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1:七年级生物上册精细教案(71页)

本文由用户“q298032934”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2-09 17:39:12 举报文档

以下为《模式1:七年级生物上册精细教案(71页)》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走进生物实验室

教材分析

生物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本节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因此在本书以至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占有重要位置。认真组织并上好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常用实验器具的名称和作用,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将逐步接触到,本节课做一般了解即可。显微镜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生物实验中最常用到的观察仪器,所以关于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主要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分析

初一新生对于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对于实验室常有一种神秘感,他们没有受过在实验室内学习的规范教育,进入实验室后,很有可能不知道遵守实验室规则,不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和思考,因此需要教师认真准备,组织好教学。

设计理念

通过学生走进实验室,熟悉实验室的环境,认识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器具,亲身感受科学实验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遵守实验室规则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

2.说明显微镜主要部件的结构及作用。

技能性目标 尝试使用显微镜。

情感性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常用器具(每实验台一套)、显微镜(包括示范镜)、培养几名参观实验室的引导员。

学生:搜集有关显微镜发展史、显微镜用途以及电子显微镜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组织教学

一、引言

在小学自然课上,同学们就非常喜欢学习与生物有关的知识,升入中学后我们就要在生物实验室中学习了,老师看到同学们非常兴奋,可是你知道在生物实验室里我们都能做些什么呢?



小组讨论,发表见解

⑴能做实验

⑵能观察生物

等等

本节课在实验室上



二、讲授新课

实验室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索生命活动规律。

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获得许多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探索生命的奥秘,学会很多科学实验的方法。

向往实验,渴望在实验室学习。







1.组织参观实验室

在引导员的带领下分成四个小组:

⑴参观实验室的布局、设施;

⑵参观实验室内橱窗、模型、标本;

⑶参观教师制作的动、植物标本;

⑷参观学生制作的动、植物标本。

坐回实验台。

分成小组避免拥挤,节约时间。

激发他们热爱实验室,尊敬老师的情感及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规则”

引导学生讨论:

⑴为什么要遵守“实验室规则”?

⑵怎样遵守“实验室规则”?

看课本第3页上图示资料。

分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各小组交流,互相评价。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策略,而且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参与,获得自身的充分发展。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适当补充一些在实验中经常碰到的、应让学生知道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2.了解实验室常常用到的一些实验器具







引导学生按照书上彩图,认识常用实验器具。

鼓励学生说出各器具的主要功能并给与补充。这些实验器具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会逐步接触、了解它们,指出显微镜是我们生物实验中经常用到的仪器。

边看书边认识实验台上的实验器具。

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知识说出各器具的功能,互相补充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3.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







要求学生按照书上彩图,了解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并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小组学习。

在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欣赏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对照显微镜说出各部分结构及作用。

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并作为“评委”,主要指出:

⑴做得好的地方

⑵不足之处。

活动后要给与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后的喜悦。



肯定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把主要部分如镜头、反光镜、准焦螺旋的作用再加以强调。

指出物镜、目镜镜头上标有的数字为放大倍数。



为后面介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作准备。



4.用显微镜观察毛发

课前已调好的两台示范镜放在讲桌上。

按小组有秩序地到前边观察毛发(其他同学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结构)。

教师要提示学生观察不清楚时可调节细准焦螺旋。



在学生观察时,可尽快在学生实验台上再多调几台显微镜,并指导观察。

兴趣浓厚,观察认真。

学生没使用过显微镜,教师要帮助学生调好焦距。



提出问题:显微镜下观察的毛发与肉眼观察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踊跃回答。

如粗了,放大了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时指出: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一般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40—1500倍。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认同显微镜的作用。





请一名同学到示范镜前计算毛发被放大的倍数。

告诉其他同学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并计算出毛发被放大的倍数。





5.显微镜的用途、发展史

创设情境:半个多世纪前,许多地方瘟疫肆虐,使人大量死亡,死亡的原因不明,从第一台显微镜发明后,人们认识到病原体的存在,为战胜疾病创造了条件。

显微镜为人类开启了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

在实验室中显微镜为常用的实验仪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你知道哪些地方还用到显微镜吗?

