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学类文本拓展学案(师)

本文由用户“tanyuran”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6-14 08:34:03 举报文档

以下为《非连续性文学类文本拓展学案(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语文拓展学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

一、现代文某某II(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

腻 歪 冯某某

锅店街上靠近瑞蚨祥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个男的,光头,光棍,四十多岁,名叫腻歪。腻歪当然不是大名,是外号。这外号“腻歪”两字真绝,不仅把这人的性情叫了出来,连模样也叫出来了。一个人,无缘无故整天皱着眉头,满脸不高兴,无论嘛事也招不起他的兴致。多好吃、多好看、多好玩、多稀罕的事,他都不多看一眼。反过来多凶、多坏、多惨的事,他也不瞅一下。好赛(好像、好似)他心里只有自己那个解不开、撂不下、摆不平的事,是嘛事?没人知道。

没人知道的事,人人想知道。

瞧瞧他——整天眉心总像个馄饨那样揪着,脸盘总像块瓦片那样板着,眼珠子像死鱼眼,哪儿也不看,这眼神儿可是学都学不来的。

他到底为嘛腻歪真费某某。就像一根绳子上的死结,谁都想解,没人能解开。

有人说是因为他死了爹妈,光棍一个,闷得慌。有人说是娶不上媳妇,愁得慌。其实都不是。他爹是打江西来的大瓷器商,专卖上品青花瓷,把景德镇成色最好的青花瓷,用车用船弄到天津,再往紫竹林租界里送,还在锅店街上开了一个挺阔气的瓷器店。他家靠瓷器发家发财,一家子人只穿绫罗绸缎,从不穿布 衣裳,虽然爹妈一去,家里没主心骨了,瓷器买卖没人做了,店铺也关了门;但现在他还住着一套带前后院的瓦房呢,只要他招亲,谁家有闺女不笑着脸往他家送?他为嘛腻歪?有人说他打小就腻腻歪歪,没高兴过。“腻歪”这外号打小就有。如果天生腻歪,这就没治了。

天津卫人比人厉害,没有没治的事。

陈某某原本不是锅店街人,他在西头卖糖炒栗子,栗子炒得又甜又香又鼓又亮又好剥皮又好吃,可是西头的人穷,口袋里只有铜子,锅店街这边的人阔,口袋里全是银子。人跟着钱某某,他就跑到这边摆摊赚钱。谁想到锅店街寸土寸金,划地称王的混混儿多,能在这边插腿立足的全不是一般人。比方陈某某,打他在锅店街上露面那天,就没人跟他找过茬,他看上去并不横,为嘛没人敢招惹他?这里边的缘故都在后边的故事里。

一天有几个土棍儿跟他说闲话,说到了腻歪。人们说腻歪,总绕不出这个题目:他腻歪个嘛?

谁料陈某某说了一句:“哪天把他那个狗窝烧了,他就不腻歪了。”

那几个土棍儿笑道:“那不就更腻歪了,说不定一头扎进南运河。”

笑话说完就过去。可是一个月后,锅店街忽然着火,冒黑烟,大火苗子窜上天。紧跟着远近水会敲着大锣,唿喇喇全赶来。人们瞪眼一瞧,竟是腻歪家。只见腻歪光着膀子,穿一条睡裤,从家跑出来,浑身黑烟子,像从烟筒眼儿里钻出来的野猫,连蹦带跳,连喊带叫,腻歪很少说话,他是嘛嗓音,谁也没听过。这回听到了,有人说像谦祥益扯布的声音,有人说像夜猫子叫。

据说大火刚起来时,一些小混混趁火打劫,钻进屋里火里,一边喊救火,一边偷东西。珍稀细软准都叫混混儿们掏去了。腻歪从头到尾一直像只黑猴子在他家门口又蹿又跳又喊又叫。可是转天,没一点动静,烧焦的房子冒着缕缕蓝某某,却不见腻歪的影子。他在世上孤单一人,无亲无故,能去哪儿?有人说,这一场大火叫腻歪活到头了,准扎河了。

有人把这话说给卖糖炒栗子的陈某某。陈某某却说:“又不是三九天,河里没盖盖儿,谁想跳谁跳。他要是想活就死不了。说不定这场火救了他呢。”

陈某某的话没头没脑,没人当事。只有一个小混混儿听出点东西。究竟这场火来得蹊跷,前几天说闲话时,陈某某刚提过把腻歪的“狗窝”烧了,就真烧了。烧这把火能是谁呢?为嘛烧他家?想趁火打劫?

