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报告

本文由用户“pingczj”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7-31 06:06:12 举报文档

以下为《课堂观察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要知道一门课程的教育瑕疵在哪里,就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快的方法。在语文课堂上的探究观察更多的时候还是为了探究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

语文课堂观察报告1

一、观察缘由

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教学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为了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开展了以“有效的课堂提问”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六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执教内容是《做一个最好的你》。参与观察的人员为学校全体教师。

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制订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有效的,包括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及其他;二是低效的,包括过易或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表述含糊的;三是无效的,即没有必要的那些提问。2.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

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观察研究中,我们采集了整节课上教师的几乎所有提问及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情况,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我们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归类,选择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分时段分小组的观察方法。我们将进入课堂的观察人员根据时段进行分工,每二人一组,重点观察五分钟内的提问情况;二是采用聚焦式笔记记录方法,集中记录课堂提问;三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四是对比观察法,以观察本校教师的一堂语文课为主,再辅以观察特级教师老师的课,两相比较研究,更为客观。

三、观察引发的困惑

我们对课堂提问进行了汇总与处理, 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也由此给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带来了困惑。

1.从量上看来,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一堂课共有几十个问题,平均每分钟达1个问题之多。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也让上课老师大吃一惊。教案上只写有15个问题,为什么会化解成这么多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一。

2.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36个,占 57.14%,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问题25个,占39.68%,主要集中在过易以及无意义重复问题上。无效问题2个,占3.2%。教师提问的有效度还是不够理想。由此我们进行假设:去掉低效与无效问题,如果一堂课提的是36个问题,是否恰当?这是第二个困惑。

3.教师所提的核心问题并不多,共有5个,但在交流时分解成了很多小问题,平均每个核心问题要化解成8个左右。其中第二个五分钟时段原本只有一个问题,可执行教学过程中却分成了13个问题。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细小的问题来支撑一个核心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三。

请看上课老师当晚在学校博客上写下的教学日记:

上周接到了一个“秘密任务”——下周一开一节课——开课目的不详。心中总惦记着这次“空降式”的开课任务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今天这“谜团”总算是“拨开乌云见青天”——原来是进行一次关于有效的课堂提问这一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课上完后,我先回了办公室。直到下节课都快开始,老师终于完成了相关统计也回来了。于是自然地有了一段讨论……

所谓真理是越辩越明,可这回那真是越讨论越迷糊了。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在是让人困惑。不说别的,就说说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有效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主要是由问题构成的,这些问题不仅串联起了整个教学过程,更是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感悟,从而完成一系列教学目标。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就都自然而然地是有效提问呢?我们且用数学中的假设推断法来论证一番吧。

教学现象之假设一:教师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将预设好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学生们发言踊跃,对答如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进程稳步进行。

推断论证:每一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回答,几乎不需要老师的引导、纠正,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提吗?这样的问题难道不是成了那种缺乏思维内涵的低效提问了吗?——这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商榷。

课堂现象之假设二:教师提出了设计好的问题,但学生没能说到刀刃,答出精髓。于是老师便耐心地引导。终于,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启发下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答出了更加精彩的内容。

推断论证:在老师进行启发深入感悟、引导多元理解的过程中,无形中添加了很多个问题。这样一来,首先提问的数量就多了。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问数量在增加,这样的课堂不就是在向“满堂问”发展了吗?那么,那些预设的问题是否本身也就存在问题呢?——这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是值得商榷。

我的困惑:课堂提问,横也是问,竖也是问。课堂提问到底该怎么问?

四、观察问题解疑

笔者又随之观察了特级教师薛某某的一堂语文课,进行了对比研究仔细分析,试图找出困惑的症结所在。

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被观察教师口才一流,思维敏捷,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以及反应状况。整堂课课堂节奏过快,平均每分钟要提1个问题,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思考,思维停留于浅表层次,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还有吗?”之类的不断追问与提醒,导致问题数量增加。这样不良循环,得不偿失。

2.除了提问以外,教师没有安排更多的学习形式

有效的提问可以串联起一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但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提问过于频繁,无疑会造成无效提问数量增加并影响学习效果。其实,过多的课堂提问往往会挤占其他诸如思考、朗读等有效的学习形式。

