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3 现代诗二首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3*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某某”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1.导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现代诗二首》。(板书课题,学生齐某某)
(2)引导:请打开书,看看两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板书:秋晚的江上 花某某)
2.简介作者。
(1)提问: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谁?
(2)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
课件出示:
刘某某(1880—1932)浙江绍兴人,现代诗人、文学史家。他的诗以描写民众疾苦之作影响最大,感情浓烈,语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想象丰富,意境优美。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诗题,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阅读兴趣。
板块二 初读诗文,读好诗句
1.初读诗句,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新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认读字词。
课件出示:
归巢 芦苇 剪秋罗 霸占 眠
①指名认读。提示:“巢”是翘舌音,“眠”不能读成了“民”。
②识记生字。
课件出示“巢”的小篆字形,引导:你怎么记住它?
点拨:“巢”是象形字,下边是树木,木上是三只鸟和鸟窝。合起来表示鸟筑巢于某某。
出示“眠”:你用什么方法识记?引导组词:安眠、睡眠、失眠、冬眠、不眠之夜。
③看图理解词语。
出示“芦苇”“剪秋罗”图片,请学生指图读词语。
(3)练某某诗歌。个人自读——同伴互读——指名朗读。
2.再读诗句,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课件出示: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2)学生练某某:指名读——齐某某。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味,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板块三 指导自读,想象画面
1.默读阅读提示。
课件出示:
阅读提示:反复朗读,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自读《秋晚的江上》,用横线画出诗中的景物。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鸟儿、斜阳、江上、芦苇。
3.阅读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说说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倦鸟归巢,斜阳夕照。
(2)引导看图:归巢的鸟儿是怎样飞的?倦了的鸟儿是怎样驮着斜阳的?(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
(3)品“驮着”:诗中哪个词语让这幅画面充满了动感和诗意?(“驮着”,把“倦鸟”和“斜阳”联系在一起)
(4)齐某某第一小节。
4.阅读第二小节。
(1)指名读,说一说你脑海中又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学生描述画面。
预设:鸟儿翻飞,斜阳一瞬间把江面染红了,把头白的芦苇染红了。
(3)引导:谁来演一演鸟儿“双翅一翻”的动作?
(4)看图:鸟儿把斜阳掉到江上,是怎样的画面?(指名交流)
课件出示:
播放夕阳映照江面,把白色芦苇染红的视频。
5.想象画面,齐某某全某某。
【设计意图】本课是略读课文,但学生对现代诗还是比较陌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读出画面,利用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轮流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加深对现代诗歌的感受。
2.以想象为翅膀,落实单元教学重点。
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韵律,还在于它的意境。因此,仅读得熟练,读得流畅,读得朗朗上口还不行,还得读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本课教学中我不仅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而且注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这样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诗歌的乐趣。我还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拓展想象花牛在草地上还可能做什么,并仿照课文的语言形式写一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3 现代诗二首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