半年后,有人说看见腻歪在租界那边的码头上扛活。这话没人信,他平常连买两西瓜都雇人抱回家,肩膀子哪放得上东西?

自从这个谎信过去,再没腻歪的消息。

四年后,瑞蚨祥斜对面那个药店叫洋药顶的干不下去了,关门歇业,铺面挂牌转租。没几天,一个干净利索的中年人把这店面接了。这次开的是瓷器店,专门营销景德镇的青花瓷。这店一开张就像模像样:青花瓷青花瓶青花罐青花缸青花碟子青花碗,从里边货架一直排到当街;一对一人高、画满刀马人儿的青花大瓶,像门神似的,一左一右守在大门两边。这铺子只三个人,一个掌柜两伙计。掌柜的姓杨,名光正。人说是江西人,口音却带点天津的腔调。他一身短打,更像个伙计的领头。人勤手勤,和伙计一起里里外外,很快就把买卖干得热乎起来,连紫竹林的洋人也跑来买货。这叫人们想起当年腻歪他爹那个瓷器店。

有个脑筋转得快的人忽然说:“腻歪他爹姓杨,他也姓杨,他爹不是江西人吗?这人是不是前几年一把大火烧跑了的腻歪?”

他叫杨某某。可是这里的人们只知道腻歪那个外号,谁也不知腻歪的大名。

再说猜归猜,看模样却半点看不出来他是腻歪。瞧他眉清目朗,哪有腻歪眉头上揪着的那个大疙瘩?再看他这张脸多活分,整天挂着笑,腻歪那脸——总像别人欠他五吊八吊钱。

怎么看,他都不是腻歪;可怎么想,他都和腻歪连着一点什么。

于是小混混们想出一些坏招,打算探个究竟。陈某某知道了,就把炒糖栗子的炉子搬到杨家瓷器店的对面。还放出话来:“谁敢欺侮人家老实人,叫我看看。”

这一来便相安无事了。

一天,一个小混混与陈某某扯闲话时说道:“我不管这人到底是不是腻歪。只想知道有的人为嘛好好的总腻歪呢?”

陈某某明白这小混混套他的话,他笑道:“那你这就不明白了,人的腻歪都是不愁日子不愁钱——闲出来的。穷了犯愁,富了才会腻歪。”

(摘编自自冯某某《俗世奇人》)

文本二:

天津卫某某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

(摘编自冯某某《俗世奇人·序》)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 (陈某某不是线索人物)

A.开头三段塑造腻歪这个人物形象时用到了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同时这三段在结构上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人们猜测杨某某是腻歪,是因为二者有很多联系,比如:两家都专卖景德镇的青花瓷,且瓷器都受到紫竹林洋人的青睐等。

C.陈某某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靠劳动谋生,有一种敢说敢做、仗义安良的侠义之气,在小说中起到了推进情节发展作用。

D.“解不开、撂不下、摆不平的事”,语言短小精粹,节奏感强,一气呵成,类似相声的“贯口”,文中多处用到此类语句。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世说新语》中的人物不是市井小人物,多是魏晋名士)

A.郭沫若说:“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冯某某的《腻歪》就是从民间听来,通过文学加工成为了经典。

B.冯某某的《俗世奇人》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都是短篇小说集,写的都是市井传闻的小人物,讲的都是奇闻异事。

C.小说发生的地点是解放前的天津卫,主要通过人物带有浓重天津味儿的语言来体现,比如:“为嘛烧他家”“他腻歪个嘛”。

D.小说对杨某某是不是腻歪这个人,采取了模糊化处理,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与小说《边城》的结尾异曲同工。

3.人们为什么不理解腻歪的“腻歪”性格?他的这种性格是怎样形成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第一问:人们认为他生活富足,应该开开心心,可是却整天愁眉苦脸,腻仼歪歪。

第二问:腻歪这个人长期生活在安逸富足的生活里,没有生活的目标和动力。(每点2分)

4.在文本二中,作者说:“这些奇人妙事,倘若废置,岂不可惜?”结合文本一,说说若废置了为什么可惜。(6分)