你知道显微镜的发展史吗?

为人类的聪明才智而感到自豪。

发散思维,举手发言,互相交流。

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



给予肯定性、鼓励性评价。

通过收集资料和资料分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



展示图片或通过投影等了解显微镜发展史中几台典型的显微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播放录像。

认真观看图片、投影或录像。

感受显微镜制作技术的发展。



三、小结

用启发、鼓励的语言引导学生对本节进行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师可以从学生回答问题中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学生总结,并互相补充。

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总结、概括能力,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处理,使之结构化、条理化。



四、讨论题

生物存在于我们周围,生物学问题也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身边。探究生物学问题,除在实验室进行外,还可以在哪些地方进行呢?请同学们思考,举例说明。

学生举出实例加以说明。

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的发展,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五、结束语

鼓励同学们掌握好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会观察

教材分析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本节课中以学生观察月季花为例,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观察方法,通过观察花粉粒使学生学会显微镜的操作方法。而显微镜的使用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又是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所以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是本节课的重点,涉及到的模仿临时装片的制作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学生分析

学生在小学自然中观察过很多生物,如蜗牛、鱼、昆虫、种子、花等,所以对花的结构有所了解,对观察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对科学观察的内涵以及科学观察的方法可能了解的少一些。另外学生没有使用过显微镜,也没有做过临时装片,这方面能力是需要在课堂上进一步加强的。

设计理念

通过对“课件”显示内容的讨论,让学生理解观察的意义,在学生亲自动手观察的基础上,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通过独立使用显微镜,使学生掌握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通过纠正其他同学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强化显微镜的规范操作。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举例说出观察的基本方法。

技能性目标 尝试观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性目标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⑴图片(可以是风景、动物或植物)

⑵课件(骆驼、骆驼刺、旗形树的图片。并配有解说,说明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以及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⑶带花的月季枝条(4人1枝)、放大镜、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某某(按实验组准备)

学生:⑴预习书第7页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⑵花、白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一、引入



本节课在实验室上



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看到的内容,从而引出观察的课题

通过观察生物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我们会获得哪些信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科学“观察”方法在生物学研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观察、描述图片内容。





二、讲授新课







播放课件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解释它们为什么能在那样的条件下生存。

观看“课件”,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没有“课件”可以用图片替代,也可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以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表达出所获得的信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

学生观察,总结观察结果。

此策略主要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资料分析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

学生可能获得的信息是:

骆驼的结构有驼峰,生活习性是很少排尿,只有在460C以上才出汗,适应沙漠生活;

骆驼刺根的长度是地上部分的十倍多,能在沙漠中生活;

旗型树树冠象一面旗帜的形态,使它能在长期受一侧风作用的环境下生存。



指出观察的意义。

进一步阐明,同学们观察的重点都是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也告诉我们:观察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根据目的寻找被观察对象的特征。

有成就感,为自己的成功而兴奋,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对同学观察的结果予以肯定性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重点强调:

观察是使我们了解、掌握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的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方法,也是探究生命的第一步。



进一步设疑,面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科学地观察?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探究竟”活动1~3。

引导学生交流观察的过程和方法。



动手操作

小组分工合作,有的粘贴

有的记录

小组进行交流,代表发言。

通过动手操作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真体会事物的本质,并注意发现规律。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注意体会观察方位上的特点。(强调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对学生交流中不完整、不正确的应及时补充、纠正。



总结在观察方位上的特点,归纳科学观察的正确方法: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从外到内等。

小组发言,互相质疑讨论。

培养学生会交流的科学品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进入更微观的世界,看一看花粉粒的真面目。







引导学生看教材“探究竟”活动4。

看书,在预习的基础上熟悉显微镜规范操作过程和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这一步很有必要,因为学生对显微镜不熟悉,只靠预习是很不够的。



