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XX区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DBJ54
XX区工程建设标准
DBJ540001-2018
XX区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Desig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in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2018-08-28发布 2018-09-01执行
**_* 发布
前言
根据**_*《关于编制和编制工作的委托函》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和地方标准以及相关工程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为11章,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绿色建筑设计策划;5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6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7建筑材料及建筑工业化;8给水排水;9 供暖、通风与空调;10建筑电气;11可再生能源利用。本标准由**_*负责管理,由XX建筑科技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XX建筑科技大学
地址:**_****;邮编:710055;
联系人:王某某;E-mail:wangdengjia@xauat.edu.cn;联系电话:029-***)。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和主要审查人员名单:
主编单位:XX建筑科技大学
参编单位:中国建筑科***
XX区建筑勘察设计院
西北工业大学
西藏大学
日出*_**
设计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刘某某,董 宏,王某某,何 涛,陈某某,刘 煜,
孙某某,王某某,索朗白某某,焦某某,李某某,王某某,罗某某,罗某某
审查人员:刘某某,刘某某,努桑,曾宇,叶某某,张某某,柳某某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3
4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 4
4.1 一般规定 4
4.2 策划内容 4
4.3 绿色建筑设计文件要求 5
5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7
5.1 一般规定 7
5.2 场地选址及设计要求 7
5.3 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9
5.4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11
5.5 交通规划 12
5.6 景观环境设计 13
6 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 15
6.1 一般规定 15
6.2 空间合理利用 15
6.3 光环境 16
6.4 自然通风 17
6.5 保温隔热 18
6.6 降噪、隔声与吸声 19
6.7 室内空气质量 19
7 建筑材料与建筑工业化 21
7.1 一般规定 21
7.2 节 材 21
7.3 选 材 22
7.4 工业化建筑产品应用 23
7.5 延长建筑寿命 23
8 给水排水 25
8.1 一般规定 25
8.2 供水系统 25
8.3 节水措施 26
8.4 非传统水源利用 26
9 供暖、通风与空调 28
9.1 一般规定 28
9.2 供暖、空调冷热源 29
9.3 供暖、空调水系统 30
9.4 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 31
9.5 供暖、通风与空调自动控制系统 32
10 建筑电气 34
10.1 一般规定 34
10.2 供配电系统 34
10.3 照明 34
10.4 电气设备节能 35
10.5 计量与智能化 35
11 可再生能源利用 37
11.1 一般规定 37
11.2 太阳能利用 37
11.3 其它可再生能源应用 38
本规范用词说明 40
引用标准名录 41
条文说明 42
1 总则
1.0.1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规范XX区民用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XX区行政区域内的新建、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
1.0.3 绿色建筑设计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期内,满足建筑功能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应降低建筑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遵循健康、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1.0.4 民用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绿色建筑设计green design of buildings
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全寿命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2.0.2 被动措施 passive techniques
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湿度、地形、植物等现场自然条件,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采用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通常包括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遮阳、蓄热、雨水入渗等措施。
2.0.3 主动措施 active techniques
通过采用消耗能源的机械系统,提高室内舒适度,实现室内外环境性能。通常包括采暖、空调、机械通风、人工照明等措施。
2.0.4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 incremental cost of green builiding
因实施绿色建筑理念和策略而产生的投资成本的增加值或减少值。
2.0.5 建筑全寿命期 building life cycle
建筑从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制造,现场施工与安装,建筑的运行和维护,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
3 基本规定
