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1)(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平均数”,教材第90、91页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内容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了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概念。例1利用直观统计图渗透移多补少的策略,再通过“先分后合”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使学生明确平均数量不是指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指“假设”四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样多,每人收集到多少个。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已知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先把它们合起来再平均分,得出每一份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学情分析:
学生在低年级时已经接触统计知识,经历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但对统计的数据分析较单一,是第一次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不太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
能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构平.建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糖果 PPT课件 导学案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平均数。
1、想想说说:
老师买了一些糖果,分给张三6颗,李四7颗,老五2颗。
①你对老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老师怎样分才算公平呢?
②你有什么办法让这三个人分到的糖果一样多?
③学生动手摆糖果。
④全班交流分糖果的方法。
⑤引入“平均数”。 让三个人分到一样多的5颗糖果就是他们三个人糖果的平均数。(5是6和7和2的平均数。)
3、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方法:
1、谈话导入:同学们,爱护环境是大家的责任。我们平时注意收集矿泉水瓶,这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废物得到利用,为我们的生活节约能源。
2、利用课件出示一组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的主题图,学生看图后回答问题。
从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3、学生自主探索例1
(1)分组讨论:他们四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一样吗?根据统计图上的数据,怎样使他们四个人的矿泉水瓶一样多?是多少个呢?
(2)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3)引导学生小结“移多补少”的方法。
(4)小结:我们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每个人的矿泉水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5)在生活中,如果大家分头收集一些矿泉水瓶,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出自己收集了多少个,你们有什么方法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小组讨论后得出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个别学生到黑板板演。最后课件出示解答方法,得出求平均数的又一种方法(板书:总数?份数=平均数)。
(6)课件出示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法。(2)计算公式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4.教学例2。
出示例2。
(1)你知道哪些信息?要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的意义,形象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这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其次引导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对两种分法的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分方法。教学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移一移、说一说,再结合课件演示,把概念的关键属性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以上的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并在练习中受到思想教育。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该选取哪种方式去评讲课堂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得到收获和发展。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1)(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