答:①人物形象鲜活生动,非常接地气,比如本文中的腻歪和陈某某。

②这些奇人妙事给人以启迪,比如“腻歪”的经历揭示出“安逸往往让人颓废,而磨难往往成就人生”等哲理。③这些奇人妙事体现出天津的风土人情和独特的津味儿文化. (每点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7小题。

文本一:

木匠老陈(有删节) 巴金

生活的经验固然会叫人忘记许多事情。但是有些记忆过了多少时间的磨洗也不会消灭。

故乡里那些房屋,那些街道至今还印在我的脑子里。我还记得我每天到学堂去总要走过的木匠老陈的铺子。木匠老陈那时不过四十岁光景,大家都说他的相貌丑,但是同时人人称赞他的脾气好。

他平日在店里,也经常到相熟的公馆里去做活,我们家里需要木匠的时候,总是去找他。我就在这时候认识他。我那时注意的,并不是他本人,倒是他的那些工具:有两个耳朵的刨子啦,会旋转的钻子啦,像图画里板斧一般的斧子啦。这些奇怪的东西我以前全没有看见过。一块粗糙的木头经过了斧子劈,锯子锯,刨子刨,就变成了一方或者一条光滑整齐的木板,再经过钻子、凿子等等工具以后,又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像美丽的窗格,镂花的壁板等等细致的物件,都是这样制成的。

老陈和他的徒弟的工作使我的眼界宽了不少。那时我还在家里读书,祖父聘请了一位前清的老秀才来管教我们。老秀才不知道教授的方法,他只教我们认一些字,呆板地读一些书。此外他就把我们关在书房里。过惯了这种单调的生活,无怪乎我特别喜欢老陈了。老陈常常弯着腰,拿了尺子和墨线盒在木板上面画什么东西。我便安静地站在旁边专心地望着。我有时候觉得有些地方很奇怪,不明白,就问他,他很和气地对我一一说明。他的态度比那个老秀才的好得多。

家里人看见我对老陈的工作感到这么大的兴趣,就嘲笑地唤我做老陈的徒弟,父亲甚至开玩笑地说要把我送到老陈那里学做木匠。而且我对老陈说过要跟他学做木匠的话。

“你要学做木匠?真笑话!有钱的少爷应该读书,将来好做官!穷人的小孩才做木匠。”①老陈听见我的话,马上就笑起来。

“为什么不该学做木匠?做官有什么好?修房子,做家具,才有趣啊!我做木匠,我要给自己修房子,爬到上面去,爬得高高的。”“爬得高,会跌下来。”老陈随口说了这一句,②他的笑容渐渐地收起来了。

“跌下来,你骗我!我就没有见过木匠跌下来。”

老陈看我一眼,依旧温和地说:“做木匠修房子,常常拿自己性命来拼。一个不当心在上面滑了脚,跌下来,不跌成肉酱,也会得一辈子的残疾。”他说到这里就埋下头,用力在木板上推他的刨子,一卷一卷的刨花接连落在地上。他过了半晌又加了一句:“我爹就是这样子跌死的。”

我不相信他的话。一个人会活活地跌死!既然他父亲做木匠跌死了,为什么他现在还做木匠呢?我简直想不通。

“你骗我,我不信!那么你为什么还要做木匠?难道你就不怕死!”

“做木匠的人这样多,不见得个个都遭横死。我学的是这行手艺,不靠它吃饭又靠什么?”他苦恼地说。③然后他抬起头来看我,他的眼角上嵌着泪珠。他哭了!

祖父死后木匠老陈不曾到我们家里来过。但是我每天到学堂去都要经过他那个小小的铺子。

他的店起初还能维持下去,但是不久省城里发生了巷战,一连打了三天,然后那两位军阀因为别人的调解又握手言欢了。老陈的店在这个时候遭到“丘八”的光顾,他的一点点积蓄都给抢光了,只剩下一个空铺子。这以后他虽然勉强开店,生意却很萧条。我常常看见他哭丧着脸在店里做工。他的精神颓丧,但是他仍然不停手地做活。我听说他晚上时常到小酒馆里喝酒。

又过了几个月他的店终于关了门。我也就看不见他的踪迹了。有人说他去吃粮当了兵,有人说他到外县谋生去了。然而有一天我在街上碰见了他。他手里提着一个篮子,里面装了几件木匠用的工具。