3.教师所提的问题含糊或者不到位

这可以分为两方面的因素:一、客观上,是由教师语言表达、知识水平、性格习惯等原因造成的。美国鲍里奇等人将“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的第一条列为“清晰讲授”,因此,教学提问的模棱两可势必影响到提问的实效性。二、主观上,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存在偏差,致使提问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当,使得看似有效的提问成了“表面的繁荣”;有时过于分散了问题,使问题琐碎化,没有提炼出紧紧抓住课文灵魂的核心问题。

4.教师过多依赖提问展开教学过程

每一个环节,教师总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串联起来,这样导致有些问题完全可以不问或根本不是问题却要画蛇添足提出来,如答案在书上的问题,教师自问自答的问题以及学生脱口而出的问题等。比如,教师在教学课文第一节时,将这样两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古时西方人把雷暴看作什么?我们东方人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呢,教师完全可以不问而直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那时人们对雷暴的敬畏之情。同样,进行交流时,教师还是以提问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需要点拨评价的语言却以提问来替代。

5.无法调控生成,教师点拔功力欠火候

教师处理学生的回答时由于答案与自.己的预设相悖,此时教师因缺少经验等原因不能机智应对或者点拨不够,造成这一教学环节很难收到相应效果而反复纠缠于同一个问题无法自拔。这时教师采取的方法就是不断增加提问的数量以解决这一尴尬局面,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有些问题本来是有效的,可教师由于不会点拨或引导不当致使有效问题也不有效了。

6.学生不会提问,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

整堂课上,教师提了这么多问题,却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教师充分霸占了提问的主动权,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可见,学生表现拘束,不会提问,不善于提问,更没有展开深入复杂的思维,因此班内也没有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没有帮助教师分解问题,最终所有问题汇集到教师一人身上。

五、观察建议

1.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而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从这次课堂观察来看,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一理念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理念与实践脱节,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较为普遍。作为教师,要牢牢记住:课堂上,别忘了把自己隐藏起来,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特级教师薛某某在整堂课上就以学生活动为主,或朗读或思考或发表观点或写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2.改变方法,倡导学习形式的多样性

虽然课堂提问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形式,但不能独霸课堂,挤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课堂时间如以声音为标志一般分为两种:一为有声时间;二为无声时间。有声时间分为师生交流时间,学生朗读时间等;无声时间分为学生思考时间、练习时间等。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辅以多种教学形式展开教学,诸如小组讨论、朗读圈注、写话训练、静思默想等。

3.研究规律,注重提问操作的技巧性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自己,更要备学生,了解学情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把握提问机会,在课堂实战中逐步积累经验,丰厚教学功力,学会提问,力求做到三点:(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2)提问面要广,不能局限于几个学生;(3)教师提问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作出调整。薛某某老师在教学中有一个与学生交流的环节,他没有将核心问题分解成很多琐碎的问题,而是在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才进行适时的点拨性的提问,通过这种暗示性的提问旁敲侧击,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4.把握教材,提高课堂问答的实效性

教师理解教材的程度对提问的有效性起着深刻的影响,提问要关注课文的关键处,要留心课文的言外之意,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确保提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薛老师深入把握课文实质,设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只有两个: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花?是什么力量使这株百合花开出了花朵?这两个问题的学习感悟多以学生交流、教师点评为主,薛老师只是在关键处提了几个提醒型的问题,在学生理解有偏颇时起到了暗示、引导的作用,整堂课的提问干净利落,富有实效。

语文课堂观察报告2

一、研究背景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然而这种主题地位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仍是师生互动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为此,师生互动环节的设计和展开,应努力体现开放性。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互动,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本次活动主要是结合学情前测和课堂观察,围绕“关注儿童需要,提高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这一主题,以三年级语文上册《北大荒的秋天》的教学为例,研究如何依据学生需求,找准教学设计的落脚点,设计开放性的有效互动, 通过观察、评议、重构等系列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从而带动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

二、学情前测及分析

《北大荒的秋天》学情前测题:

1.朗读课文

2.我能准确美观地书写10个生字组成的词语:

3.我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等方法,理解了很多原本不懂的词:

4.我要画出自己最感触的地方,及时在空白处记录下珍贵的阅读感受。

5、读了课文,我知道作者用 高度赞美了北大荒的秋天。

6、读了课文,我知道文章第四自然段是 结构。

测试结果与分析: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景色之迷人、物产之丰富。文章的重点是第四自然段,主要感受原野的“热闹非凡”和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好地上好这节课,所以我制作了了一张学情前测单。

