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二)

本文由用户“小星星amily”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2-26 15:19:58 举报文档

以下为《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二)》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听听声音》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1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有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呢?有没有思考过他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为了了解学生关于声音的认识情况和引发学生关于声音问题的思考,教科书设计了“听听周围的声音”的活动。本课为学生营造了氛围,并提供了讨论他们已有声音知识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产生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对声音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他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自己也能制造出各种声音;陌生是因为他们很少去思考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也就是对声音产生的本质缺乏研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有机会探索和描述声音的特点,从而了解不同声音的本质。

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也有自己的想法,教师梳理学生的想法,了解他们想要知道的问题,将为本单元的教学打下很好的基础。四年级的学生知道音阶代表着声音高低不同的变化,也对不同节拍音乐的强弱变化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学生认识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

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学生对于声音的原有认识,关于声音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

难点:把听到的声音尝试用高、低、强、弱来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课前打开教室的门窗,以便上课时学生能够听到教室外面的声音或者录有各种声音的音频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标题为“我听到的声音”和“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两张班级记录表。《闪烁的小星星》或其他一段乐曲的音频资料及其乐谱。

【教学过程】

活动一:听听周围的声音

1. 教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声音的过程中,请大家要保持教室安静。

2.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周围的声音。(板书课题:听听声音)

提出要求:你能分辨出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吗?

如果教室周围的声音比较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听一听周围的声音;如果周围环境比较安静,想要学生听到的声音丰富一些,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资料,再留给学生大约2分钟的时间去思考听到的声音。

3. 教师将“我听到的声音”的班级记录表出示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填写。

学生先说说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再说说这个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接着对这个声音进行描述,按顺序来交流听到的声音。同时,教师出示描写声音的科学词汇,如“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并告诉学生:在描述声音的时候,这些词语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设计意图:通过“听听声音”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声音。

活动二: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

1. 教师提出进一步的活动要求。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大家对声音肯定不陌生,下面就请大家回忆关于声音你已经知道的知识和你还想知道的知识,并把它们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单”中,同时还可以把你的记录和同组同学进行交流。

2. 学生完成记录并与同组同学进行简单交流后,教师出示“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的班级记录表。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将学生知道的关于声音的知识和问题分别记录下来。

学生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知识可能很简单,甚至是不准确和错误的,这时教师不必急于讲解和纠正。如果学生提出质疑,可以让他们去探讨,确定错误并得到认同的可以改正;解决不了的,可以把问题记录下来,在后面的学习中解决。有些内容本单元学完还没有解决,或者本单元没有涉及到,这就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把不断学习到的关于声音的知识补充到这张记录表里,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原来知道的声音知识是否有问题,若有问题,如何进行纠正。因此,这张记录表将成为学生不断获取新知的有力证据。

学生提出的关于声音的问题,并不是本课一定要回答的,其目的是了解学生关注了声音的哪些内容,为本单元后面对声音各个问题的研究活动做好铺垫。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他们提出的新问题补充到这张记录表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记录表中的问题解决得越多,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就越强,这也体现了本课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开教室。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关于声音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关于声音还有哪些想要知道的知识,是为了了解学生对声音还有哪些问题。这些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的:学生已有知识中不准确、不完整的地方,要在教学活动中去纠正;学生关注的想要知道的声音问题,设法在教学活动中帮助他们解决。

活动三:听一段乐曲,感受乐曲中音符的高低变化

教师:我们已经探讨了这么多关于声音的问题,现在我们来听一首非XX悉的歌曲——《闪烁的小星星》。

教师出示曲谱,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哼唱,边看曲谱。需要注意的是,准备的乐曲一定是学生比较熟悉并能跟着哼唱的乐曲,这样学生在识别乐曲音符的同时,能感受到音高的变化。

接着,让学生唱出乐曲中的音符,同时用手势比画出音符的高低(手掌向下向前伸出,随着音符的高低上下移动),并逐句说一说它们的高低顺序;也可以让学生边唱音符、边打拍子,感受乐曲中强弱变化的顺序。

设计意图:乐曲靠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变化来抒发人们的感情,通过让学生欣赏、哼唱他们熟悉的乐曲来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

全课总结:声音是无处不在的,声音是美妙的,我们将继续探索声音更多的秘密。

【板书设计】

听 听 声 音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收集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和还想了解的声音知识。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可以让学生将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和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关于声音还有哪些想要知道的问题)记录在“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中;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记录的内容,在后面全班的讨论中,也要根据各自的记录来进行汇报。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2课。

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通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本课的活动将为学生提供多种物体,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时的现象,使学生们有机会观察到物体在发出声音时的振动现象,从而感受到物体振动和它发出声音的关系。

【学生分析】

如何让物体发出声音,学生会想出很多的方法,可让他们思考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却往往会用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动作去解释,很少能关注到物体发声的本质。因此,本课要有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与描述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认识物体发声的本质——振动,这是完全可以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随时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

