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文/幸福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上数学课的感受》,引人深思,节选几句:数学课是一个人的狂欢,一群人的寂寞;我感觉我爱上了数学老师,因为在爱人面前智商总为零;数学课分明就是数学老师和学霸在秀恩爱;全靠数学给我的打击,才有了现在坚强的自己……
体会着来自孩子内心的心声,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禁感到窘迫、感叹:数学为什么给学生一种冷冰冷的感觉呢?*_**教研室仲某某老师,也曾经从望闻问切四个角度对数学课堂展开诊断,得出某些课堂暂存在这样的症状:望:营养不良的“唯知识课堂”;闻:气息不畅的“超强化课堂”;问:情感疏离的“模式化课堂”;切:萎靡不振的“去主体课堂”!
如此以来,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不觉摆在了面前:数学课堂必须改革!而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在课堂中学生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教师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一节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节好课?才算一节高效的课? 如何做才能给数学学科注入鲜活的血液,让每一个学生愿意走进数学、喜爱数学,使数学课堂成为所有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展示的天地,让数学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枯燥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再获知过程,也是一种主动思维、精彩纷呈的过程。
恰时,学校形成了“2446”对话型学本课堂模式。“2”为“两个根本”,即学科精神与先进课程观,这是该范式的道与魂;首“4”为“四个特征”,即自主学思,合作探究,变教为导,以学为本,这是该范式的基本特征;次“4”为“四个明晰”,即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重点是谁,难点在哪?如何学,如何导?目标达成度如何,如何评价?这是教学实施的内在逻辑流程;“6”即“六个维度”,即目标精准度,学案有效度,知识建构度,合作参与度,目标达成度,这是衡量该范式质量达成的六项指标。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和客观世界(课本新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话,和他人(思想交流、思维碰撞)对话,和自己(已有知识、已有观念与认识、过去学习经验)对话,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能力提升的过程、精神成长的过程、生命丰满的过程。
我作为实践中的一线教师,见证着课堂模式的变化给学生带来的喜悦,欣慰不已!下面重点说一下我在数学课堂中的教法模式初探感受:
一、 “问题教学”的智慧提问唤醒学生潜藏的学习兴奋点
数学是很多中学生“望而却步”的学科,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计算能力往往会减弱他们的意志力和兴趣点,甚至会出现“放弃”念头,鉴于此,数学教师更要深入研究课堂模式,用自己的智慧构建易于学生接受的课堂方式,采取生动、直观形象的措施创设学生参与的空间。
在学校“2446”学本课堂的基础上,继续优化学习小组合作捆绑式评价模式,自主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质疑、自主解决问题,借助集体的“外力”挖掘各自的“内力”,人人争当“小先生”,给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提供释放的机会。
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课堂模式是“问题教学”:教师设置问题链(或组)处理教学内容,结合自己听课感受和实际教学,总结了以下几种问题处理方式:
(1)“浅表层”提问:整堂课中,学生积极呼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多见“对不对,会不会”“懂了吗?”“是吗”等的问题,问之无效;或者发问的内容几乎不用思考,学生便自然解决,也属无价值的浅层次提问
(2)“即刻式”提问: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绪难免有个过程。有的教师喜欢问后立刻点名,让学生即时回答,美其名曰“锻炼学生思维敏捷性和课堂注意力集中性”,殊不知,如此做法,无形中让学生错失了思考准备和深入的过程,更谈不上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严谨规范的组织描述语言和步骤。鉴于此,我提出问题后,1分钟内学生不允许发言,目的是给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学习合作小组内在课堂上讲解、展示的机会必须轮流负责,设置编号,即人人有责,目的是扩大课堂辐射范围,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细胞,给每一个学生表达的空间,锻炼其勇气,让数学暂时落后的学生都能找到突破点,通过驾驭课堂、掌控课堂,找回自信和乐趣!
数学的“交权”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严谨缜密的思维、规范到位的表述,更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学习氛围和乐趣,再谈数学时,他们脸上除了洋溢着轻松愉悦的笑容,便是绽放着自信欣慰的幸福!我想如此的课堂、如此的欢笑、如此的收获,只能用一句话来感叹:“用心付出,将课堂放心还给渴望求知的莘莘学子们,使三尺讲台不是教师一个人的领地,而是学生尽情展现自己的舞台!”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