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教材中全部45篇课文)

本文由用户“俱苏摩qinqin”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5-11 14:40:46 举报文档

以下为《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教材中全部45篇课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教案

1.沁园春?XX - 2 -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8 -

2.2 红烛 - 12 -

2.3.峨日朵雪峰之侧 - 18 -

2.4.致云雀 - 25 -

3.1.百合花 - 32 -

3.2.哦,香雪 - 36 -

4.1.喜看稻菽千重浪 - 41 -

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 48 -

4.3.“探界者”钟某某 - 53 -

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 58 -

6.1偅傗 - 61 -

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 65 -

6.3.插秧歌 - 72 -

7.1.短歌行 - 76 -

7.2.归园田居 - 83 -

8.1.梦游天姥吟留别 - 88 -

8.2.登高 - 93 -

8.3.琵琶行(并序) - 99 -

9.1.念奴娇?XX怀古 - 104 -

9.2.永遇乐?XX北固亭怀古 - 109 -

9.3.声声慢 - 114 -

1.记录家乡的人和事 - 118 -

2.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 122 -

3.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 126 -

乡土中国 - 129 -

10.1.劝学 - 135 -

10.2.师说 - 141 -

11.反对党八股 - 151 -

12.拿来主义 - 157 -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 - 161 -

13.2.上图书馆 - 167 -

14.1.故都的秋 - 177 -

14.2.XX月色 - 181 -

15.我与地坛 - 185 -

16.1.XX赋 - 190 -

16.2.登泰山记 - 195 -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 199 -

学习活动 - 213 -

古诗词诵读 - 234 -

1.沁园春?XX

/

这首词是语文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本课时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2.了解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

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课时安排】1课时

/

一、导入: 二、题解:

(提问:回忆词牌作用,问本词词牌和题目)

词,又称为长短句,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题材?,萌芽与南朝,形成于某某,盛行于某某。它原本是配合燕某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沁园春”是本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XX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XX韵;下片12句,五平韵。(联系《沁园春?雪》)。XX是题目“XX”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学生齐某某

注意读音: 沁园春(qìn)百舸(XXXXXXXXXX)峥嵘(zhXXXXXnXXXXX rónXXXXX)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四、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XX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_**,在XX停留,重游橘XX,写下了这首词。(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五、 播放录音,欣赏一下毛泽东的手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上片:

(一)起三句:注意“独”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有语序倒装,有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我们就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XX去,橘XX头”这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XX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说得不错。我们叙述事情的习惯一般是先说时间,在说地点人物最后在说情节。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者其他的词语呢?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XX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XX,独自来到橘XX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下这三句,在来看一看这三句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分析湘江寒秋图:注意:“看”字统领

一个“看”字,领到哪里?(生:“万类霜天竟自由”)

师:对,共7句。 这在诗词中这叫“一逗领起”,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次,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在朗读的时候?因为“看”是领字,所以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师范读此7句)。现在大家再齐某某这7句(生齐某某)。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有谁能找出它有哪些意象? ?山、林、江、舸、鹰、鱼

师: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前两句“看XX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生:放眼望去。)对,是“眺”(师演示)这写的是“远景”。

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

“观”,师演示。这写的是“近景”。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又是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生:“俯瞰”,写的“低景”?(师演示)

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

师:好。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生:染、击、翔)

师:“染”为什么用得好?(生:用了拟人手法。)

“争”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字用的好吗?我感觉用游是不是好点呢?鱼儿怎么能在天空中翔呢? 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 师: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XX,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XX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同志用词是生动传神。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特点:色彩斑澜?生机勃勃?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师:最后一句总括了所有的景致:“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生:号召和呼唤。) 对,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 古人写秋多悲秋、哀秋,如大屏幕上所视几句都是作者在秋天中所抒发的忧愁之感。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万里悲秋常某某,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 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 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向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三) 煞尾三句: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师:词人由大自然的胜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书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下片:? 下面请同学们齐某某下阕,思考一下下阕是如何回答上阕所提出的问题的。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跟着是怎样回答的呢?

(一)“忆”——“携来百侣曾某某,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呢?不寻常的岁月。

那我想问大家一句那携来百侣曾某某,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在全某某中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呢?

