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5单元教材分析

本文由用户“Solanio”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7-18 04:22:36 举报文档

以下为《语文第5单元教材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海上日出》《记XX的双龙洞》两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学会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的,学会抓住重点景物去写。

2.本单元重点:

(1)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本单元的两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都很适合小学生阅读。《海上日出》是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写的: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的。《记XX的双龙洞》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按照:外洞-XX-孔某某-内洞-出洞的顺序写的。

(2)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记XX的双龙洞》一文,作者围绕“游览的顺序”选取了外洞、孔某某、内洞等景物来写的,并在这篇课文学会绘制游览路线图。在习作例文中,又一次强调制定游览路线图,习作中再次强调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再抓住重点景物,把自己游览的过程写下来。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16.海上日出

作者围绕“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出了日出时太阳变化的过程。重点是看看课文是怎样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具体写到了哪些景物。



2

1.默读课文,说说日出时的景象。

2. 分析课文,知道作者按什么顺序生动地描写了海上日出这一景象的。





17.记XX的双龙洞

本课围绕“路上-XX-外洞-孔某某-内洞-出洞”的游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孔某某、内洞的景物。



2

先整体感知,画出课文游览路线图。

2.分析内容,看看作者选取的景物有哪些,哪些又是重点写的。





习作例文

教学《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说说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的游览路线图展开对景物的描写的。

1

结合批注学习《颐和园》,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七月的天山》。





习作:游

按照一定的游览路线图,抓住重点景物,写游览过的景物,选择合适的材料写一篇习作。

2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自己定制的游览路线图写游览过的一处景物。选出材料后交流,互相提建议后修改。





教师

郭某某

班级

四(6)

周某某





课题

16.海上日出

课型

阅读课

课时

2课时



学习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扩、荷”等4个字,会写“扩、范”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清静、浅蓝、扩大、范围、努力”等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建“海上日出”美景。 3.读句子,抓住词语,通过图文结合、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训练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能力。



重点

难点

1.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日出的变化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谁看过海上日出?是什么样的?当时心情怎样?

2.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到海边欣赏吧!图片:海上日出

师:看了海上日出的景观,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字词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2)多音字:荷、重

(3)理解“一刹那”“镶”

4.书写指导(重点指导“镶 紫”)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读课题,有时根据课题就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本文主要写了海上日出的过程。

(2)请同学们默读2—5自然段,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生动地描写了海上日出这一景象?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3)思考:作者用哪一句热情赞美了海上日出这一自然景象?找出来读一读。

(4)出示: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说说什么是“奇观”?这指什么?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奇观”指雄伟、壮丽又少见的景象;“这”指日出的景象;?整句话指海上日出是雄伟壮丽的景象。)

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上节课生词学习情况,让两位学生上黑板听写课后生词,其余学生在下面听写。

2.播放课文朗读,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海上日出》,看看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把海上日出的过程写出来的。

随文入境,品词析句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相机出示写作背景:这是1927年1月,巴金从XX乘船赴巴黎留学,在途中写下的这篇杂记。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景物的特点勾画出了一幅朝阳初升、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张图片,

思考:天空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用“ ”划出颜色变化的词。

2.引导理解:指导学生用书中句子回答问题

“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师:“不转眼”是什么意思?引导采用查字典或联系生活实际说一句话的方法理解词语。从“不转眼”这个成语里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预设:非常渴望看到海上日出的心情。

 (二)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日出时海面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下面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出示思考题:“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接下来看见什么?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后来的变化又怎么样?

