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红头--创伤中心评估标准》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创伤中心评估标准
一、 基本要求
创伤中心的设置主要依据创伤救治对时间窗的要求,是区域内创伤救治的重要单位。创伤中心要加强与院前急救机构、其它创伤中心之间的合作,不仅要为多发伤、严重创伤患者提供快速、有效的救治,也要为这些患者的转运提供安全保障。
创伤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 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
2. 具备创伤多学科救治团队,实际运行时间≥3年,具有主导并实行集中收治严重创伤、多发伤患者的科室;
3. 纳入到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中国创伤救治联盟牵头成立的国家创伤大数据库平台并按要求上报数据。
二、组织管理
创伤中心通过整合院内外相关优势技术和力量为创伤患者,尤其是严重创伤、多发伤、复合伤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中心的建设涉及到医院多个部门,需要医院的大力支持:
(一)具备创伤中心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
1. 由医院分管领导担任创伤中心委员会主要负责人,负责创伤中心建设;创伤中心委员会工作职责明确:制定医院创伤救治相关政策、接受上级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指挥、指导创伤救治工作等;
2. 医院支持创伤中心建设,提供相应人力保障、相关设备和财政支持,医院负责对创伤中心的监察、考核、质量控制等工作,确保创伤中心规范化运行;
3. 创伤救治相关的制度:具备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流程、大输血流程等完善的创伤救治制度。
(二)具备创伤多学科救治团队
创伤救治团队由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康复医学科、介入放射科、输血科等相关科室组成。具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启动、绩效等)。
(三)具备创伤医疗质量控制制度
1. 创伤中心有完善的例会制度,每次例会间隔不大于1个月,参加人员包括创伤中心负责人、创伤救治团队成员、院前急救人员等;
2. 危重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3. 具备创伤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及管理制度;
三、医疗服务能力
具备严重创伤、多发伤、复合伤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重创伤救治及复苏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
(一)诊断服务项目
根据覆盖病种及所需核心操作技术,医院诊断服务项目齐全,能常规开展心电图,胸部、骨盆、四肢X片,全身快速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创伤超声重点评估(FAST)等辅助检查和其他必需的实验室检验。
(二)急诊功能区域相关设置及标识
1. 在医院门诊、急诊的入口处设置醒目的指引标识,引导患者快速到达创伤中心;
2. 急诊科分诊、挂号、诊室、收费、住院、抽血、检验、药房等位置均应有严重创伤优先标识;
3. 急诊功能区应当包含与严重创伤救治相关的信息平台、分诊区、抢救室、创伤复苏单元、留观室、清创室、影像(超声、X线、CT等)、检验和药房等区域;
(三)设施要求
1. 急诊科具有突发群体事件所需的备用(应急)空间以及床位,具备同时接收5~10人严重创伤患者的设施条件;
2. 急诊抢救室具备≥5张的抢救床位;
3. 集中收治严重创伤、多发伤患者的重症监护床位≥5张;
4. 急诊手术室≥1间,能够“24小时×7天”为急诊急救病人提供紧急手术,能够在1小时内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
5. 有介入导管室并“24小时×7天”开放,能够在1小时内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止血等;
6. CT室距离创伤复苏单元≤100m,24小时开放,具备30分钟内完成全身增强CT扫描的能力。
(四)创伤复苏单元
1. 具备独立的创伤复苏单元;
2. 空间面积不小于35m2 ;
3. 空间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生机构有联合救治或者转诊协议不少于3家,并有实际运行记录。
3.按照国家卫建委提出的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流程救治患者(详见《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8」477号文件),并利用创伤患者数据开展质控工作。
(二)承担区域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任务
近三年内,参加区域内创伤相关的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3次。
(三)开展创伤相关知识的培训及健康宣教工作。
近三年内:
1. 为提高创伤救治网络、创伤救治医联体(医共体等)成员单位创伤救治能力,每年至少举办1次创伤救治培训班;
2. 为提高公众健康意识、自救和互救能力,每年至少开展1次面向公众的创伤急救和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红头--创伤中心评估标准》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