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新编人体生理学B教学大纲.1.30》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人体生理学B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人体生理学B
Physiology B
课程编号
TA060010
课程性质
必修
开课单位
基***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
教学团队
课程负责人
杨某某
团队成员
杨某某、张某某、段某某、李某某、王某某、王某某、秦某某、张伟、孙某某
授课学期
第二学期
学分/学时
3/48
课内学时
48
理论授课
48
上机学时
0
课内实践
0
实验学时
0
课外学时
63
适用专业
护理、影像、药学、中医、中西医等
是否双语
否
先修课程
人体解剖学、组织和胚胎学、医用物理学
后续课程
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等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护理、影像、药学、中医等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学科基础课的必修课程。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及其机制,如呼吸、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胃肠运动与分泌、泌尿、神经系统功能等;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适应性调节。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和掌握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以及未来发展成为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以OBE为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思政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多种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方法,做到以课堂讲授为引导,作业、考试为检查手段,精讲、略讲和自学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机制和规律。近几十年来,基础学科和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速扩展。在教学中,也要向学生介绍生理学重大的新成就,使学生对生理学的世界先进水平有所了解,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励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课程目标
1. 知识目标:以生理基础知识、生理临床联系、生理科学前沿模块式教学为基础,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人体生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机体各细胞、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机制;概括机体各系统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及特点;认识和了解日常及临床生命现象和疾病的形成机制和活动规律;阐述学科的新进展,强化最新科研成果学习,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2.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讨论、阶段测验、学科竞赛等方法和手段,剖析机体异常生理活动的机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和批判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阅读能力、描述表达能力等的培养。
3. 素质目标:将课程思和.政人文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生理学知识的同时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大医精诚、厚德XX的职业观,打造“有温度”的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要学生始终牢记“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誓言,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和“患者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
三、课程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绪论(学时数:2 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
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特点;正、负反馈的概念及意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三个水平,机体的控制系统;生理学的任务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特点;
(3)正、负反馈的概念及意义。
【难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维持;
(2)负反馈控制的机制。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生理学及其与医学的关系了初步的了解,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掌握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特点及控制系统;熟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三个水平。了解生理学的任务及其与医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探究能力,逐渐形成“理解机体正常功能活动规律,进而探讨异常功能活动的产生原因”的临床思维,通过教师融入思政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职业认同感。
4.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启发互动式教学。
启发互动式教学:通过引入生理发展史,在教师的启发互动中,激发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渴望,深刻认识医学道路发展的艰辛和成就,对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的伟大先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引导学生对生命心怀敬意并充满敬畏,提高对“救死扶伤”的认知,激发职业认同感,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升学习效果。
5. 支撑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特点及控制系统。
课程目标3. 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提升“救死扶伤”的职业思想。
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功能 (学时数:10 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细胞的兴奋性;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兴奋的引起和传导机制;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兴奋-收缩耦联;肌肉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2. 重点和难点
【重点】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特点及转运的物质;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难点】
(1)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2)神经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3.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通过学习,掌握跨细胞膜物质转运方式;生物电现象及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兴奋-收缩耦联;熟悉肌肉收缩机制。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同时引入临床病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认识生理学的重要性及增加职业认同感。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启发互动式教学,配合翻转课堂和案例讨论。
启发互动式教学:通过线下和线上两种模式实现。线下模式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实施;学生可站在讲台上,针对教材上内容通过报告等形式和老师、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也可以针对某一现象或者前沿问题展开讨论。线上模式应用“超星学习通”、“慕课平台”等线上教学平台实现。
翻转课堂: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提前预习教师发布的讨论主题,完成线上微视频的预习,查阅文献,完成PPT制作,并在课堂中讲解主题内容。此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并在完成团队任务时,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度得到提升。
案例讨论:课堂内容引入相关临床案例,在教师的启发互动中,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医学探索的兴趣、对医学知识的渴望,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升学习效果。
支撑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细胞的兴奋性,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兴奋-收缩耦联,肌肉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课程目标2. 通过细胞生物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生理的发展历程及膜片钳等先进实验仪器的应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及知识面的扩展。