难点:通过观察多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振动,并把物体发出声音和它的振动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1面鼓、1把钢尺、1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1个音叉,几粒豆子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直接通过聚焦问题展开本课的活动: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在本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用类似于“头脑风暴”的方法来展开对问题的讨论。通过“头脑风暴”了解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原有认识,并将学生们的观点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解释或说明,并阐明理由。

设计意图:“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而学生对这一概念知之甚少。学生对“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大多是从对物体施加力量的方法考虑的。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有的放矢地去纠正他们原有认识的误区,形成新的科学的、正确的认识。

二、探索

活动一: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 教师出示“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的实验装置,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让皮筋发出声音?(让学生尽量说出多种方法)

2. 学生领取实验装置,引导学生把拉伸、按压、揉搓时橡皮筋不发出声音的状态和弹拨时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进行比较。

3.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可能他们还说不出“振动”这个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此时,教师不必过早揭示“振动”这一概念。

设计意图:弹拨能使橡皮筋发出声音,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现象。此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看看哪种方法能使橡皮筋发声,哪些方法不能使橡皮筋发声,并比较橡皮筋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状态,从中发现物体发声的本质。通过比较来发现事物本质是常用的认识事物的方法,通过橡皮筋发声比较,为后面观察其他几种物体发声活动提供了方法指导。

活动二:继续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 教师出示钢尺、鼓和音叉,先介绍实验材料,再提问: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比较它们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2. 教师边讲述实验方法边演示:钢尺放在桌面的一端,要用一本硬壳书对齐桌沿压紧,轻轻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轻轻用鼓槌敲击鼓面,并可以在鼓面上放些轻的物体(教师可以发给每组几粒豆子);音叉要敲击它的上方位置,然后靠近耳朵。同时,教师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手轻轻触碰正在发声的物体,把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和不发声的状态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

3. 学生领取实验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方法提示和教师的实验提示开始实验操作。把观察到的现象或触碰的感受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并写出观察后有什么想法。

4. 学生完成上面的活动并进行记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由此产生的想法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和讨论。

5. 活动完成后,提示学生将实验材料整理好后放回材料中心。

设计意图:用钢尺发声需要有比较规范的操作才能达到实验效果,否则更多的是听到钢尺拍打桌面的声音,所以教师的规范演示非常必要。

三、研讨

1. 通过刚才的实验观察,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并提供证据,教师提示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质疑或提出不同的想法及证据,并可当场演示。

学生往往得出的结论和证据比较简单,教师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来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比如教师可以追问: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你观察的所有物体在发声的时候都是这样吗?

设计意图:此活动旨在让学生明白,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认识事物,用归纳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等等。这样不但让学生建立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也能让学生学会更多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2. 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当学生确认“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之后,教师拿出一支竖笛吹一首简单的曲子(吹出声音就行),然后提问: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这里也可以让学生吹一吹竖笛,亲自感受后再进行猜测。

空气振动产生声音学生不易观察,也不易理解,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查阅相关的资料。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的形式常见的有:空气经过缝隙,比如常见的现象是风从门缝吹进来会发声,在门缝处放一个纸条就能看到纸条在振动,等等。

设计意图:学生弄懂空气振动发声比较困难,不必深究,这里只要知道空气振动可以发声就可以了。

四、拓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活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然后带领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汇报收获。

设计意图:此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你找到了什么证据?

…… ……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收集物体发出声音时看到的现象,记录他们的想法。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让学生边实验、边记录。用不同的方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仔细观察每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逐个记录下来。

在观察了这么多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现象后,把有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想法,写在“我的想法”一栏中。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3课。

当一根针落到地上,当我们朗读课文时,当一架飞机急速划过长空,声音会一波一波地发送出去,就像扔一块石头到池塘里,水面会引起波纹一样,我们把这称为声波。声波看不见,但是我们的耳朵可以探测到它们,我们的大脑能将它们加工成声音。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当声波碰到物体时,它们会使物体振动。尽管声音能够穿过各种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但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常态下,在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声音传播如此之快,以至于在短距离内,声音对发出者与接受者来说似乎是同时发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其实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比如雷雨天,经常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是有难度的,通过用不同的物质做实验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现象。

【学生分析】

学生对听声音已经习以为常,但却很少思考“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个问题。他们虽然已经观察到了物体发声时能产生振动的现象,但很难理解声音的振动能穿过物体(气体、固体、液体)传到耳朵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振动并发出声音时,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难点:通过观察收集证据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一个音叉(敲击小锤)、一个水槽(里面装有1/2的水)、1米长的铝箔条、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一张“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置,每两个人一个“土电话”,《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拿出一面小鼓,敲击小鼓并发出声音。

提问: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引导学生回忆鼓面在敲击时发生振动,产生声音。

2.教师继续提问:你们都听到了刚才老师敲鼓的声音,那有没有想过鼓声是怎样到你们的耳朵里呢?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让学生对其观点进行解释,最后再把学生的想法简单记录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大多数学生很少关注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此活动先让学生回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再引导学生去关注声音传播的问题。

二、探索

活动一:证明空气传播声音

1.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并引出活动。

同学们对鼓声是怎样到达耳朵的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来看演示实验,大家边观察、边思考:怎样解释你看到的现象?声音的传播跟空气有关系吗?