通过前测发现:70%的学生可以流利地朗读,而只有40%的同学读得比较有感情。80%的同学能准确书写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60%的同学书写得比较美观。90%的同学借助工具书理解了一些词语。55%的同学能够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92%的同学知道作者用“啊,北大荒的秋天真没呀!”这句话高度赞美了北大荒的秋天。几乎没有同学知道课文第四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

基于本次测试的结果,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感情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感受北大荒的美,要重点讲解第四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并适当地让同学们练一练。

三、课堂观察及分析

《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词语丰富,语言优美,结构清晰,又是三年级段中“总——分”结构的片段教学的典型课例。为此我们两次观察了梅XX老师的课堂,根据年段特点,从学生需求出发,重点关注了老师在词语归类教学、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教学及段落结构教学方面设计的互动环节,分析其有效及无效的缘由,进行课堂的重构,追求高效的课堂。

四、重构的建议

1.关于词语教学

在教学表示颜色的一类词语:“银灰”、“橘黄”、“血红”时,老师可以在学生找出文中的这类词语后进行归纳小结,告诉学生这种表示颜色的词语很有趣,前一个字是表示事物,后一个字是表示颜色。然后,让学生仿照这些词语的形式说说:流云还可能会有些什么样的颜色?在评价中达到活学活用,巩固积累的目的。

2.关于修辞手法

体会文中拟人的手法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第一次执教时,老师直白地告诉学生这就是“拟人”,大部分学生还是很茫然,对拟人的手法没有任何的印象,更不知如何在说话或写话中灵活运用。重构的建议是:抓住“听到什么声音”这个问题设计互动。首先,抓住“声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原野“热闹非凡”的特点。再让学生到课文中去“听”声音,任务指向非常明确,学生在读文时就能充分调动口、眼、脑各种感官,尽情发挥想象,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如何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原野的“热闹非凡”。最后再小结点化一下,这种把蔬菜、粮食等事务当人来写的手法就叫“拟人”。

3.关于句段训练

第一次执教时,老师出示说话主题后直接让学生写,没做任何指导。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学习了“总分”的构段方式,但具体从哪些方面写、怎么写还是需要老师指导的。若老师先指导学生用上比喻、拟人(本课用得比较多)的手法指导学生先把话一句一句说美,然后用总分的方式写下来,效果就会好得多。

五、梅XX老师两次执教后的思考

教学反思一:

今天,我上了《北大荒的秋天》这一课,整节课下来感觉自己还有许多的不足。

最大的不足出现在课的结尾部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点讲了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的结构,因此,在课的结尾,我要求学生用“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这句话为总起句结合课文内容说一段话。这个问题的难度较大,我害怕学生说不出来,所以我就自己先示范了一下,但是我把所有的内容都说了,导致学生说不出来,在这里出现了一些尴尬。所以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设计适宜他们水平的问题,不宜过难。在指导学生写话,说话方面还要多学习一些指导的方法。

除了这个最大的不足外,还有许多缺陷:第一,教学激情不够,语调比较平缓。教师如果自己都没有感情,是无法带领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的。第二,朗读指导没有指导好。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出现了很多错误,而且感情也不到位。如果不能很好的朗读就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朗读训练。第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这节课我导的部分还是太多了,有点满堂灌的感觉,要放手,要给学生主动权,发挥他们的能动性。

教学反思二:

这是我第二次执教《北大荒的秋天》。三(7)班的同学很给力,这节课给我的感觉非常顺,几乎没有不符合我预设的地方。虽然感觉很顺,但还是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我知道我这节课在指导学生写话这一部分失败了。上节课的最后我是让同学们用“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这句话为总起句结合课文内容说一段话,这次我把说话训练改成了写话训练,我出示了两个话题,让同学们选择一个用上总分的构段方式写一段话。我自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一个训练,但当我走下去看学生写得怎么样时,发现好多同学的都不会写,但时间匆匆而过,下课了,也没来得及交流。这次失败的原因我想还是逃不脱对学生的了解不足,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不到位,还要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