课程目标3. 通过“兴奋传递”、“兴奋收缩耦联”等知识的讲授,引入临床对于中毒抢救过程中的诊断依据及临床表现,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及职业认同感。
第三单元:血液(学时数:4 学时)
1. 课程主要内容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红细胞的数量形态、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生成的原料及调节;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及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白细胞生理;血小板的功能和特性;血小板的功能和特性;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及血液凝固;体内的抗凝机制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血型和输血原则。
2. 重点和难点
【重点】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红细胞的数量形态、生理特性和功能;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及血液凝固的过程。
【难点】
血液凝固的过程(内源性、外源性凝血)。
3.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通过学习,掌握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红细胞生理;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的过程及调节;熟悉白细胞生理;血小板功能特性;体内的抗凝机制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了解血型和输血原则。对临床上血液相关检查及相应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并积极探求其病因及机制。由此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创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临床思维,通过教师融入思政课教育,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4. 教学方式
启发互动式教学,案例讨论。
启发互动式教学:通过线下和线上两种模式实现。线下模式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实施;学生可站在讲台上,针对教材上内容通过报告等形式和老师、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也可以针对某一现象或者前沿问题展开讨论。线上模式应用“超星学习通”、“慕课平台”等线上教学平台实现。
案例讨论:课堂内容引入临床相关案例,在教师的启发互动中,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医学探索的兴趣,激发对医学知识的渴望,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升学习效果。
支撑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掌握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掌握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的过程及调节。
课程目标2. 通过案例式教学,讲述血沉与结核、风湿等病的关系,凝血因子与凝血障碍等疾病的关系,如血友病,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课程目标3. 通过讲授血细胞生理,使学生了解临床疾病的复多.杂样性。引导学生的医学情怀,明白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对生命的尊重及敬畏。
第四单元:血液循环 (学时数:10 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
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心泵功能的评价和影响因素;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各类心肌细胞(主要是心室肌细胞和窦某某P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第一、第二心音的特点、成因及意义;心电图各波意义;心肌的生理特性;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微循环的3条血流通路;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淋巴的生成和回流;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3)各类心肌细胞(主要是心室肌细胞和窦某某P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
形成机制,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4)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的影响因素;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5)心脏和血管神经支配;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其生理意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
【难点】
(1)心脏泵血的机制;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2)心室肌细胞和窦某某P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3)心室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与收缩活动的关系;
(4)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
(5)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其生理意义。
3.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心脏泵血的过程及机制;各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和影响因素;影响动脉血压XX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及心血管的调节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熟悉评价心泵功能的指标;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了解第一、第二心音的特点、成因及意义;心电图各波意义;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对临床上心血管相关疾病产生一定的了解,如心脏瓣膜疾病,心律失常,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及动脉硬化等现象及疾病,积极探求其病因及机制。由此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创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临床思维,通过融入思政教育,激发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及认同感。
4.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启发互动式教学,配合翻转课堂和案例讨论。
翻转课堂: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提前预习教师发布的讨论主题,完成线上微视频的预习,查阅文献,完成PPT制作,并在课堂中讲解主题内容。此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并在完成团队任务时,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度得到提升。
案例讨论:授课过程中,针对相关知识点引入临床病例,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病例讨论,此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促进基础知识与临床的有机结合,提升学习效果。
5. 支撑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掌握心脏泵血的过程及机制,评价心泵功能的指标,各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和影响因素,影响动脉血压XX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及心血管的调节因素。
课程目标2. 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对临床上心血管相关疾病产生一定的了解,如心脏瓣膜疾病,心律失常,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及动脉硬化等现象及疾病,通过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探求其病因及机制,培养学生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治具备初步的分析能力。
课程目标3. 结合现实生活中心血管发病率上升,猝死事件频发,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命诚可贵”、“时间就是生命,专业可以救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五单元:呼吸(学时数:4 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
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的三个环节;肺通气的原动力和直接动力;胸内负压的形成及意义;肺通气的阻力;肺泡表面张力及肺表面活性物质;基本肺容积、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肺换气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的概念;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二氧化碳解离曲线;呼吸节律的形成机制;呼吸的基本中枢及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肺牵张反射。
