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绪论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 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 案
授课时间
2021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课
章节名称
绪论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
教学目的
通过对绪论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新时代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勤学报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机遇。学生能够领悟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以立大志、明大德、成某某、担大任为自身使命,通过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教学重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
2.如何做立大志、明大德、成某某、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3.明确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如何做立大志、明大德、成某某、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2.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学方法
讲授式、案例式、讨论式等
课程资源准备
教材、多媒体、PPT
主要内容、逻辑结构、课时建议
绪论部分主要回答了身处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如何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时代之问。内容上主要遵循了这样的逻辑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大学生应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从具体内容上来看,本章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部分的教学应重点介绍新时代的意义和内涵,说明新时代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勤学报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机遇,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参与者和生力军。第二部分“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部分的教学应主要围绕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的:“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某某、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期盼,为青年一代成长成才指明了道路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第三部分“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这一部分的教学应重点介绍时代新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大学生要在学习中升华、内省中完善、自律中养成、实践中锤炼,德法兼修、德才兼备,从而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依据教学内容与逻辑结构,可以依照教材内容以目为一个教学模块展开教学,共安排2课时为宜。
教学中需要讲清楚的基本问题
1.准确把握“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
把握“新时代”这个概念,首先必须认清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一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二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两个“前所未有”,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础。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则是进入新时代的直接性的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反映的是由较低层级供需矛盾向中高层级供需矛盾的转化。社会主要矛盾是衡判时代的重要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和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三个意味着”“四个发展史”“五个是”,对新时代的意义和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就是进入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也就是进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就是进入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进入全体中华儿女R嗔XXXXX摹⒎芰XXXXX迪种谢褡逦按蟾葱酥泄蔚氖贝K馕蹲沤岳淳镁ツ训闹谢褡逵戳舜诱酒鹄础⒏黄鹄吹角科鹄吹奈按蠓稍荆戳耸迪种谢褡逦按蟾葱说墓饷髑熬啊T谑澜缟缁嶂饕宸⒄故飞希褪墙朐谛碌睦诽跫录绦崛≈泄厣缁嶂饕逦按笫だ氖贝K馕蹲趴蒲缁嶂饕逶?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就是进入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它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新时代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
时代变了,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时代变了,第一要务没有变。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993年,邓小平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某某。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七个方面总结了发展起来以后面临的问题。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解决发展起来以后面临的问题,也只能靠发展。当然,这里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是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进入新时代,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时代变了,初心使命没有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率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同志前往**_*址和红船,重温入党誓词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实际上就是向全党发出了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重要宣示。这个初心和使命,不会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改变。
2.满怀信心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我们要深入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意义,满怀信心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奋斗。
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到党的十五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兑现了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中国人民更有自信、更有底气地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改的是初心、不负的是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一开始就是为改变穷苦人民命运而带领他们进行革命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经过艰苦奋斗,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放眼世界,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难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是人类减贫历史上空前的壮举,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神话,彻底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前,我们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康庄大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更加充分地向世界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三重要义”
(1)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之“法”在于坚定信念、志存高远。
所谓“法”,即实现人生价值的指导方针和思路引领,解决的是青年成长成才方向指引和人生航向的问题。“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只有心中有了坚定的信仰,脚下才会有更强劲的力量。广大青年一定要志存高远,坚定理想信念。唯有如此,青年干事创业的步伐才能铿锵有力。反之,信念一旦丢失、理想一旦丧失,青年干事就犹如太空漫步般迷茫而不知所措,飘飘然而无力。坚定信念,首要和根本的是牢固树立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_**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2)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之“道”在于修身养性、道德养成。
所谓“道”,即万物变迁循环中亘古不变的规律,在个人层面体现的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三观”是青年一切思想和行动的源泉,是青年干事创业的价值基础和道义起点,是青年必须系好的“第一粒扣子”。青年人成长成才固然要靠过硬的本领,但最为关键的是要注重锤炼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意志品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并始终践行正确的“三观”。
(3)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之“术”在于脚踏实地、砺能笃行。