组织学生动手实验

巡视时注意发现问题,以便能在总结时有的放矢。

利用显微镜观察花粉粒。

对没有看到物象的同学,教师应给于鼓励和安慰,避免因第一次失败而影响以后对实验的兴趣和信心。



请学生到前面边讲解边演示观察花粉粒的整个过程。

倾听、观察、寻找、发现与自己操作不一样的地方。

此策略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实现掌握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规范操作的方法”。



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包括操作过程、易出现错误的步骤、很难把握的操作以及存在的困难等)。

学生交流讨论。

通过此活动,使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等得到加强。



强调镜筒升降时,眼睛注视的位置以及粗、细准焦螺旋的使用等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再一次观察

动手操作。

熟能生巧,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是很必要的。



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与书第6页图1—5比较。

讨论、交流二者的不同及不同的原因。

因使用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不同,所以看到的效果不同。



从肉眼观察图片、实物到放大镜观察花粉粒、显微镜观察花粉粒,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你认为观察的方法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回答可能比较杂乱,教师及时联系前边的观察操作加以纠正总结,得出观察的正确方法:确定观察的对象→制定计划和观察程序→准备工具和记录表→准备材料→按计划和程序观察→记录结果。



我们知道了科学观察的方法,那么在进行科学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发散思维,多方面举例说明。

注意实事求是、全面等问题。

教师予以肯定性评价,借此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在学生对观察有了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知识链的内容。

大声朗读。

阅读资料是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提高他们归纳概括能力)

举手发言,纷纷说出自己的收获,大多数学生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

不管说出多少都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教师一定要鼓励,予以肯定性评价,使他们对生物学保持浓厚的兴趣。



四、课下作业







用我们学到的科学观察的知识,观察并描述一种你喜欢的动物或植物。



可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生活的环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任一方面,并写成报告。



五、结束语

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利用课余时间,多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以及我们的生存环境,从中发现问题,并试着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练习测量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利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让学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一些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启迪。所以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另外应让学生理解“误差”与测量时出现“错误”的不同。

学生分析

学生在小学接触过测定体温、水的温度及空气的温度,所以他们对测量有一定的认识和经验,但没有接触过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因而在测量方法上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另外不太理解什么是测量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他们也许会把“误差”与测量时出现的“错误”混为一谈。

设计理念

通过亲自测量生物体的周长、面积、体积及温度等,对学生进行测量方法的训练,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测量方法和技巧,为以后的生物学研究和生活、生产实践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举例说出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技能性目标 尝试测量的基本方法。

情感性目标 认同“误差”的存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1、实验材料用具:几片植物的叶(为防止个别小组忘带)、细线、量筒、山楂、冷水、热水、四个大烧杯、水银温度计(两只)。

   2、课件《曹冲称象》

学生:(两人一组)每人准备一片叶、一段细线、刻度尺、画有均匀方格的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一、引言







1.从学生身边事入手,

询问学生的身高、体重,从而引出测量问题。

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提出的问题上,说出身高、体重。

提出问题,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用时间不宜过长。



学生说出接触过

的测量问题。

回答出生活中接触过的测量问题。如水温、体温的测量;土壤酸碱性的测量;力的大小的测量等。

联系生活实际,可多举几例。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引入新课:我们在研究生物时,常常需要测量它们的面积、体积等,而生物本身又具有形状不规则的特点,因而需要特殊的测量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测量方法中的奥秘。

倾听,引起注意,激发出强烈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讲授新课







1.测量周长







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叶片,我们如何测量它的周长呢?分小组讨论测量叶片周长的方法,先测量自己手中的叶片,然后小组成员间再交换测量。

小组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测量方法。

在测量时注意记录结果。

学生可能忘记记录,教师要提醒。

交换测量为后边讲“误差”埋下伏笔。



2.测量面积







为避免连续测量学生感到厌烦,教师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假如同学们手中拿的是新培育的某种食叶类蔬菜的叶,现在要大面积推广叶片最大的品种,每片叶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现在大家做法官,想办法证明谁是最优秀的品种,方法可参照书上技能卡。

小组讨论方法。

测量、记录结果。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注意及时发现问题(有的小组可能不知怎么办)。

小组成员间不再交换测量,因为耗时较长,可留到课下交换测量,以验证“误差”的存在。



3.测量体积







研究生物时,经常需要测量生物的体积,比如要测量一个山楂的体积,你会怎样测量呢?

