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执书卷,共享芳华》 分享发言稿

本文由用户“cyr尽头”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3-11 13:39:39 举报文档

以下为《《手执书卷,共享芳华》 分享发言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手执书卷,共享芳华

中山外国语学校 王某某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晚上好!

“教学是慢的艺术”,这是张某某老师留给我们的话。但我想说,教学更是一种发现,我们教师应善于发现那些隐藏在文本中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想要拥有优秀的语文课堂,需要形成灵动的教学板块,淡化那些支离破碎的讲解,让学生沉入语言,一遍一遍与语言“亲密接触”,体会语言的魅力,习得写作方法,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美国学者杜兰特曾说过,“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因此在疫情期间,为了进一步提升我的教学能力,特阅读了张部长为我们购买的《教了,不等于学会了》一书,现将我读后的一点感悟与大家一同分享!我分享的主题是——《手执书卷,共享芳华》。

一、深入钻研、提高效率

在“课程三景”中, “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设计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教学启示。教学目标、评价设计和教学过程的三位一体,课堂教学需做到:目标始终在场,评价全程跟进。在“沿途拾趣”中,我读到了“课程领导”这个关键词。“课程领导”这个话题,我曾经有所接触,遗憾的是没有进行深究。时隔多年再次触及的时候,内心充满欣喜。如这本书所说的“教了不等于学会了”,那么我读到了也不等于读懂了,也可以说读懂了不等与读对了。我合上书本,回想看过的内容,其实很多字眼我都不记得了。唯独两个字一直回荡在我的思绪中,一个是“教”,一个是“学”。

“教-学-评”应该是一致的。正如崔某某、夏某某在《“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一文中所论述的:“课程思维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思想对话,每天读10分钟也是有好处的。四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远远超过咱们这些当老师的,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友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

第三,用正确的方法教学生习作。一个人书读多了,朗读能力、表达能力强了,语感好了,练习册上的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老师们一定要牢记“课标”上的话:“少做题,多读书”!不要担心考试。学生字写漂亮了,书读多了,作文写好了,就不会怕考试,而且绝对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该做的不做,不需讲的不讲,就有时间把该教会的全都“教会”了。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成尚荣先生的一句名言:“教学不是背不动的书包,而是带得走的能力。”

我们提倡转变观念,由传统的课堂教学向课程教学转变。“教-学-评一致性”原理正是反映了课堂思维的本质要求,从整体一致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以及“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我对“学”有了一点小思考之后,突然间脑海里出现了“教育学”这个概念。想想我们多年前学的教育学,其实不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么?也可以说,教育学也是一门研究教与学的关系学。对这门关系学的研究,如崔某某老师所说的:“教了不等于学会了,是常识,更重要的是专业命题。”

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想要全面实施起来会比较缓慢,但是只要我们愿意踏出第一步,敢为人先,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将感谢曾经为教育而努力的自己。教育,任重而道远。

以上就是我粗浅的阅读分享,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手执书卷,共享芳华》 分享发言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