所谓“术”即技术和方式方法,所要解决的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道路和实践路径问题。这个路径就是要坚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要坚持在实践中“砺能笃行”。如果说理想信念是描绘蓝图,是“河对面的风景”,那么“砺能笃行”就是实践路径,是渡河的桥和船。“砺能笃行”,前提是“能”,关键在于“行”。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广大青年要实现立志做大事的目标,必须练就过硬的本领,躬身于干事创业的伟大实践。“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大事”不是空喊口号,更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实实在在的身体力行和伟大实践。人们常说,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的努力。“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青年要始终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对想做、喜欢做的事,要敢试敢为,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理想变为现实。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4.努力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某某、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某某、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期盼,为青年一代成长成才指明了道路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立大志、明大德、成某某、担大任,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基本路径,也是青年一代能否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评价标准,体现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1)立大志,把握人生方向。
远大志向是人生航向的“指明灯”,是建功立业的“方向某某”,是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树立远大志向,才能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代青年要顺应时代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坚定与时代同向同行的信心,同人民一道拼搏、同时代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书写无悔于时代的青春篇章。要在服务国家社会中成大业,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积极投身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2)明大德,擦亮青春底色。
德者,才之帅也。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古代先贤圣哲无不追求和推崇高尚的道德境界,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先进模范、时代楷模等典型人物,无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新时代青年只有明大德,才能擦亮青春底色。一是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要在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做表率、树榜样,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二是要做先进文化的传承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在先进文化的传承中培根铸魂、启润心智。三是要做正确价值标准的坚守者,要明辨是非曲直,形成并坚守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增强道德定力,不为外部所扰、不为世风所魅、不为利欲所动。四是要做道德修为的示范者,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积极的道德实践中明德修身,立德铸魂。
(3)成某某,练就过硬本领。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理想之“魂”必须附于才干之“体”方可彰显价值意蕴。新时代中国青年成某某,要学经典、明真理,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以观察事物、认识规律、改造客观世界。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在潜心求知问学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要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具备过硬本领,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要重全面、求发展,既要有强健的体魄,又要有健康的心理,既要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又要有丰富的知识本领,既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又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新时代中国青年成某某,还要具备开放的视野,能够积极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贡献聪明才智。要树立创新意识,敢为人先、敢于突破、敢试敢闯,在创新创业的教育和实训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的技能本领。
(4)担大任,肩负历史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时代青年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深刻理解新时代、新矛盾、新使命、新方某某、新征程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从而坚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奉献青春的信心和决心。要大力发扬奋斗精神,克服满足现状、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的思想,积极应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不怕困难、不惧风雨、不言失败的顽强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搏精神,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气魄胸襟,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奋进,接续奋斗,弛而不息。要勇攀科技高峰,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科技支撑。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书写立大志、明大德、成某某、担大任的壮丽青春篇章,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5.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是两种基本的社会规范。
一方面,道德与法律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二者的区别可归结为:第一,产生的条件不同。道德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它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而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第二,表现形式不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原则性强,抽象、模糊。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以各种法律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三,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动,为了善而去追求善。而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就不对主观过错进行惩罚;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领域,一般也由道德调整。但是,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第四,作用机制不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以及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如法庭、监狱、警察等保障实施的。第五,内容不同。道德一般只规定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如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提示人们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人们索要报酬的权利。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与法治素养,更好地成才立业。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绝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素质的竞争,而是综合素质的竞争。为了迎接新世纪对知识与人才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必须致力于全面发展。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完善的人格、崇高的品质、良好的素质,大学生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经得住考验。因此,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当代大学生必须在注重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高度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高等教育在处理智育与德育的关系时,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起着主导作用,包含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倾向、理想、道德、情操等内容,是人的灵魂,是一切活动的主宰,决定着人们行动的目的和方向。法治素养也是人的基本素质,包括法律知识、法律观念、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能力等。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不是先天具备、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长期的修养才能获得和提高。学习这门课,大学生可以系统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掌握启迪智慧、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方法,为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从而更好地成才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绪论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 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