“老陈,你还在省城!人家说你吃粮去了!”我快活地大声叫起来。

“我只会做木匠,我就只会做木匠!一个人应该安分守己。”④他摇摇头微微笑道,他的笑容里带了一点悲哀。他没有什么大改变,只是人瘦了些,脸黑了些,衣服脏了些。

“少爷,你好好读书,你将来做了官,我来给你修房子。”他继续笑着说。

以后我就没有再看见老陈。我虽然喜欢他,但是过了不几天我又把他忘记了。

等到公馆里的轿夫告诉我一个消息的时候,我才记起他来。他告诉我:老陈同别的木匠一起在一家大公馆里修楼房,工程快要完了,但是不晓得怎样,老陈竟然从楼上跌下来,跌死了。

在那么多的木匠里面,偏偏是他跟着他父亲落进了横死的命运圈里。这似乎是偶然,似乎又不是偶然。总之,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就这样地消灭了。

(1934年秋于某某)

文本二: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巴金可能是最喜欢跟读者谈论自己的作家了,而且总是那么亲切,那么坦率,从不掩饰自己的爱憎、欢乐和懊丧。这些文章清丽流畅,将叙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感情在叙述中回荡,事实随着情绪的急流展开,虚实相间,挥洒自如,写得很有魅力和光彩。

(选自唐某某《中国现代文学史》)

5.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过度拔高,无中生有,文中并未体现。)

A. 文中写的老陈被人找去做工,他的工具繁多,一块粗糙的木头变成窗格和壁板等细致物件都说明他的手艺好。

B. 文中前清老秀才和老陈形成对比:老陈和气可亲,老秀才呆板僵化。同时写出了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C. 文中叙述的大军阀在城中发生巷战又握手言欢的事情是在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军阀混战,动荡不安。

D. 老陈跌死的事实让我痛心,我深感黑暗、罪恶的社会是造成老陈悲剧的原因,由此引发了我反抗现实的决心。

6. 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老陈“笑”与“哭”的内涵。

答: ①觉得我的想法幼稚可笑;②想到父亲的惨死,内心沉重;③为父亲的惨死感到哀伤,对自己生活状态感到痛苦;④性格温和,但是生活的窘境让他感到悲哀无奈。

7.文本二中评价巴金的文章“将叙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感情在叙述中回荡”,请分析文本一是怎样将叙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答: ①开篇抒发我对故乡往事的深刻怀念和深沉感慨并引出下文对老陈和他的店铺的回忆。②文章通过对动作、语言的细腻描写,记叙老陈在我家做工及和我交往的经历,饱含对老陈的亲近之情,同时为下文记叙老陈悲剧的人生埋下伏笔。③在记叙老陈店铺遭遇时抒发我对老陈的怜悯、关心和不舍之情。④文章末尾以平淡的笔调记叙老陈之死,实则强烈抒发了本文的主旨情感,同情老陈,为他感到悲伤,为像他一样的在旧社会安分守己而又命运悲惨的劳动人民感到痛苦和无奈。

非连续性文学类文本拓展阅读(二)

班别: 学号: 姓名: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1—4题。

文本一: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余秋雨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克服自己的浮躁。这是一个根本性的社会问题,也是人心治理的关键。

对于年轻人来说,心能静下来,才华和潜能才能发挥出来,不然,一切的才华反而将束缚人的发展。

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创造了生,也创造了死。心的第一个层面是“凡夫心”,这是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的心,会暴怒的心,忧郁不定、反复无常的心。但此外,我们还有心的本性,这是永恒的,不被死亡以及任何外界事物触及。

说到底,心性就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历史上的圣人先哲,用了不同的名词来修饰他们所悟到的真理,但他们都是在阐述基本的心性。

基督教徒称之为“罪”,印度教徒称之为“梵”,佛教教徒称之为“空”。所有的宗教,都肯定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并要求他的教徒用一生演化和体悟这个核心。这核心就是心性。

现代的文明给了我们无穷多的好处,让我们认识了无限复杂的世界,但是另一个方面远远不如我们的祖先,那就是对心灵的认识。

心理学家们把人的思想和情绪进行极其烦琐的分析,这样分析的结果,是将人描绘成了充满矛盾、无限复杂的黑洞。并非说这种种理论不对,而是这些理论的出现,正标志着现代文明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我们正越来越远离单纯的、清激的心灵。

我们平时被种种情绪、思想和欲望所主宰,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依然能极其清晰地、极其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心灵:

