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高一历史期末必背知识清单【提纲13】

本文由用户“nan1983”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4-18 18:33:15 举报文档

以下为《《中外历史纲要(下)》高一历史期末必背知识清单【提纲13】》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基础知识梳理】

基础知识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文明产生的前提: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

2.国家的产生:

(1)产生的前提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产生的表现

①剥削制度:奴隶制产生(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

②国家机器: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出现

③文字产生:方便记事和管理

④君主产生: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

基础知识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 美苏尔文明:(两河流域)

(1)国家诞生时间:公元前2900年

(2)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表现:①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类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

②原来的城市大多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

(3)汉谟拉比法典(重点记忆)

①内容: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机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②影响:是世界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4)文化成就:

①文字:楔形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②史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史诗。

③数学: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2.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

(1)政治: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2)文化:

①文字:象形文字

②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③建筑:金字塔

④莎草纸: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3.古印度文明:(恒河文明)

(1)种姓制度:(重点记忆)

①第一等级: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婆罗门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②第二等级:刹帝利(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

③第三等级:吠舍:普通劳动者(大部分)+富有商人(少部分);

④第四等级:首陀罗:地位最低,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⑤四个等级之外:“贱民”

特点: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等级制度森严

(2)文化:

①佛教: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对种姓制度形成了冲击;

②史诗:《摩柯婆罗多》、《罗摩衍那》;

③数学: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4.古希腊文明:(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部分岛屿)

(1)政治:城邦政治

特点: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2)代表城邦:

①斯巴达: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

②雅典: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

(3)民主政治的影响:

【重难点探究】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之上

(1)从政治机构的设置来看,有公民大公、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这体现了人民主权这一特征。

(2)从运作方式来看,通过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方式保证了每一个成年男性公民都有行使城邦最高权力的机会,即轮番而治。

(3)从五百人议事会负责监督行政官员、陶片放逐法等方面看,体现了权力制约的特征。

(4)从设立陪审法庭、实施陶片放逐法等来看体现了法律至上的特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1.进步性

(1)民主的创举。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了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

(2)多数人参政。集体决策、选举和群众监督,开创了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3)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民主制重视全体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雅典人民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从而促进了雅典政治、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希腊文化的繁荣,使古希腊在文化领域取得众多辉煌成就。

2.局限性

(1)民主性质的原始性:雅典民主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形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2)民主范围的狭隘性:它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是奴隶主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民主权利。

(3)民主运作方式的随意性: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古代文明的扩张

1.农耕文明对外扩张的潜能

人类最初的文明之间相互独立,联系甚少。但社会分工比较发达,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社会结构和管理系统较复杂,具备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农业的发展让国家得以对外扩张。

2.古代文明的扩张

(1)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张,鼎盛时期还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

(2)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

(3)亚述帝国:组建了包括步兵、骑兵、战车兵、工兵等在内的多兵种部队,数百年时间里几乎战无不胜。亚述帝国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帝国。

(4)古代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他们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3.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是奴隶制帝国兴起的重要条件。

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1.波斯帝国(前6世纪——前4世纪):

(1)扩张概况: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2)巩固统治措施:

①中央:君主专制制度、君权神授、王权至上,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与军事长官相互制约。

③从中央到地方有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

(3)灭亡: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波斯帝国

2.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年—前323年):

(1)扩张概况: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击败波斯军队的抵抗,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灭亡了波斯帝国,并进一步向东扩张,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继波斯之后再次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制度的承袭: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

3.孔雀帝国:

(1)扩张概况: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初步把整个南亚统一起来。

公元前324年,印度建立了统一的王朝。因为新国王旃陀罗崛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农民家族中,故称这个王朝为孔雀王朝,又称孔雀帝国。孔雀帝国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

(2)文化:佛教在孔雀帝国时期得到广泛传播,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

4. 罗马帝国(前27年—4世纪):

(1)扩张概况:罗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蕞尔小邦。在成功解决内部矛盾后,它凭借强大的由公民组成的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先后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其中包括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形成的一系列国家,以及今天的法国和英格兰,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在扩张过程中,罗马把被征服地区的大量居民卖为奴隶,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

(2)顶峰:由于奴隶和广大平民的辛勤劳动、地中海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贸易的发展,帝国在1—2世纪达到繁荣的顶峰。

(3)分裂和灭亡:

①原因:3世纪以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某某压力逐渐加大。

②分裂: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③灭亡:5世纪后期,在内外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

知识点三:文明的交流

1.文明交往总趋势:不断加强,互相影响也不断扩大。

2.传播概况

(1)农耕技术: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

(2)冶铁技术:起源于 ,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

(3)文化传播: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 神话的重要内容。

3.字母文字:腓尼基字母

(1)起源于西亚地区的,由 个字母组成

(2)演变: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它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

(3)影响: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计划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

【重难点探究】

亚历山XX征的评价:

1.积极作用:

①亚历山XX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②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③亚历山大在帝国境内建造了几十座新城,这些城市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2.消极作用:

亚历山XX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

1.内因:

(1)奴隶制经济导致了帝国经济的崩溃。帝国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3世纪的危机使罗马农业萎缩,工商业萧条,城市衰落,财政枯竭。而封建制因素的增长和大地产经济的发展又日益瓦解着日益腐朽的奴隶制度。

(2)政治混乱,行省离心倾向严重。帝国后期,皇位变更频仍,中央集权的帝国政府陷于瘫痪,导致政局动荡。

(3)各地人民起义严重削弱了罗马统治的基础。帝国后期。受到沉重削弱、处境不断恶化的奴隶和贫民纷纷起来反抗。

2.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西欧封建社会

1.封建庄园的政治特征

(1)封某某封臣制度

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某某,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②封臣必须效忠封某某,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2)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出现

