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导学案(教师版)

本文由用户“will66888”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3-14 09:59:52 举报文档

以下为《柳永词导学案(教师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领略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2、词鉴赏能力的提升。

预习

一、课前预读:诗海拾贝

玉 蝴 蝶 柳 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某某,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赏析】这首词是词人为怀念湘中故人所作。 “望处雨收云断”,是写即目所见之景,“凭阑悄悄”四字,写出了独自倚阑远望时的忧思。“晚景萧某某,堪动宋玉悲凉”,紧接上文,概括了这种感受。接着,词人捕捉了最典型的水风、花、月露、梧叶等秋日景物,用“轻”“老”“冷”“黄”四字烘托,交织成一幅冷清孤寂的秋光景物图,为下文抒情做了充分的铺垫。下片写怀念故人之情。词人回忆起与朋友在一起时的“文期酒会”,那赏心乐事,至今难忘。分离之后,“几孤”“屡变”言离别之久,“黯相望”几句,笔锋转回自身。词人用断鸿哀鸣、夕阳残照使羁旅不堪之苦在言外自现,故而隽永有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鉴赏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4、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词中点染和铺排的表现手法。 2、赏读名句。

一、简介相关知识

1、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某某),形成于唐某某,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倚声填词”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               按字数分为:

单调——一片               小令——58字以内

双调——两片(阕)            中调——59~90字

三叠——三片               长调——90字以上

四叠——四片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以其湖光山色之美令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篇,读后令人心旷神怡。今天,让我们走进柳永的《望海潮》,感受词人笔下杭州的美好景色。

三、走进作者  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某某”,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亦被称作“柳屯田”。与长兄三复,次兄三接,皆为进士,有文名,时某某“柳氏三绝”。柳永年轻时到汴京应试,常出入歌楼舞馆,为人狂放不羁,应科举屡试不中,直至仁宗景yP元年(1034)才中进士。柳永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某某、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

他是宋词“婉约派”的宗师,是北宋致力作词的第一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创作了大师的慢词,发展了铺叙的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某某》,收词近200首,其中《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千古不朽的名作。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以真挚敏感的心灵和一腔真情,为古往今来的读者营造了一个个温馨的情感世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被后人誉为婉约派的宗师。通俗是柳某某的特点,他继承了民间词的风格,“凡有井水外,即能歌柳某某”,可见其影响之广泛。词发展到宋代,受五代文风的影响,也为适应歌舞升平的社会需要,词风婉丽,盛极一时。才情卓异的柳永长期混迹于歌女中,于是创作了大师表现男女离情别绪和悲叹个人沦落江湖的作品,成为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四、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字释词,反复诵读。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参差: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某某江的壮阔。堑,qiàn。

重湖叠]厍寮危喊椎塘讲嗟睦锖⑼夂驮督氐纳椒宥己苄憷觥兀瑈XXXXXn,山峰。清嘉,秀丽。

高某某: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某某。

异日图将好景:图,画下来。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义。

五、背景引入

《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京城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想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某某,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某某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并使其在青楼广泛歌唱,以使孙某某知道,第二天孙某某就亲自前往见面。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写投赠之意。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均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可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便铺陈其繁华富庶。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某某江是天下景观,调名当取其意。

六、诵读思考:本词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钱某某”的繁华?

讨论明确:钱某某的繁华的表现: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

七、品味语言,探究鉴赏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哪两个词用得好?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

3、词的上阕写景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角度来写的?

4、词的下阕是从几个方面抒写杭州风貌的?