3.0.1 绿色建筑设计应综合建筑全寿命期的技术与经济特性,采用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场地、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
3.0.2 绿色建筑设计应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在设计过程中,规划、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燃气、电气与智能化、室内设计、景观、经济等各专业应紧密配合。
3.0.3 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经济、人文等特点进行。
3.0.4 色建筑设计应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策划。
3.0.5 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宜有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注明对绿色建筑施工与建筑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
3.0.6 建筑在设计理念、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应积极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创新。
3.0.7 绿色建筑设计应重视间建筑气候设计及围护结构设计,优先采用被动式太阳能技术,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建筑功能的要求,灵活用能,降低建筑常规能源消耗。
4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
4.1 一般规定
4.1.1 在项目的策划阶段应进行绿色建筑策划,并编制绿色建筑策划书。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应明确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建设目标及对应的技术策略、增量成本与效益。
4.1.2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宜采用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
4.2 策划内容
4.2.1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前期调研;
2 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
3 绿色建筑技术方案;
4 绿色技术措施经济可行性分析。
4.2.2 绿色建筑策划的前期调研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场地调研:包括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场地周边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条件等;
2 市场调研: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模式、技术条件等;
3 社会调研:包括区域资源、人文环境、生活质量、区域经济水平与发展空间、公众意见与建议、当地绿色建筑激励政策等。
4.2.3 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明确项目自身特点和要求;
2 确定达到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或《XX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相应等级或要求;
3 确定适宜的实施目标,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的目标、节能与能源利用的目标、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目标、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目标、室内环境质量的目标、运营管理的目标等,满足相应的指标要求。
4.2.4 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确定宜符合下列要求:
1 优先采用被动设计策略;
2 选用适宜、集成技术;
3 选用高性能建筑产品、设备和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
4 当实际条件不符合绿色建筑目标时,可采取调整、平衡和补充措施。
4.2.5 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技术可行性分析;
2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3 风险评估。
4.3 绿色建筑设计文件要求
4.3.1 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应符合项目所在地的区域生态建设规划要求,应设绿色建筑专篇,提出需达到的绿色建筑目标要求,并将实施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列入投资估算。
4.3.2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应符合区域生态建设规划要求,应设绿色建筑专篇,并针对本规范提出的要求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确定绿色建筑的实施策略。
4.3.3 详细规划的编制单位应依据本标准第5章的要求进行规划编制,规划设计文件应体现绿色建筑规划建设的相应内容。
4.3.4 项目方案设计投标文件应根据设计招标文件中的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在设计文件中设绿色建筑专篇。
4.3.5 方案设计文件应设绿色建筑专篇,内容宜包括项目的绿色建筑目标、设计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投资回收年限等。
4.3.6 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各专业图纸中应包含绿色建筑设计专篇。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1 设计依据;
2 工程概况;
3 绿色建筑目标等级;
4 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措施,应分别按照规划、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室内装修、景观等专业编写。
4.3.7 施工图的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宜注明对绿色建筑施工与运营管理中与设计相关的技术要求。
4.3.8 绿色建筑的设计图纸应明确绿色建筑技术的主要做法、构造措施和设备性能表。
4.3.9 应用计算机模拟优化技术进行设计时,专项设计文件应包括工程概况、计算依据、计算软件、计算边界条件、技术要求、效果分析、相关分析图表、结论等内容。