2. 重点和难点
【重点】
肺通气的原动力和直接动力;胸内负压的形成及意义;
(2)肺弹性阻力的来源;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及意义;
(3)肺换气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4)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和肺牵张反射。
【难点】
胸内负压的形成及意义;
(2)肺泡表面张力的形成及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和意义;
(3)通气/血流比值对肺换气功能的影响;
(4)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3.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呼吸的过程,包括肺通气、肺换气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掌握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影响肺通气、肺换气的因素;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影响呼吸运动的因素。
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对临床上呼吸系统相关疾病产生一定的了解,并积极探求其病因及机制,将理论知识、生命活动现象及日后的临床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时,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4.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启发互动式教学,配合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课堂内容引入临床相关案例,在教师的启发互动中,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医学探索的兴趣,激发对医学知识的渴望,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升学习效果。
5. 支撑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掌握呼吸的过程,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肺换气的过程,氧解离曲线,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
课程目标2. 通过氧解离曲线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临床血氧检测的意义以及高原地区人们并不会明显缺氧的机制。
课程目标3. 通过肺通气机制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呼吸机的工作原理及人工呼吸抢救方法的基本本原理,树立学生治病救人的使命感。
第六单元:消化和吸收 (学时数:4 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的两种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道神经支配及其作用;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唾液的作用及调节;咀嚼和吞咽;胃内消化和小肠内消化;大肠内的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及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胃液的成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胃的运动形式;
(2)胰液、胆汁、小肠液的成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小肠的运动形式;
(3)吸收的主要部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与途径。
【难点】
(1)胃液的分泌及调节机制;
(2)胰液分泌的调节机制。
3.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食物在消化系统内的消化和吸收的活动规律、机制及其调节;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了解口腔内消化;大肠内消化。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生理现象及日后的临床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对临床上消化系统相关疾病产生一定的了解,如胃动力不足,消化道溃疡,胃切除术后,肠源性营养不良等。同时积极探求其病因及机制。由此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临床思维,通过融入思政教育,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4.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启发互动式教学,配合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通过引入临床相关案例,在教师的启发互动中,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渴望,提升理论指导临床的思想。
5. 支撑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掌握进食后食物在消化系统的消化历程,各种影响消化的因素,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形式及机制。
课程目标3. 通过案例讨论引入临床相关疾病,如当今社会压力逐升,长期高压状态,精神紧张,易引发应激性溃疡。在教师的启发互动中,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并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规律健康饮食、合理安排学习、工作和生活,才可得健康体魄。
第七单元:尿的生成和排出 (学时数:6 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
肾脏的功能解剖;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生成的调节。
2.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2)各种物质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的部位、方式和机制。
(3)尿生成的调节(神经、体液和自身调节)。
【难点】
(1)各种物质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的方式和机制。
(2)尿液浓缩和稀释的机制。
3.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通过学习,掌握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尿生成的调节;熟悉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的机制;了解肾脏的功能解剖。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生理现象及日后的临床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并对临床上泌尿系统相关疾病产生一定的了解,如肾炎、肾小球疾病、肾小管疾病、酸碱平衡、水电解质平衡、尿崩症等疾病,从尿生成的正常活动规律出发,探寻异常的活动导致的现象或者疾病,同时积极探求其病因及机制,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启发互动式教学,配合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课堂内容引入临床相关案例,在教师的启发互动中,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医学探索的兴趣,激发对医学知识的渴望,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升学习效果。
5. 支撑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掌握肾脏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的特点、尿生成的过程和调节,以及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的机制。
课程目标2. 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以及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内容的讲授,学生将理论知识、生理现象及日后的临床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并对临床上泌尿系统相关疾病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第八单元:神经系统(学时数:8 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
神经元的一般功能;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的微细结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7. 王某某.《生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8. 管某某, 刘某某.《医学生理学》, XX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3.
9. 朱某某.《生理学(案例版)》, 科学出版社, 2012.
10. 季常某某、丁某某、胡某某 主编.《人体解剖生理学》,科学出版社, 2014年.
11.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3th Edition,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2015.
12. 华中科技大学生理学慕课平台:https://doc.001pp.com/learn/HUST-
***04?tid=***44#/learn/announce15.
13. 中南大学生理学慕课平台:https://doc.001pp.com/learn/CSU-
***16?tid=***55#/learn/announce
撰 写 人:孙某某 王某某
审 核 人:杨某某
教学负责人:杨某某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新编人体生理学B教学大纲.1.30》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