由拔河的话题引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游戏规则,拔河比赛时两边的人数要相等,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认识大于号、小于号
1.谈话:比赛怎么还没开始呢?
预设:两边的人数不一样多。
2.谈话:怎样才能知道哪边人数多,哪边人数少?你有什么好办法?请你暂停视频,赶快动脑筋想一想吧,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大声说一说,我们比一比谁的办法好。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3.展示交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想到的好办法吧。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数的方法、摆小圆片的方法等等。
4.谈话:哪种方法能让人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
引导学生学会摆圆片(见图2),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
5.谈话:9小于10,10大于9。在数学上有一对符号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播放视频)
谈话:听了它们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关注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形状很相似,开口相反等。
教师示范“>”、“<”的写法。
谈话:同学们,你会写“>”和“<”了吗?请你在课本19页的田字格里,先描红,再认真书写两个吧!写完的拍照上传,比比谁写的最漂亮!
6.小结
9比10小可以写成:9<10,读作:9小于10 。
10比9大可以写成:10>9,读作:10大于9 。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记住“>”、“<”对一年级孩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张开想象的翅膀,借助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手势,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数学符号。在这一环节,教师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认识等号
1.谈话:我们再回到拔河场地看看吧。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正跑过来一位小朋友。
谈话:现在可以比赛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大声说说可以比赛的理由吧。
2.谈话:你能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摆一摆,使别人一眼就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吗?
学生摆小圆片(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
预设2:我学会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摆圆片。
预设3:我会用大于号和小于号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了,数学真好玩。
小结:老师相信你一定收获很多!那就请你当小老师,把收获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吧!同学们,就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吧!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谈收获,可以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回顾与梳理的意识,发展学生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总结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当小老师,把收获说给爸爸妈妈听,既培养了学生及时回顾反思的好习惯,又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义务教育教科书XXXXX数学(一年级上册)》《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