2. 教师出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实验装置”(没有实验装置的可以让学生们观看视频资料),并简要介绍。

实验过程:首先让闹钟响起来,盖上玻璃罩,学生们仍然能听到闹钟声音,这时候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小闹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自己耳朵里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传播路线图:闹铃→空气→玻璃→空气→耳朵。接下来,教师打开抽气机,学生仔细倾听闹钟声音的变化。打开进气阀,又能重新听到声音。

3. 学生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确认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设计意图:在聚焦环节的讨论中,绝大多数学生对于鼓声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的这一观点是认同的,但缺乏感性认识。

活动二:证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1. 教师提问:声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那么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吗?

2. 实验方法: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在桌子另一端的同学轻轻抓挠桌面(或用指尖轻轻在桌面滑动,注意一定不能用手去敲击和拍打桌面,以免对听声音同学的耳朵造成损伤,也达不到实验的目的)的声音,再把耳朵离开桌面听一听,比较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你认为声音能通过桌面传到你的耳朵里吗?让学生阐述他们的理由,并确认桌面可以传播声音,并且传播声音的能力要比空气强。

3. 学生领取实验材料,根据教师的讲解或阅读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开始实验,并将实验中收集到的信息记录在本课的《学生活动手册》中。

4. 学生在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和小组交流后,整理好实验材料。

活动三: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1. 教师提问:声音可以通过气体和固体传播,那么声音可以通过液体传播吗?

2. 实验方法:一名同学将耳朵紧贴水槽外壁,另一名同学用击打后的音叉慢慢浸入水槽的水中(音叉从水面中心放入,不能触碰到水槽壁),同时观察水面的变化。

重复上面的实验,教师提问:你还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吗?让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路径,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水是怎样传播声音的?

3. 学生领取实验材料,根据教师的讲解或阅读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开始实验,并将实验中收集到的信息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4. 学生在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和小组交流后,整理好实验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二和活动三丰富学生对声音传播的认识。

三、研讨

问题1:当学生完成以上探索活动后,教师提问: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通过问题来展开本课的研讨活动。学生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活动记录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地描述。对于以上问题的讨论,学生会通过音叉振动引起水面的波动,而对声音在水中的传播有比较形象的了解,但对于抓挠桌面引起桌面振动,并让振动传到桌面的另一侧,以及声音如何引起空气的振动这类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将这些都能准确说出,在后面“土电话”活动和下一课模拟“耳膜”实验时,学生会进一步去观察和感受。

学生讨论结束后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进行评估。

1. 提问:怎样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小组制作的小车?

引导学生提出评价的规则标准,即评估改进量表。可以从产品设计、产品制作、功能实现、团队协作、展示讲解等方面做出评估,最后算出每个小组的平均得分。

2. 根据评估情况,小组反思设计和制作过程,课后进一步改进小车。

3. 教师总结:真正的工程师不会将不成功的产品视为失败,而是将其看成一次有价值的学习机会。我们也要根据评估的结果,提出解决方案,这样就可以不断地改进产品。

【板书设计】

设计制作小车(二)

1. 测试并改进小车。

发现的问题

可能的原因

解决方案



不能走直线

车轴不正

调正



橡皮筋小车动力不足

一根橡皮筋驱动力太小

加橡皮筋



气球小车吹气时间太短

气球出口管子太大

换一根小一些的吸管



橡皮筋打滑

车身太轻

增加重量



……

……

……





2. 各小组得分汇总。

组号

得分

组号

得分



第一组



第六组





第二组



第七组





第三组



第八组





第四组



第九组





第五组



第十组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读《创课——让学生更精彩》有感
  2. 初一级部总结
  3. 中学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及整改报告
  4. 学习习近平2020年教师节寄语心得体会
  5. 《新时期师德修养》演讲稿
  6. 网络培训研修总结
  7. 突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8.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反思过去
  9. 看《教师的职业理想与幸福》心得
  10. 学校防性侵工作计划
  11. 学校疫情防控规划
  12.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教学设计
  13.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4. 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15. 师德师风培训总结
  16. 人文素养提升计划书
  17. 新课标个人研修总结
  18. 初中历史导生制教学模式“五部曲”
  19. 读《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有感
  20. 四年级班务工作总结

以上为《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二)》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