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课堂的有效提问》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讲究课堂提问艺术,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课堂中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层面:
提问过于频繁,问题缺乏质量。多是喜欢提一些“是什么”或者“对不对”、“是不是” 这样低认知的问题,封闭性较强。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
问题缺乏序列性和层次性。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 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为提问而提问。一连串的一问一答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
教师提问后给学生预留的思考时间不够。因为教材进度和课时所限,教师的问题抛出后,一旦有学生举手,教师就立即示意学生回答问题。这往往会导致学生思考不充分。
提问只关注优等生。好学生的回答通常可以带动全班的思考,让教师产生成就感,而且节省时间。
学生层面:
他们不知道答案;
他们感到不自信;
他们不理解这个问题;
他们迫于社交方面的压力而不敢回答问题;
他们觉得无聊;
他们想让老师难堪;
他们想捣乱;
在分享自己想法时,他们会感到不安或不适;
他们害怕回答错了;
······
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最好的方法是做好准备,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当你提问时,要组织好问题的层次,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出现这些问题的可能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避免那些答案单一、直接的问题,比如国家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会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因为他们可能会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我不想让别人看到我打错了”(18班的学生经常这样)。当然,有时这些问题是有用的,而且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学过教育学的都知道布鲁姆提问法,他是将课堂提问分为六种类型,我们刚才所说的属于第一种记忆类问题。我们可以首先利用低认知问题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然后再走向高认知问题,也就是说,按照布鲁姆分类法层层递进:
你怎么看?你为什么这么看?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们都赞成吗? 你有理由吗?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你确定吗?
(这里放图:布鲁姆的六大提问方式然后跟上灰姑娘的案例)家长刚给孩子读完一个故事,比如《灰姑娘》,你会问他什么问题?“这个故事好听吗?”“你喜不喜欢这个故事?”“继母是好人还是坏人?”,诸如此类?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问这样的问题:南瓜变成马车,老鼠变成车夫,你觉得还可以把什么变成什么?如果帮助灰姑娘的仙女没有出现,会怎么样?这就是我们要谈的第2各方面:
在提问时要多用一些能让学生分享想法的问题,对这种问题的回答,不存在唯一正确答案,学生可以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他们的想法,也有便于打开学生的思维。而这种提问方式也恰巧迎合了我们现在考试经常出现的评析类、开放类题型。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课堂上很容易陷入这样一个陷阱:先问一个问题,然后要求立即答复。另一种常见的陷阱就是连续不断的提问,没有给人思考的空间,这两种情况经常在老师们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悄然出现。避免这种情况的一个好的办法就是,问一个问题,然后大声地对学生说“给你们30秒的思考时间”。一定要慢。如果你做到了这点,就会给学生留出一点思考的时间。越是高认知的问题,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应该越长。
加强语言的引导,学生不知道答案或者回答不正确时,我们该怎么做?我们希望给每一个学生建立积极向上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错误的答案往往源于对概念理解有误,所以也恰恰提供了去进一步探索它的机会。事实上,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错误答案的原因,而不是犯错这一事实。
教师充分备课,备知识备学生。教师要对问题序列和层次有整体规划和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准备程度,有意识地设计提问的对象和提问的方式。据心理学研究,如果人能够用他现有的知识去回答某个问题,那么思维过程就不发生,当提出的任务须借助于那些人所不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发生,为此,提问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关联、相衔接。
苏格拉底说,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就是向自己或他人提问。好的课堂一定是能用问题激发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的问题宣告自己的存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课堂的有效提问》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