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尼采视角中海德格尔的在场形而上学》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介绍海德格尔将尼采解读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的观点
A. 解释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评价
海德格尔将尼采解读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这一观点意味着尼采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受困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在对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进行批判的同时,仍然未能跳出形而上学的窠臼,继续追求一种超越性的绝对真理和存在。
B. 分析海德格尔未能跳出在场形而上学的原因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在批判基督教道德起源的过程中,虽然揭示了道德价值观的起源和其对个体自由的压抑,但是他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形而上学的框架。尼采将道德问题归结为权力斗争和意志到权力的转移,而没有深入探讨在场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因此,尼采的思想仍然停留在对道德起源的批判上,没有超越形而上学的界限。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未能跳出形而上学的窠臼的原因在于他对在场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场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指代存在的本真和真理。然而,尼采在对在场的探索中,过于关注力量和意志,忽视了存在的本质和真理的内在联系。他将在场纳入到权力斗争和意志的范畴中,从而未能真正超越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总结:海德格尔将尼采解读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意味着尼采在批判基督教道德起源的过程中未能跳出形而上学的窠臼。尼采过于关注权力斗争和意志,忽视了存在的本质和真理的内在联系。海德格尔认为,要超越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必须深入理解在场的概念。二、尼采《论道德的谱系》中批判基督教道德起源的线索
A. 概述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观点
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对基督教道德的起源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基督教道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奴隶道德,它对弱者、贫穷者和受压迫者具有同情心,强调谦逊、自我牺牲和平等。然而,尼采认为,这种道德观念实际上是弱者为了对抗强者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是一种对力量和优越性的否定。他批评基督教道德导致了对强者和优秀者的压制,使人们失去了对力量和生命的肯定。
B. 分析尼采对基督教道德所持的怨恨情绪
尼采对基督教道德持有怨恨情绪的原因在于他认为这种道德观念剥夺了人类的本性和独立性。他批判基督教道德将人类视为原罪的产物,将人类生活的重心放在来世,否定了人类对此世界的追求和欲望。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怨恨表现在他对道德价值的否定和对基督教教义的批判上。他认为,基督教道德的扭曲和压抑使人们失去了对真实生活的追求和热情,导致了人类的堕落和虚无感。
尼采的批判基督教道德的观点对于我们审视海德格尔的在场形而上学是有指导意义的。海德格尔在对在场的追求和与世界的对峙中,没有跳出形而上学的窠臼,持守着在场的本真此在,与世界发生对峙而摆脱不了“怨恨”。他对在场的罪责存在和负罪感的揭示进一步加深了“怨恨”的情绪。而海德格尔追求虚无的真理和存在之真理的结构性关联,则使他成为了“禁欲主义理想”的表面反对者或真正的虚无主义者。尼采的怨恨情绪和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可以为我们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提供一个重要的视角。
通过分析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观点和怨恨情绪,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海德格尔未能跳出在场形而上学的原因。海德格尔对在场的追求和本真此在的坚持,以及对罪责存在和负罪感的揭示,都反映了他对此在的怨恨情绪和对形而上学窠臼的依赖。尼采的批判观点和海德格尔的思想争辩有助于我们辨别二者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的异同,进而找到克服西方形而上学的出路。三、海德格尔在场形而上学的窠臼
A. 探讨海德格尔对在场的追求和与世界的对峙
海德格尔一直致力于探究存在的本质和意义,他将存在理解为“在场”(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为我们找到克服西方形而上学的出路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要克服西方形而上学,我们需要超越对在场的执着和怨恨情绪,摆脱对存在的框架的束缚。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融入世界,与世界建立和谐而不对立的关系。同时,我们需要超越负罪感,接受自身的存在和责任,并主动参与到世界的变革和进步中去。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摒弃追求虚无的真理的倾向,而是注重现实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和塑造世界。
因此,克服西方形而上学的出路在于超越在场的执着和怨恨情绪,摆脱负罪感的束缚,并注重现实与实践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超越形而上学的框架,找到新的思维方式和道德基础,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尼采视角中海德格尔的在场形而上学》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