5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5.1 一般规定
5.1.1 场地规划应符合XX区各地城乡规划管理的规定要求,不破坏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且符合各类保护区、历史建筑及文物的保护和控制要求。
5.1.2 场地资源的利用应不超出环境承载力,场地规划与设计应通过协调场地开发强度和场地资源,满足场地和建筑的绿色目标与可持续运营的要求。
5.1.3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应根据场地资源、气候条件和项目特点,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采用适宜的技术和措施,降低资源消耗,因势利导地利用各类环境因素,优化建筑布局并进行场地环境生态补偿,营造出健康、舒适且生态持续的室外环境。
5.1.4 应提高场地空间的利用效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并满足下列要求:
1 居住建筑人均用地指标满足低层≤47m2、多层≤28m2、中高层≤24m2、高层≤15m2;
2 公共建筑容积率应符合当地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要求。
5.1.5 合理集中按规划配置场地的公共服务设施,并与周边区域共享和互补。
5.1.6 建立和完善生态修复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1.7 场地规划与设计应顺应当地气候特征,尊重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5.2 场地选址及设计要求
5.2.1 场地选址应进行适宜性评价,同时应保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符合环境安全性评价要求。
5.2.2 建筑场地应优先选择已开发用地或废弃地。
5.2.3 城市已开发用地或废弃地的利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对原有的工业用地、垃圾填埋场等可能存在健康安全隐患的场地,应进行土壤化学污染检测与再利用评估;
2 应根据场地及周边地区环境影响评估和全寿命期成本评价,采取场地改造或土壤改良等措施;
3 改造或改良后的场地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5.2.4 宜选择具备良好市政基础设施的场地,并宜根据市政条件进行场地建设容量的复核。
5.2.5 场地应安全可靠,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避开可能产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地段;
2 应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坍、地陷、地裂、泥石流及地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等对工程抗震危险的地段;
3 应避开容易产生风切变的地段;
4 当场地选择不能避开上述安全隐患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场地对可能产生的自然灾害或次生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
5 利用裸岩、石砾地、陡坡地、塌陷地、沙荒地、沼泽地、废窑坑等废弃场地时,应进行场地安全性评价,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5.2.6 空间布局符合下列要求:
1 空间布局应充分体现城市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特征,综合考虑周边条件、路网结构、公共空间、建筑群体组合等的内在联系,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山水格局,延续历史文脉和传统肌理的基础上创造新型空间;
2 通过合理的路网结构规划,创建尺度适宜、适合步行出行的绿色街区。城市XX区由城市支路围合的地块长宽尺度范围宜为150 米~250 米;
3 广场、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保证公共空间的开敞性,符合服务半径要求,并充分体现地域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特征。场地主要出入口与周边城市开放空间的最短步行距离不应大于500 米;
4 住区内新建的绿地、水体宜与周边的绿地系统、水系相连;
5 建筑群体组合及空间布局应满足国家、XX区各地有关XX、采光、通风等要求;
6 应合理进行竖向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地势条件,合理选择规划地面形式,合理确定规划用地坡度、规划道路走向及控制点高程,减少土、石方工程和防护工程数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环境景观。
5.2.7 在场地用地选择及用地布局时应同时进行用地竖向规划,场地的竖向规划应综合考虑场地现状地形,各项工程建设场地,工程管线敷设的高程,以及城市道路、交通运输、广场的技术要求,用地地面排水及城市防洪、排涝,场地土石方平衡等各项要求。场地设计中的土方平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必须综合考虑工程和现场情况、工程进度要求和土方施工方法以及分期分批的土方堆放和调运问题;
2 应注意挖方和填方的平衡,在挖方的同时进行填方,减少重复倒运;
3 运输路线和路程合理,运距最短,总土方运输量和运输费用最小;
4 挖填方中的优质土壤宜堆放在回填质量要求较高的绿化种植区内,合理利用工程性质良好的废弃土和较差的废弃土,减小环境污染。
5.2.8 场地大气质量、场地周边电磁辐射和场地土壤氡浓度的测定及防护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5.3 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5.3.1 场地规划与设计时应对场地内外的自然资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调查与评估,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当需要进行地形改造时,应采取合理的改良措施,保护和提高土地的生态价值;
2 应保护和利用地表水体,禁止破坏场地与周边原有水系的关系,并应采取措施,保持地表水的水量和水质;
3 应调查场地内表层土壤质量,妥善回收、保存和利用无污染的表层土;
4 应充分利用场地及周边已有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5 应合理规划和适度开发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应采取措施保证雨水的自然入渗。