交流、明确:

1、上阕主要描写杭州山水之美丽,城市之繁荣。写法上层层铺叙,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入。各句均有不同侧面:

东南形胜——从地理角度

三吴都会——从都市角度  (概括)

钱某某自古——从历史角度

“烟柳某某,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侧重刻画“形胜”;“市列珠玑,户盈罗某某”侧重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这几句具体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2、“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达了钱某某江潮来时波滚流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淡,力度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3、上阕先点出“钱某某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某某,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某某,竞豪奢。”寥寥数语运用了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渲染,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西湖与钱某某胜景尽收眼底。

4、词的下阕,首先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美好风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在“三秋桂某某,十里荷花”四季皆美的西湖上,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某某”或“菱歌泛夜”,无不洋溢着祥和欢乐的气氛。最后盛赞郡守孙某某的声势和雅望,“烟霞”照应前边“云树”等自然景色,使对孙某某的称颂与全某某自然融为一体。

七、名句赏析,拓展延伸

1、你认为这首词的名句是哪一句?请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

明确:“重湖叠]厍寮危腥锕鹉衬常锖苫?rdquo;,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句十分精彩。写秀色山水重重叠叠,陆上是“三秋桂某某”,水面则是“十里荷花”,本非一时之木,但写来则色香一片,如见如嗅。使人忘记了桂某某荷花本不同时,它们呈现在一副画面上,使词打破了时序的界限,让人陶醉在美丽的花丛某某。(另一种理解:杭州四季皆美,举桂某某、荷花就是说明每个不同季节都有美丽的花。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

2、杭州西湖是美的,古代诗人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很多,你能举出几例吗?

明确:苏轼诗:“水光潋艳晴方某某,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写西湖山水的美丽。宋之问诗:“桂某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写出了杭州有名的桂花。白居易词:“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某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写*_**的桂某某和钱某某江潮是让人向往的。南宋杨万里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八、教师总结

1.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2.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九、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任选几句写一段鉴赏文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教学重、难点: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一、导入《雨霖铃》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二、教师指导,反复朗诵

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

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①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就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3、指名朗诵,要求感受情感氛围。

三、诵读品味,探究赏析

《雨霖铃》一词,通过描写冷落凄清的秋景,衬托了情人间缠绵哀怨、伤感低沉的离情别绪。

1、思路探究: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应如何划分?

明确:这首词基调低沉,作者心情十分压抑,“离情”线索贯穿全篇。从时间角度看,别时与别后自然分为上下两阕。

方法指津:理清思路,一要抓开头,二要抓过片(下片首句),三要抓结尾。

2、意境赏析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一种学习活动。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式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鉴赏诗词时,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方法指津:赏析意境,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

(1)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概括这一传神画面,并拟作标题。

明确:标题为“执手相看,泪眼相向”等,词人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时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帐饮无绪”(凄凉心情);“兰舟催发”(不得不分离)。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

“执手相看,泪眼相向”,这个标题精妙地概括了这幅画面。本已经愁苦不堪的“愁人”,生离死别、执手凝视、千方百计、千般思绪,愁苦尽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有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2)这幅“别离图”,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

方法指津: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各抒己见,描述送别画面背景。

明确:设想以下几组来渲染这幅“别离图”。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渲染气氛。

分析1:长亭

这是古人设在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这里既交代时间又暗示离愁别绪。“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更能撩人心怀,伤心难忍。

分析2:江水、寒蝉

“千里烟波”极言路程之遥远,云雾如烟般笼罩着江面,这是兰舟行驶之处;笔下的蝉声也是如此凄寒。

(3)通过景物描写,作者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词人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方法指津:品读词句,抓住意象,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明确: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在这幅画面中,“寒蝉”“骤雨”“长亭”“烟波”“暮霭”这一系列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沉郁的氛围,用以烘托离别的无限惆怅难舍之情。正当离人依依难分之时,船夫偏又催促起航,他们只有泪眼相向。“无语凝噎”,万千话语不知从何说起!“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用一“念”字,引出了对别后情境的设想: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某某,傍晚时分,浓重的雾气使人透不过气来,极目远望,令人不胜伤感。这种缠绵的离情,是凄婉的。悲凉的心绪,与之匹配的只能是“寒蝉”,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教师小结:上阕,实写别时情景。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幽清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将离别的情、景、事组成了一片幽清的词境。柳永用大师的景物渲染了一场凄惨的分别,这是铺垫法。其实我们刚才分析的是词中的实景,词人在下阕还设置了大量的虚景。

3、品读下阕,讨论探究作者在“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设想自己今后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

明确: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执手相看的“船旁”,从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不断转换,仍不离抒写“离情”。作者想象别后的情景。他感到实在难以忍受这清秋季节的送别,更怕酒醒之后,看到残月冷某某,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心里倍感凄凉。他愁的是一去将连年不归,想到今后的孤独寂寞。“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点染离情别绪更是凄楚动人。

4、名句理解鉴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特别动人?

