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106页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数学素养展示,初步感知“间隔”。
1.从手上认识 “间隔”。
主持人:同学们好!请你们伸出左手,叉开手指,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5个手指之间有4个空。
主持人:对,在数学上把这4个空叫做间隔。(教师板书:间隔)所以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空”也可以说成“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
主持人: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2个手指之间呢?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个数和间隔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2.从队列中“间隔”。
主持人:我们在排队做操时,也有间隔。下面哪三位同学上来站成一列?你们找间隔了吗?3个人站成一列有几个间隔?想一想,如果4个位同学站成一列会有几个间隔?我们班38名同学站成一列会有几个间隔?我们学校有691名同学,如果站成一列会有几个间隔?你们发现了人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生:人数总是比间隔数多1,或者说间隔数总是比人数少1。
3.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师:感谢主持人带领大家认识了物体间的间隔,并发现了“物体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像这种蕴含着 “物体个数”与“间隔数”关系的问题,我们称之为“植树问题”。今天咱们就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创设生活情境,充分感知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
问题:常林小学要在通往图书馆的小路一侧栽树,小路全长60米,每隔5米某某一棵。这项任务由五年级三个班合作完成。一班先栽20米,二班接着一班,再栽20米,三班栽剩下的20米,一直到图书馆。那么,每个班应栽树多少棵?
1.小组合作交流。
师:昨天下午,老师放给了同学们一个问题,都解决了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见解。听清老师的要求:一是组长组织好,每位同学都要发言;二是发言时要借助其他手段把自己的观点说明白,说清楚,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也可以质疑;三是负责记录的同学要归纳出本组的观点,准备全班交流。
2.汇报交流。
师:意见统一了吗?哪个先来汇报你们的想法?
A.…… 我们组汇报完毕,大家认为我们组的想法怎么样?
(学生评价质疑)
(如果学生点不出“三个班都是在20米的路上植树,为什么植树的棵数不一样呢?”老师提出。)
3.初步归纳。
师:也就是说,三个班栽树的方式不一样,一班栽了头,也栽了尾。二班不栽头,只栽尾;三班不栽头,也不栽尾。我们把一班栽了头,也栽了尾的这种植树方式叫做“两端都栽”;二班不栽头,只栽尾的这种植树方式叫做“只栽一端”;三班不栽头,也不栽尾的这种植树方式叫做“两端不栽”。
师:那同学们,我们通过帮这3个班植树,知道了植树分为几种情况?一起说。
三、深入研究,探索规律。
1. 在“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
师:可是同学们,咱们研究问题得深入,可不能浮于表面。这三种情况同时研究的话,容易研究透吗?接下来咱们先选择一种来研究。好不好?先研究哪一种呢?从争议最大的一种开始好吧?先研究二班的吧。
师:在研究之前,先来回顾一下二班栽树的情况。
生:20米的小路,每5米某某一棵,每5米某某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些线上的点数和间隔数之间关系的问题。
五、收获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师:好了同学们,咱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这节课好不好?来吧!
师:(课件演示)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咱们知道了植树问题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三种。那我们就收获了第一颗智慧的种子。在刚才的变与不变当中,我们知道了只栽一端时,棵数就等于间隔数,我们又收获了第二颗智慧的种子。在相同与不同之中,我们又把这三种不同情况建立起了联系,我们又收获了第三颗智慧的种子。最后我们还知道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植树问题,我们收获了更多智慧的种子,我们希望你们把这些智慧的种子种在你的心里,那我相信总有一天它会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棵充满智慧的参天大树。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