2.分组讨论:指明学生回答问题:

师小结:大家能根据课文内容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表达出来吗?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这样描述:

(1)太阳努力上升。

(2)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努力上升。

(3)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慢慢地努力上升。 (4)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比较着读一读,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更好?为什么?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日出时的动态美。

3.出示日出动态变化的情景。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预设:加点的部分是“努力上升 冲破了云霞 跳出了海面”都是动词,把太阳升起来的过程,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来了。

4.小结写法填空,整体导读。

这段话按( )顺序一步一步地写出了日出时景象的变化,作者不仅抓住日出时太阳的( )变化,还抓住太阳( )和( )的变化来写。

预设: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动态 颜色 光线。 

5.引导学生看图口述日出时的情景,再次感受日出时颜色美,光线多变化快的壮观。

6.想象说说当时作者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心情怎样?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三)自学第四、五自然段

1.师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天晴时海上日出的景色。采用了在文中找重点词句体会的方式学习了课文。当太阳走进云堆里时某某是什么情景呢?继续往下看。请大家采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己默读第4、5自然段,先用概括的词把这两段话的内容说出来。

2.交流学习内容:

(1)出示句子:“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板书:薄云:直射水面)

相机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2)出示幻灯片上的句组让学生品读,与课文比较说说哪一段话的描写更好。

①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XX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②太阳在黑云里发出的光亮,穿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画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走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涂成了紫色或红色。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板书:日出后 厚云:镶上金边)

学生讨论说说:当作者看到太阳被黑云挡住时,心情会怎样?

太阳冲出重围时XX周围的景物有什么变化?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非常高兴)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感情。

相机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3.师生一起看图,口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情景,加深对“海上日出”的印象。

四、课堂小练笔

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了吗?可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板书

设计

 



作业

设置

1.综合本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完成练习册。

3.说说海上日出的景象



教后

反思







教师

郭某某

班级

四(6)

周某某





课题

17.记XX的双龙洞

课型

阅读课

课时

2课时



学习

目标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杜鹃、 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XX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重点

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及图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语。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XX,走进那狭窄的双龙洞。(板书:17记XX的双龙洞)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鹃、臀、蜿、蜒”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簇 笋”,翘舌音“浙 窄 乳”等。

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臀 窄”。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突兀,山峰高高耸起的样子;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

(2)石钟乳:在溶洞里常某某,形如寺庙里的大钟,也也叫钟乳石。

(3)石笋:指的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一种钙沉积、形成像笋子一样的石头。

(4)名目:事物的名称。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某某。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4.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路上→外洞→孔某某→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外洞→孔某某→内洞→出洞)

5.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领略了溶洞外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溶洞,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二、“初入溶洞”,感受“美丽”。

思考: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有哪些?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XX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三、精读感悟,感受“狭窄”。

研读XX、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XX: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某某: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某某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某某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某某,以此说明孔某某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作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三、复述课文,写段训练。

1.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2.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飞机在高空表演,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下降,真让人提心吊胆。)

3.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汽车行驶:

自然天气:

四、课堂总结



板书

设计

17.记XX的双龙洞

路上(宽、窄;缓、急;)--外洞(很宽)

--孔某某(窄小)--内洞昏暗--出洞



作业

设置

1.完成练习册练习

2. 抄写生字词

3.完成课后习题1、2题



教后

反思







教师

郭某某

班级

四(6)

周某某





课题

习作例文

课型

阅读课

课时

1课时



学习

目标

1.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揣摩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

难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揣摩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学

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节假日里,我们经常跟父母去旅游,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2.这些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你能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吗?今天我们通过两篇文章来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学习《颐和园》。

1.自由朗读文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颐和园。(美丽)

2.文中哪些句子概括地写了颐和园美丽的特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并画出来。

XX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某某。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颐和园的?(游览顺序)

4.默读文章,找出体现游览顺序的句子,读一读。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某某脚下。

(3)登上万某某,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某某下来,就是XX湖。

5.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游览顺序,使文章过渡自然。)

6.游记往往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即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长廊→万某某脚下→万某某上→XX湖)

7.游览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美;万某某——高、建筑金碧辉煌;XX湖——静、绿;十七孔某某——XX多、雕刻的狮子多。)