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2.封建庄园的经济特征

(1)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①领主的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②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

③庄园中的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2)庄园秩序的维护

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知识点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中古西欧的王权

(1)西欧王权的衰落

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②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西欧主要王权国家

①英国: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②法国:法国国王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XX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2.中古西欧的城市

(1)城市的兴起

①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②工商业逐渐复和.兴繁荣。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2)城市争取自治权

①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②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3.中古西欧的教会

(1)教会的经济特权

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2)教会的等级制度

①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②教会控制着西欧居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知识点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1)拜占庭帝国的扩张

①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

②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2)拜占庭帝国的衰亡

①帝国陷入混乱

拜占庭的连年战争严重消耗了自身的资源。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②帝国的灭亡

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2.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

(1)基辅罗斯一度是东欧强国

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基辅罗斯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2)莫斯科公国兴起

①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②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

(3)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4)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的大帝国

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国家

(1)背景

①7世纪前的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长期混战,生产停滞。

②人民渴望统一,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2)伊斯兰教的形成

①时间:7世纪初

②创始人:穆罕默德

③经典:《古兰经》

④主张:宣扬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宣扬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

(3)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阿拉伯国家政权(政教合一的国家),并打着“圣战”的旗帜行进对外扩张,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实现了统一。(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元年)

2.阿拉伯帝国

(1)建立过程

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穆斯林军队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占领两河流域,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北部,直抵唐朝边某某,并击败了唐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同时战胜埃及,横扫北非,到8世纪中期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2)政治制度

①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体制。

②最高统治者阿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者)掌握国家的政治、宗教和军事大权;

③下设官僚机构辅助:宰相协助阿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与文告(与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枢密院职能不同,中国主管军事);财政部负责收支(类似中国古代的户部)。

(3)经济繁荣

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较快发展,阿拉伯商人成为连接欧亚非三洲贸易的桥梁,阿拉伯商人的活动范围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到非洲的广大地区。

(4)文化繁荣

①阿拉伯文化繁荣的表现:

继承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经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②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统治者重视知识,并采取招揽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政策;开放宽容的态度;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改进。

③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④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欧洲的文化发展等。

知识点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与对外征服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信仰伊斯兰教,因蒙古西征而西迁到小亚细亚,13世纪发展起来,并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征服了小亚细亚,14世纪中期,征服了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2.奥斯曼帝国

①建立过程

1453年灭拜占庭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建立奥斯曼帝国,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东起波斯湾和高加索,西达摩洛哥,南自尼罗河中游,北至奥地利和俄罗斯边界,疆域极为广阔。

②政治制度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信仰伊斯兰教)的军事封建帝国,最高统治者苏丹,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还是国家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③经济状况

15—16世纪,帝国经济繁荣,都城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即陆路丝绸之路),对过往的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引发了西方早期的新航路开辟。

总结:中古时期的西亚地区,先后形成了两大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即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虽然这两个帝国的对外征服扩张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不可否定的是,这两大帝国对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知识点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一)笈多帝国

1.建立过程

①4世纪初期,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战乱频繁。恒河中游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地区;

②笈多帝***下游,其他地区仍处于分裂状态。

2.印度教的产生

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转化而来的印度教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宗教。

(二)德里苏丹国家

1.建立过程

7世纪后,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状态,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2.政治体制

德里苏丹国家实行政教合一,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的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行省,行省总督有苏丹任命,重要职务由穆斯林担任。

(三)日本

1.日本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

(1)形成过程:

①秦汉移民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

②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③大化改新的推动;

④模仿隋唐律令,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2)大化改新:

①开始: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进行改革,因年号为“大化”,故史称大化改新。

②内容: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

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外交

向中国唐朝政治经济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



③影响: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也存有一点的局限。

2.幕府统治的形成:

(1)背景:

①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②庄园制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寺院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③武士集团的形成: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

(2)形成: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

(3)特点: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

②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4)局限

17世纪的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后一届幕府统治,为了维护统治,德川幕府曾效仿中国实行锁国体制,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日本的国家安全,但最终严重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四)朝鲜

1.4世纪,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XX三个政权并立;

2.7世纪末,XX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3.10世纪初,XX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某某,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十道,实行科举考试;经济上推行土地国有;文化上,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

4.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朝鲜。

5.历史上,中朝两国关系密切,曾于16世纪末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

第二单元 中古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得益的平台。

(3)中国的贡献

①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②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依据

①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

②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

③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④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主要行动

①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

②2014年11月,中国设立丝路基金,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予资金支持。

③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重难点探究】

当今世界,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途径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改变国际旧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包括:平等享有主权(内政不容干涉)、平等参与权(国际事务)、平等发展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权(各民族、各种文明)。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江南大学实验室危险废物管理办法(修订)
  2. 2.10语文
  3. 初一宪法小卫士综合评价答案
  4. 观课报告--博采众长 (1)
  5. XX市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模拟 通用技术综合测试(有答案解析)
  6. 医废管理计划
  7. 中考复习教案 声现象
  8. 安徽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1--声现象
  9. 中考考点汇总
  10. 远离犯罪 ----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案例与法
  11. 除法竖式与试商教学反思
  12. 企业等级薪酬制度-模版
  1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初中样表)
  14. 关于组织开展 2020 年市幼儿园 等级评估申报工作的通知
  15. 2017-2018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16. 党员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5
  17. 【制度】公司员工薪酬等级制度
  18. 生命教育心得体会500字
  19.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20. 第5课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教案ppt课件

以上为《《中外历史纲要(下)》高一历史期末必背知识清单【提纲13】》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