5.3.2 场地规划与设计时应对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进行调查与利用评估,确定合理利用方式,确保利用效率,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利用太阳能时,应对场地内太阳能资源等进行调查和评估;
2 利用地热能时,应编制专项规划报当地有关部门批准,应对地下土壤分层、温度分布和渗透能力进行调查,评估地热能开采对邻近地下空间、地下动物、植物或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利用风能时,应对场地和周边风力资源以及风能利用对场地声环境的影响进行调查和评估。
4 利用生物质能时,应对场地内生物质能资源等进行调查和评估;
5 利用地下水时,应符合地下水资源利用规划,并应取得政府有关部门的许可;应做水文地质勘察,并应采取措施,防止场地污水渗漏对地下水产生污染;
5.3.3 场地规划与设计时应对场地的生物资源情况进行调查,保持场地及周边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调查场地内的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植被,对古树名木采取保护措施,维持或恢复场地植物多样性;
2 应调查场地和周边地区的动物资源分布及动物活动规律,规划有利于动物跨越迁徙的生态走廊;
3 应保护原有湿地,可根据生态要求和场地特征规划新的湿地;
4 应采取措施,恢复或补偿场地和周边地区原有生物生存的条件。
5 建设场地应避免靠近水源保护区,维持场地原有的水文条件,不应破坏场地与周边原有水系的关系;
5.3.4 场地规划与设计时应进行场地雨洪控制利用的评估和规划,减少场地雨水径流量及非点源污染物排放,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进行雨洪控制利用规划,保持和利用河道、景观水系的滞洪、蓄洪及排洪能力;
2 进行水土保持规划,采取避免水土流失的措施;
3 结合场地绿化景观进行雨水径流的入渗、滞蓄、消纳和净化利用的设计;
4 采取措施加强雨水渗透对地下水的补给,保持地下水自然涵养能力;
5 因地制宜地采取雨水收集与利用措施。
5. 3.5 应将场地内有利用或保护价值的既有建筑纳入建筑规划。
5.3.6 应规划场地内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及回收利用的场所或设施。
5.4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5.4.1 场地光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合理地进行场地和道路照明设计,室外照明不应对居住建筑外窗产生直射光线,场地和道路照明不得有直射光射入空中,地面反射光的眩光限值宜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2 建筑外表面的设计与选材应合理,并应有效避免光污染。
5.4.2 场地风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建筑规划布局应营造良好的风环境,保证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和室内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减少气流对区域微环境和建筑本身的不利影响;
2 建筑布局宜避开冬季不利风向,并宜通过设置防风墙、板、防风林带、微地形等挡风措施阻隔冬季冷风;
3 建筑布局不宜采用完全封闭的围合空间,宜结合地形特点采用多种排列方式使建筑前后形成压差,促进建筑自然通风;
4 宜进行场地风环境典型气象条件下的模拟预测,优化建筑规划布局。
5.4.3 场地声环境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规定。应对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并应对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噪声进行预测,当存在超过标准的噪声源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1 噪声敏感建筑物应远离噪声源;
2 对固定噪声源,应采用适当的隔声和降噪措施;
3 当建筑与高速公路或快速道路相邻时,宜进行噪声专项分析,除采取声屏障或降噪路面等措施外,还应符合相关规范的退让要求。
5.4.4 室外活动场地、道路铺装材料的选择除应满足场地功能要求外,宜选择透水性铺装材料及透水铺装构造。
5.4.5 公共设施配置符合下列要求:
1 公共设施配置应遵照全面性、共享性、可达性、连贯性原则,并体现人文关怀;
2 绿色住区宜按照社区规模进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包含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活动用房等社区综合服务基础设施以及体育、教育、公用及商业各类设施。针对老龄化、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宜适度增加养老、福利、助残、无障碍等公共设施。各类设施应合理布局,并与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协调共享;
3 绿色住区场地主要出入口步行距离500 米范围内宜设有幼托(幼儿园)、小学、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站、邻里商业、邮政所、银行营业点、社区管理与服务中心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为提升管理水平,在技术经济条件合理前提下建议考虑远程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
11.3 其它可再生能源应用
11.3.1 地源热泵成败的关键在于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条件不利的情况下盲目采用地源热泵,会导致实际使用中大量消耗驱动能源的情况出现。本条明确地源热泵使用的前提条件。
11.3.2 本条针对污水源热泵明确使用前提条件。
11.3.3 本条明确热泵系统设计的环保要求。其中如果供热负荷与供冷负荷不匹配,造成土壤温度场明显变化,除不满足环保要求外,在运行一定年限后,还会明显影响热泵系统运行效率。
11.3.4 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掌握可再生能源与驱动能源的实际使用量,设立本条。对于空气源热泵,驱动能源指热泵机组本身的动力消耗;对于地源热泵与污水源热泵,驱动能源包括热泵机组自身及其低位热源侧的全部水泵的动力消耗。
11.3.5 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掌握热泵供热量和驱动能耗,设立本条。
11.3.6 西藏地区太阳能富集,有生活热水需求的建筑,宜优先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热源,当可再生能源不能满足需求时,还要合理配置辅助能源。没有条件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可优先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XX区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