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对于为什么要提出课程思政的认识问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对于为什么要提出课程思政的认识问题
近几年外出进行课程思政的交流,使我对于当前高校以及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和实施情况基本上了解,甚至可以做到,只要有人想提问,只要他一张嘴,我就大致上知道他想问什么。不少的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情况不够理想、甚至专业课教师自己都感觉到比较尴尬,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对于为什么搞课程思政的问题认识不够清晰。大家可以认真学习一下《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中有两条:第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第二,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有时候感觉这两条还是有些过于宏观、笼统,只能是指导的原则。目前,为什么要做课程思政,个人认为主要是两条:一是新时代对于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峻,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已经变得越来越现实、越具体而不是说说而已;二是从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之后,强调课程思政育人的底线要求是要约束专业课与思政课“逆向逆行唱反调”的行为,然后才是提升所有教师“教书育人和传道授业解惑”的自觉性和责任意识。以此,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课程思政绝不是为了思政而思政,而是要强调思政课之外的所有的课程都应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在社会管理中有一个著名的“二八定律”。它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称“二八定律”。其核心内容是生活中80%的结果几乎源于20%的活动。比如,是那20%的客户给你带来了80%的业绩,可能创造了80%的利润。因此,要时刻注意分析方法,抓重点,把注意力放在20%的关键事情上。20/20法则不仅在经济学、管理学领域应用广泛,它对我们的自身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会避免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琐事上,要学会抓主要矛盾。但是,在育人这件事儿上,“二八定律”明显不适应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因为,据调研统计: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这四个“80%”是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的现实依据,其中前三个“80%”也构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就是要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深入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因此,在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不到20%的思政育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抓好对育人、尤其是对于思政育人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所有课程的育人协同问题。
从专业课教师的角度来看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误区我自己与专业课教师就课程思政问题进行交流的时候,从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从他们焦虑的情绪中可以感受到大家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其实都不是我们所说的课程思政。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能够感受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上的困惑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第一,到底什么是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第二,怎样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第三,专业课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政元素?
尽管上述三个问题,我在多次交流讲座中以及前期的推文中已经阐述过,这里,我还是要归纳一下:
一是不要将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思政”划等号、千万不要将课程思政的“思政”狭义化,因为这两个“思政”的含义是有差别的:思政课程的“思政”是有特定内涵的,是一种显性思政育人;而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则是一种隐性思政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能单独完全解决问题,必须同向同行,双管齐下,两手都要硬才能入耳、入脑、入心。无论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讲好课程的关键在教师本身。仅仅靠完成绩效、完成考核指标,是上不好课程的。最后用三句话与老师们共勉:
第一,心中有学生(有情怀);
第二,功夫在寺外(有想法);
第三,教学是艺术(有能力)。
课程思政”从短期看只能是工作,从长期看才能感悟到育人的效果。希望我们各个学校的课程思政,工作推进的理念要更加的清晰、工作的表面化形式化的痕迹要少一些、多注重对于学生的影响而少一些新闻的报道,扎扎实实的把课程育人与整个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相契合,真正做到使我们的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对于为什么要提出课程思政的认识问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