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人教版必修第1册教材识记》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学案45 必修第一册 教材考 前 必 记
编写: 审校:高一备课组 时间:2020年12月23日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1.元素的存在形态:游离态(单质形态)、化合态(化合物形态)。
2.同素异形体: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如金刚石和石墨,氧气和臭氧(O3),红磷(P)和白磷(P4)
3.树状分类法(分类标准唯一)对同类事物按照某些属性进行再分类的分类方法。
4.交叉分类法(分类角度多样化)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分类方法。
5.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2 ( CO2+2NaOH=Na2CO3+H2O )
6.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aO( CaO+2HCl=CaCl2+H2O )
7.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Al2O3( Al2O3+6HCl=2AlCl3+3H2O Al2O3+2NaOH= 2NaAlO2+H2O )
8.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Mn2O7、Na2O2)。
9.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NO2)。
10、分散系:把一种或几种 物质分散在一种或几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叫分散系。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分散剂:能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
11.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100 nm之间。(溶液100nm)
12、按分散剂的种类不同,胶体可分为:气溶胶(云雾)、液溶胶(Fe(OH)3胶体)、固溶胶(有色玻璃)
13.制备Fe(OH)3胶体方法: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几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14.胶体性质: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原因: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
15.胶体、溶液可透过滤纸,浊液不能透过滤纸;溶液可透过半透膜,胶体、浊液均不行。
16.物质常见转化规律: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Na、K、Ba、Ca、C、S、P)
17.物质的制备:综合考虑反应进行的可能性、原料来源、成本高低和设备要求,以选取最适当的方法。
工业制备NaOH的两种方法(旧法、新法)
(1)土法制碱 Na2CO3+Ca(OH)2=2NaOH+CaCO3↓ (CO32-+Ca2+ = CaCO3↓ )
(2)工业制碱 2NaCl + 2H2O 2NaOH + H2↑+ Cl2↑ 2Cl-+2H2O2OH-+H2↑+Cl2↑
18.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包括强酸、强碱、大多数盐、活泼金属氧化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包括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
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以上判断从物质类别入手,不考虑导电性)
19.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原因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导电性强弱和离子浓度、离子所带电荷有关。
20.电离方程式书写:左边物质化学式,右边是离子符号,中间用“=”连接,书写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Al2(SO4)3=2Al3++3SO42-
21.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步骤是写、拆、删、查,关键是拆,强酸(H2SO4、HNO3、HCl、HBr、HI、HClO4)、强碱(NaOH、KOH、Ba(OH)2 )、可溶性盐(钾钠铵硝)要拆成离子形式,单质、气体、氧化物、难溶(AgCl、Ba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Cl2可表示为“Cl—Cl”,这种图示叫做结构式。
H2O H—O—H CO2 O==C==O CH4
114.分子间作用力:把分子聚焦在一起的作用力,又叫范德华力。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之间,只影响物理性质(如熔沸点)。影响规律: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如卤素单质,上到下,熔沸点逐渐升高)。
115.氢键:(1)是比分子间作用力略大的一种作用力,影响物理性质(如熔沸点)。注意:氢键 不是化学键。
(2)作用力大小比较:化学键>氢键>分子间作用力
(3)存在于N、O、F的氢化物中,使相应物质的熔沸点升高。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人教版必修第1册教材识记》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