可能是在欣赏一支美好的曲子,可能是在宁静清激的大自然流连,可能是品尝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当我们看到雪花翩然飘下,或看到太阳从山后缓缓升起,看到一束光线神秘缥缈地射进屋里,都可能让我们瞥见自己内心深处那无比宁静和美好的地方。

这些光明、安详、喜悦的时刻,都曾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而且美妙得令人难以置信。

欲望使我们存在,而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

身居陋巷的颜某某,只有粗粮清水但快乐无比;宗教的苦行者,可以在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感受到常人难以感受到的幸福。是的,幸福本身不由你获得多少决定,而是决定于你感受到了多少。

因为心不曾被正确理解,如同它不了解自己一样,所以产生了不可胜数的哲学观念和主张。更有甚者,因为一般人不了解、不认识他们的心性,所以就继续在三界六道中流浪,经历痛苦。因此,不了解自己的心是严重的错失。

如何改变自己的这种情况呢?

这就要静观自己的内心,这看似简单,其实却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的改变。

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从关注向外的索取追求到凝神触抚自己的内心生命。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我们回避向内看的生活,因为一般人总有对自己内心的恐惧,更因为我们认为这不重要,留恋刺激热闹、嘈杂忙碌的生活。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向内看被人认为是一种怯懦和消极的行为。是的,我们埋怨着过于繁忙的生活,却继续忙碌着为了能付得起钱某某“休闲”,也就是跟随旅行团到某个同样人声鼎沸的地方走马观花。

我们没有真正理解的是,真正的财富、真正的悠闲、真正的风景,都只在人的内心。任何这些景象都可以打开人的心灵,认识到世界上无边无际的苦难。让人从这里了解到这世界广大深远的痛苦,让人的爱在这一刻启动。

慢下来。其实很多人的生活都是慌乱、浮躁的,几乎没有时间来回味、感悟生命的美好。

将节奏慢下来,与自己灵魂互赖的人一起精致地生活。

每日抽出一点儿时间,凝神静观,重新回到我们本初的生命:赤子之心。

在愤怒、贪婪、嫉妒、烦恼、怨恨、欲望、恐惧、焦虑和纷乱时,仔细想想这些是否值得。人有时候得到了某些可以计算得到的好处,却污染了生命源头的活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损失?

在记忆中回想那些给过我们挚爱、关切、帮助的人,重温每一个爱的细节。感激地回想,唤醒我们的爱,想象我们的爱从心中流淌出来,首先从我们最亲近的人开始,然后是亲戚、朋友、熟人、同事、邻居,然后是陌生人,甚至是我们不喜欢或难以相处的人,甚至是我们视为“敌人”的人。

最后,让我们的胸怀在爱中变得越来越广。

文本二:

我以前读《古文观止》,对里面的抒情散文如痴如醉,然后我专门将其中的一些作者的文集寻来阅读,结果我发现那些作者一生并没有写过多少抒情散文,也就是那三五篇,而他几十万字的文集中大量的是诗词、论文、序跋,或者关于天文地理方面的文章。我才明白,他们并不是纯写抒情散文的,他们在做别的学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

现在的情况也是这样,一些并不专门以写散文为职业的人写出的散文特别好。我读到杨振宁的散文,他写得好。就说余秋雨先生,他也不是以写散文为职业的。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得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摘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便交代了背景-一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直入主题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需要智慧;C项,“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于文无据;D项不合文意,因果关系不能成立)???

15.答:①动词使用新颖贴切,十分传神。如写白鹭栖息时“款款入座”,既拟人化,又切合前文“贵妇”的身体,妙趣横生;再如写鹭呜“撒出去”,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物体,生动可感。②多用比喻修辞手法,富于表现力。“优雅的贵妇”“大白裙子”“玉雕” “银某某”“数十道白光”等多个喻某某,都运用得非常形象恰切。③动静相映,给人深刻印象。先充分描写白鹭的静,“稳稳地”“纹丝不动”,再突出刻画白鹭的动,“跃出”“绽放和飞掠”,动静前后对比,形象十分鲜明。(4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6.①文本一的思想内核是作者对于世界、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思考,文体形式却是一篇意境幽远、文采斐然的散文,这种将哲学散文化写法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②文本一记述的是作者下湖游泳这样的寻常的生活情景,呈现出来的是一篇优美耐读的文学作品,作品将生活常态文学化,使诿者既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又得到了文学的熏陶。(6分,每答出一点给3分)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非连续性文学类文本拓展学案(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