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度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大家在来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他回忆的这些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二)忆的内容

恰领起的七句。

好我们先来看前面四句

这几句写出了同学们的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呢?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后面三句,指点江山,指点在这应当什么讲?(生:评论)江山呢?(国家大事)

激扬文字则指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这两句写出了他们对国家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

粪土当年万某某。则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

这三句向我们表明了他们的活动和志趣。

(前面我们也说过,“XX”作为题目,与词的内容是有关系的。XX是毛泽东早期的求学和革命活动的中心地方,在这里,有着许多的回忆,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XX,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XX范读?书,1918年与何某某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组织领导了XX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张某某的斗争。1920年与何某某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员会并任书记。1923年离开XX到XX、XX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到1925年回湖南XX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自XX经XX转赴*_**。在XX,重游岳某某、水陆洲、湘江这些读?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追述往事,写下了这首词。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某某”。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XX组织了**_*、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某某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作者选用典型的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最后三句:“曾某某,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也不是单纯回顾往日的友谊,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们以期待和鼓励,是对革命前途的展望。

击水:指游泳。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浪遏飞舟:有两种理解。

师:可能有同学又要问: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笑问)我这两句诗写得比毛主席的怎样?(生:诗味不浓,像口号不像诗。)“稍逊风骚”是吗?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我这两句诗就太直白了,所以不像诗。 《沁园春XX》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归纳总结全某某:

师:纵观全某某,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理.大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某某。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了解郭沫若诗歌特点,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使用的艺术手法,感受意境美。

4.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5.理解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

/

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理解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

/

一、新知导入:

地球,我的母亲!

天已黎明了,

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

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

地球,我的母亲!

我背负着我在这乐园中逍遥。

你还在那海洋里面,

奏出些音乐来,

安慰我的灵魂。

——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

【讲授新课】

一、作家作品

郭沫若,原名郭某某,字鼎堂,四川XX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某某、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

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

《女神》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

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盘》、《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XX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在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女神》思想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

1.个性解放、争取圆满人格的强烈要求。

如:《天狗》《浴海》《地球,我的母亲》

2.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

反抗、叛逆:《凤凰涅盘》《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匪徒颂》。

创造精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笔XX头展望》《晨安》《光海》。

3.爱国情思的抒发。

《炉中煤》《凤凰涅盘》

二、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用简短的词语概括。

明确: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四、新知讲解

1.诗人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抒发情感的?如何理解诗歌标题的含义?

明确:诗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以浪漫主义者的激越情怀,把整个世界都当作自己的呼唤对象,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放号”是欢呼、是呼喊、是呐喊、也是赞歌。

2.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

表达了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

3.“滚滚洪涛”在诗歌中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明确:诗歌中的“滚滚洪涛”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也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五、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的深刻含义?

明确: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六、课堂练习

《女神》中的创造精神体现在以下作品中,请将相关的作品的特点连接起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歌唱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笔XX头展望》 对20世纪科学文明的讴歌

《晨安》不断的毁坏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至情至理,完美契合,《鹊桥仙》就变成了爱的文化的经典。

  这里面有我们民族传统的东西,大家是否能发现呢?

  明确:塑造的艺术形象:传统的艺术形象(织女)

  “纤云弄巧”这可以是一个劳动的场面,沉浸在爱情中的织女体现中国传统女性的勤劳巧慧

  咏叹的情感:忠贞

  西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表达情感的方式:七夕节

  (介绍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乞巧、求子、祈福、种生等等

  (对比现在的七夕节和我们热衷于过西方的“情人节”)

  小结:这首词作将继续流传,一定是要有我们现在正在丢失但却有慢慢重塑价值的东西,文化是任

  何一部艺术作品生命力恒久的根本。

  课堂总结

  一对苦苦等待的爱人,让我们感受了爱的唯美、情的永恒。

  一场朝暮期盼的相聚,也让我们品茗了爱的坚贞、人生的真谛。

  而一段荡气回肠的传说,更让我们涵咏了中国文化的绵延悠长。

  一首《鹊桥仙》,让后人玩味不够,品味不足,让一代代的读者徜徉其中,品味爱情、思考人生、承传文化,真配得上世人的评价:化腐朽为神奇。最后,我们再一次诵读词作,去感受它流传千年的美,让我们的唇齿留香!.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解读与设计
  2.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
  3.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激扬”整体教学设计
  4. 高中语文《离骚》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5. 10.《劝学》《师说》挖空练习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5.1 《雷雨(节选)》教案
  7. 5.《大学之道 》教案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8. 7.《兼爱》教案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9. 15.《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 5《雷雨》教案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以上为《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教材中全部45篇课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