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典型课例教学设计方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附件4
典型课例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学校名称(盖章):
所在市区:*_**
课例类型
(多技术融合环境 □智慧教育环境
课例名称
《认识直角》
所属学科
小学数学
使用教材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
所属学段
小学二年级
教学时长
1课时
任课教师
职称
职务
教师
任课教师简介
课例简介
请简要阐述课例名称、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理念、教学策略、实施效果及推广应用情况。
课例名称:《认识直角》
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设计理念:多技术融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合理使用多种教学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
教学策略:《认识直角》是我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所设计的一堂创新教学案例,目的是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①利用PPT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并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②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把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③引导学生利用学具、PPT课件、思维导图进行合作学习④应用“问卷星”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⑤设计评价量规引导学生自评、互评。
实施效果及推广应用:多技术与数学科的融合,能把枯燥的知识转变成形象生动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本课例在本次校本研修中作为案例值得推广。
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直角》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中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并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前面的几何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角。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直角,从生活中感受直角,从动手操作中学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力求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对象分析
请从学生认识能力、认识结构、已有知识和能力基础、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阐明所使用的教学对象分析方法和工具。
1、我所任教的学生是二年级学生,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发现能力。
2、在学习《认识直角》一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
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技能:
1、初步认识直角,掌握测量直角和画直角的方法。
2、会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学生在认识直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经历折一折、画一画等过程,丰富学生对直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问题解决:
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折一折、比一比,通过观察、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共同创作思维导图将自己的观点和做法绘制在思维导图中,最终归纳出直角都是一样大小的。
(四)、情感态度: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请阐明教学的重点、难点、解决教学重难点的策略、方法及技术工具(含工具、资源、平台等)支持。
教学的重点:认识直角,掌握测量直角和画直角的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解决措施:通过让学生观察、操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适当,时间分配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10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规范,能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设备,合理选择和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
10
信息技术有效支持学术学习、师生互动和教学评价。
教学效果
50
申报“多技术融合”试点校的课例要能体现多技术融合教学的特点,学生能使用数字化学习终端进行学习,能实现云端联通,能依据课堂数据,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申报“智慧教育”试点校的课例要能体现智慧教学的基本特征,能开展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教学和一定程度的基于精准推送的个性化学习。
10
课堂氛围活跃有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达成教学预设目标。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典型课例教学设计方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