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乘法分配律交流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乘法分配律》
——基于SOLO分类法的学习活动设计案例
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PPT1)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基于SOLO分类法的学习活动设计案例 ——乘法分配律》。
(PPT2)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教学内容、设计基础、目标分析、学习活动设计与评价。
(PPT3)本案例的教学内容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 四年级第一学期 P64~P65《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
(PPT4)我是基于研读课标、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的。
(一)研读课标、教材
本课内容来源于沪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整数的四则运算》中运算定律内容的第3课时。教材要求学生从实例中归纳乘法分配律,学生在经历分析问题、列出算式、发现关系、说明算理、概括规律这样一个研究的全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情况来分析,学生能够初步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同时在旧知中已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某某,周长=长×2 + 宽×2 = (长+宽)×2,比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中,这些都为新知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灵活运用能力不强。
(PPT5)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从实例中归纳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达式表示。
2.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归纳,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及推理思想的重要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从形式上进行正确的表达。
(PPT6)本节课我共设计了3个活动。它们分别是
1、用不同的方法说明这两个算式为什么相等?
2、举例验证并概括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3、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计算中的问题。
(PPT6)在第一个活动中,活动目标是能结合具体实例,用不同的方法说明两个算式相等。对应的教学目标1和2。相对应的活动过程,第一步:分析问题、列出算式、发现关系,在这个阶段学生达到多点结构水平,即能用不同方法独立解决所选择的问题、列出算式并发现算式之间的相等关系。第二步和第三步:说明算理和沟通几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达到关联结构水平。在这个活动中,核心概念是归纳推理,活动评价关注点是从观察算式特征到解释相等的原因,形成多点关联,即能独立分析问题、列出算式并发现算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用不同方法验证发现的关系并说明算理,通过问题层层推进,促进学生思维跨阶,逐步从多点结构达成关联结构。
(PPT6)活动二的活动目标是能在观察比较中归纳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活动过程是用自己的理解来概括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①观察算式结构特点
讨论:算式两边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②举例验证
师:在学习单上写出符合特征的例子。
③概括规律
师:写一个能包含所有的例子的算式。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从大量实例中,通过观察算式左、右两边不同点,概括出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形成抽象扩展水平。
核心概念还是归纳推理,活动评价关注点是 能在大量的实例中利用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概括,达成抽象扩展水平。
(PPT6)活动三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计算中的问题,活动目标是能根据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活动过程1.用乘法分配律填空。
能根据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填出正确的答案。达到抽象扩展水平。2.用乘法分配律判断。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正确判断达到抽象扩展水平。3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三个活动设计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活动一需达成关联结构水平,学生在分析问题中,能用不同方法验证发现的关系并说明算理,并能够结合多个关联的要素对已有的数学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活动二需达成抽象扩展水平,它们是活动一的延伸拓展,检测学生能否在大量的实例中利用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概括,达成抽象扩展水平。活动三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在较复杂的新情境中解决问题,学生需要统筹处理信息,推理并解释新的数量关系,达成抽象扩展水平。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乘法分配律交流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