8.品味句子。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XX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登上万某某,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抬头一看”和“向下望”告诉我们什么?(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2)正前面,XX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①作者把XX湖比作什么?(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②这两个比喻写出了XX湖的什么特点?(静、绿)

③“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的物体表面上溜动。)

④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写的是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突出了XX湖的静。“划”指的是用力挥桨使船前进,这样水会漾起波纹,不能突出XX湖的静。)

9.同学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因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学习《七月的天山》。

1.自由朗读文章,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游览顺序)

2.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3.品味文章特点。

(1)第2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雪峰、雪水、溪流)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这些景物?(运用比喻)

(2)第3自然段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有什么特点?(面积大、树木茂盛)

(3)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绵延、耀眼、绚烂)

4.小结。

(1)按照游览顺序来写。

(2)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3)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更形象。

四、归纳写作方法。

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写作文。

(1)写什么?(审题)

中心句:“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选什么?(选材)

长廊、万某某、佛香阁、排云殿、XX湖、湖心小岛、十七孔某某

(3)怎么写?(组材)

①按游览顺序写;②重点介绍(长廊、万某某、XX湖);③首尾照应(“总—分—总”结构)



板书

设计

习作例文

游览顺序

景物特点

“总—分—总”结构



教后

反思







教师

郭某某

班级

四(6)

周某某





课题

习作

课型

表达课

课时

2课时



学习

目标

1.按一定的顺序把游览的过程写下来。

2.把印象深的景物写具体,注意各部分的衔接。

3.先画出游览路线图。



重点

难点

把印象深的景物写具体,注意各部分的衔接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学

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2:祖国风光图】祖国的河山无限美,建筑有建筑的奇伟,山有山的博大,海有海的深长。这节课就请你拿起你的笔,描写下最让你心动的一处,向我们述说一段你的旅游经历吧!板书课题,齐某某。《游 》。(板书:游 )

生活中,你游览过哪些地方?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师:怎样把游览过的景点生动、形象地写下来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二、理清条理,找准顺序

  1.按游览的顺序写。

  写一篇文章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在写《游____》这篇作文时,“游”字可以作贯穿全文的线索。(老师在“游”字下打着重号)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读过的《七月的天山》的游览线索是什么?(随着学生的讨论,老师板书:游览线:进入天山——再往里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大好河山。)

小结:写游记或参观记,先要安排好大的过程,选材要精,要选那些特色鲜明的景物,或自己印象特别深刻、感受特别强烈的景物,有详有略,不要面面俱到。【课件出示6】

四、明确方法,总结写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写游览的方法是:【课件出示7】

(1)按游览先后顺序排一张游览线路图。

(2)从中选择两到三个有代表性的地点作为重点详写,其它略写。

(3)每个地点再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4)抓住代表性景物的特点,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写清楚。

(5)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形象描绘景物。

(6)地点转换时,要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

2.小结:作文离不开观察,观察离不开想象,缺乏想象力的观察,是呆板的,肤浅的,乏味的,在观察时进行合理的想象,才可以使事物更具体,更形象,更鲜明,更深刻。

五、独立思考,认真写作【课件出示8】

1.根据修改后的游览路线图写作文。

2.注意重点部分一定要写详细写具体。



板书

设计

游_______

(写清楚)

游览顺序 景物特点



作业

设置

完成习作



教后

反思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教案
  2. 阅读进阶逐字稿——四年级
  3. 四年级下册语文习作例文
  4.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语文园地五课件
  5. 海上日出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6.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无答案)
  7. 2公开研讨课教案与反思
  8. 语文小学课文知识点(1)
  9. 二年级语文上教学计划
  10. 二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11. 小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 六年级(4)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12.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备课(完整资料)
  13. 《狐假虎威》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狐假虎威”这个词的讲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读、导
  14.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15. 10、《大还是小》教学设计
  16. 《日月明》优教课件
  17. 《大小多少》教学反思
  18. 16 海上日出【教案】

以上为《语文第5单元教材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