此外,我的教学时间分配也出现了问题,前面部分花的时间太多,重点部分只讲了十来分钟,以后要分清主次,重点部分要多花点时间讲,以便学生理解透。

六、实践研究的思考

本次课例研究经历了“学习理论知识——议主题,选课题,定流程——解读教材——学情前测与统计分析——设计教学——第一次课堂观察——评价建议——重构教学——第二次课堂观察——总结反思”这样一系列的实践研究的过程。组内的老师们受益匪浅 ,尤其是在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的具体做法方面,留下了前行的足迹。

1.把握学情, 有效互动要有目的

从老师在观察过程中捕捉到的低效互动中发现,这些互动往往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目的。而明确的目的来自于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如果互动的要求模糊,指向不清,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预设必定产生较大的偏差。这样的互动只是一种形式而已。比如,学完课文后的说话训练中就,当老师出示:“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它的……”请大家说一说那里的美景时。学生说得不是很好,大部分学生不知从何说起,个别学生说了,但从课堂实情来看,语言不是很具体。这个说话训练,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首先,要明确,这个说话训练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让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巩固记忆还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如果是前者,我觉得可以以课文内容填空的方式出示;如果是后者,也可以设计一个坡度,让学生从“天空、小河、原野”中选择一处印象最深的来讲述。那么,学生只要有针对性地讲述一处的景色,并能用上文中优美的词句有序地表达就可以了。学情前测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不采取学情前测,教学内容分析可能会是无的放矢。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2.关注学情,有效互动设计要有策略

学情前测是互动设计的落脚点,准确把握学情 ,使得老师在课上调控有度。否则,设计了高难度的互动,对学生来说,不堪重负,极易产生望而生畏的情绪。反之,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了一些过简的互动,则又会让学生产生厌倦乏味的情绪。因此,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就有可能使得学习活动处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比如,《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很美的写景的文章,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构段方式,这点很好。可是教师让学生练习说话的选材和方式值得商榷,老师在第一次的教学中只是让学生用三个“有的”来说一句话,这还是停留在一年级的说话水平。老师虽然叫了好多学生来说,说得也都不错,但这看似热闹的互动并没让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对于构段的方式的把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听课者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重构之后,教师能够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的情境来设计片段让学生进行片段写话练习,如“秋天,果园里一片丰收的景象。有( )的苹果;有( )葡萄;还有( )的鸭梨。“秋天,公园里的花真美呀。有( ) ,有( ),还有( ) 。”效果很好!

3.根据学情, 有效互动要有提问推进

互动环节中,有效提问是最大的助力器。 在第一次的教学中,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1、2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课堂上,老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从另一个方向来发问;或者转换问题的种类、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改变问题的层次,或者用更清晰、简练、明确的语言重新表述自己的问题,进而提高提问的效度。比如,老师让学生在理解秋天之美时有提问:“在这句话中找到哪些表示颜色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欢上语文课。尽管在教学中我也尽可能地使用了游戏、情景教学、各种形式的操练活动等,但仍然没有调动起绝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

六、原因分析

1.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是小学一门基础课程,但是仍然没有引起家长和学生在思想上的重视。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只要多认识几个字就行。而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正是这种心理,所以学生才学习不专心,没有引起他们思想上的重视。

2.教师教学中的偷懒现象

由于部分教师包括我在思想上也存在不主动出击的惰性,表现在教学上遇到困难和瓶颈就敷衍了事,依然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殊不知这样的课堂学生又怎么会喜欢呢?有时候我虽然也采用了一些灵活的教学方法,但形式单一,往往是为了形式而形式,很不自然,不能够吸引学生,长此以往就使学生失去了兴趣。

七、解决问题的措施

1.做好家长、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2.提高自我思想认识,努力学习新课程标准,提高自身素质,改善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尽可能地创新情境教学,将它自然地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扩展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的丰富性。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中学抗疫之策
  2. 小学课堂教学评估活动实施方案
  3. 如何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4. 放手,让课堂呈现精彩征文
  5. 课堂观察提纲
  6. 第1组课堂互动记录--
  7. 小学校“观课议课”主题活动方案
  8.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9.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0. 课堂教学观察
  11. 中学深度推进课堂改革实施方案
  12. 小学观课议课活动方案
  13. 读《教师如何做研究》有感
  14. 研修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5. 学习故事 学习心得
  16. 教学的实践和反思
  17. 教师课堂大比武活动(道德与法治)总结
  18. 教师教学学习心得
  19. 民主生活会情况报告(精选多篇)

以上为《课堂观察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