讨论明确: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融情于某某的写法。“今宵酒醒何处”,于是“千里烟波,暮霭沉沉”又变换为“杨柳岸,晓风残月”,与酒醒前的梦境形成对照。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别绪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第二,这幅画面又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

写江岸杨柳,分明是惋惜“垂柳只解惹春风,如何系得行人住”;写晓风残月,分明是慨叹“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去天边月,没人知”。“良辰好景”是虚景,“千种风情”是虚情,以虚景、虚情收结全篇,令人回味无穷。

点评小结:下阕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了词人别后孤单寂寞的心情,虚实相映,使人真正深刻地理解“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等词句的丰富内涵。

四、诵读品味,交流探究,整合知识,总结全某某

1、这首词的上下阕是怎样巧妙过渡的?

分析:长调的过渡最不容易。这首词上阕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阕的虚写。下阕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承接巧妙,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主,自古而然。由于多情的缘故,似乎有自慰之意;然而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拓展了词的境界,下面别后设想就顺理成章了。

2、词的上下阕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着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融情入景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试着体会全某某的意境。

分析:《雨霖铃》抒写的是饯别时黯然、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了“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助。词的上阕在凄冷环境衬托下,主要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阕是对别后思念和凄凉的设想。全某某既写了眼前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景为情设。整首词融情于某某,虚实相济,在情景交融中,意境缠绵,凄凉清丽,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3、师生共同背诵全某某。

五、教师小结

《雨霖铃》抒写的是离别之苦,古代诗词中表达这种情感的作品很多。你能从读过的诗词中说出几句吗?

“风萧萧兮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轲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间的“慰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间的“酒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间的“惨别”……

同样写离别,情调上却有着很大差异。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我们要掌握婉约词的特点,同时积累一些名家名篇中的经典名句,尝试在我们的写作中,创造性的学习运用。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雨霖铃》。

2、做《课时作业》巩固。

3、鉴赏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出鉴赏文字。

          

课时检测

一、基础巩固(15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图将好景(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参差十万人家(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B.风帘翠幕(挡风的帘子)

有三秋桂某某(深秋)

C.对长亭晚(傍晚)

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D.此去经年(年复一年)

念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解析:选B。B项,“三秋”译为“秋季”。

2.下列词句中,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某某/自古/繁华。

B.有/三秋/桂某某,十里/荷花。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解析:选D。D项,应为“便/纵有/千种/风情”。

3.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解析:选C。“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名词组合在一起表达一种意境,属于白描式。A、B、D与之相同。而C项是抒情式。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其中柳永的《望海潮》中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概括出来了。

(2)《雨霖铃》中有一个全用名词排列起来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抒发出浓浓的愁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也是具有相同写法的句子。

(3)《雨霖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临别之际,恋人泪眼蒙w,,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叮嘱,却最终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答案:(1)三秋桂某某 十里荷花 (2)杨柳岸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答案:(示例)①苏轼于明月大江下的赤壁,唱响了豪放派诗词最为雄壮的乐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尽显其人生的旷达与洒脱。②杜甫在风急猿啸下的夔州,抒写了现实主义诗歌最为杰出的诗篇,“万里悲秋常某某,百年多病独登台”,尽显其人生的艰难与苦恨。

10.下面一则通知在表达上有四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4分)

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4月26日在学校报告厅举办关于

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二、讲座嘉宾

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淦老师,他将抛砖引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

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希望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细心聆听淦老师的精彩讲座。

教务处

2017年4月26日

答:                                    

答案:“牵涉”改为“包括”;“应邀”改为“邀请”;删掉“抛砖引玉,”; “莅临”改为“到达”。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柳永词导学案(教师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