小组讨论,发表见解,确定出方案。





在未实施方案前,引导学生看书第9页的图片资料,提问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看书中图片,找到所获得的信息,举手发言。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片资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



鼓励学生比较自己的方案与书上方案的异同,寻找出最佳方案。

各小组讨论,最后确定测量方案,找出此方案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学生未说全的注意事项,教师及时补充。



教师演示实验:测量山楂的体积

三名学生到前面读出未放入山楂时水的读数和放入后水的读数。其他同学观察、记录结果。





根据前面学生的记录结果有所不同,提问是什么原因?

学生讨论,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

⑴眼睛与液面最低处不平齐

⑵没看凹液面

⑶不同人之间有偏差等

教师要予以鼓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开放性讨论。



鼓励学生对彼此的见解提出质疑,引导学生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解释。教师及时总结出“误差”,以及产生的原因。







提出如何减小“误差”的问题。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⑴方法正确,

⑵多测几次求平均值





4.在研究生物时,我们需要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如水温就是人工养殖虾蟹的一个重要条件。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水温是否适宜呢?

⑴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⑵用手摸一摸就可以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下面我们来设计一个活动,验证一下手的感觉是否准确。

教师准备四个大烧杯,分别盛有热水、冷水、同样温度的温水(两杯),要求学生把左手放入热水中,右手放入冷水中,然后拿出两手同时分别放入两杯温水中,凭手的感觉判断两杯温水温度的高低。

几名同学到前边来试,会有同样的感觉,放入左手的水温低,放入右手的水温高。

激发出强烈的参与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用此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



进一步质疑,是这样吗?

如何验证?

两名同学拿温度计分别测量两个烧杯内温水的温度。

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讲台上同学的操作。

指出测量过程中的不正确操作并加以纠正。

基础差的同学在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上有可能出现问题,教师要予以鼓励,给其自信。



给大家布置一个实践活动,连续三天测量早、中、晚的体温,并绘表记录,计算一下腋下体温的平均温度。

记录课下实践活动内容。

“非典”时期,同学们做的最多的就是量体温。也可以用“非典”时期填的体温表上的数据计算平均体温。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

学到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是有一天,森林里来了伐木工人。他们算计着如何发一笔横财。

……

那两个人是干什么的?他们背着猎枪,为了得到虎皮、鹿角等,他们将枪口对准了动物们。

……

只听一声声惨叫,不幸的事发生了。

……

一只老虎蹒跚地向我们走来,它悲哀地向我们述说着人类破坏大自然的种种罪行。

残忍的偷猎者和贪婪的伐木工人终于醒悟了,他们愧疚极了,向动物们检讨着,可惜这一切太迟了。

结束语: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让我们共同保护动物吧!

点评:通过这个活动,可以看出人类的滥砍滥伐、滥捕滥杀,都是导致生物灭绝速度加快的原因。

案例二

人物:龙王、龙女、海龟、虾兵蟹将等。

背景:海底龙宫。各种海底生物都向龙王报告疫情。有害垃圾污染海水,引起许多海里生活的生物死亡。各种鱼网的捕捞,又使海里的生物频频遭殃。这些事件惹怒了海底的各种生物,它们要联合起来与人类开展一场战争。龙王制止了这场战争,认为应该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它们决定给人类写一封信,期望人类能觉醒。

点评:这个活动描述的是海洋生物的生活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最难得的一点是学生们能够想到应该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武力。使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未来是很光明的。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模式1:七年级生物上册精细教案(71页)》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